張?zhí)煺?霍 迪,雷 玫
(重慶交通大學校醫(yī)院,重慶 430074)
多年來,我們采用針刺、按摩、電療、熱療、穴位注射、靜脈或口服用藥等綜合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方法多而雜亂,療效及療程長短不一,很難找出治療本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為此,我們對療程短、癥狀消失徹底、療效相對穩(wěn)定的治療方案進行梳理,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周圍性面癱早期靜脈用藥后療效雖然較好,但經針刺聯(lián)合治療后的療效更為突出。2005年5月— 2010年 5月,筆者采用針刺聯(lián)合藥物治療周圍性面癱 56例,為了探究其療效,我們選擇了使用較為廣泛,同時也較為患者接受的治療法(即TDP局部照射、電腦中頻脈沖治療聯(lián)合藥物法)與之進行療效對比。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理療科門診周圍性面癱患者 104例,按就診次序隨機發(fā)號,將單號編入治療組,雙號編入對照組。其中治療組 56例,男 49例,女 7例;年齡17~25歲 51例,25歲以上 5例;病程≤2 d者47例,≥7 d者 3例,2~<7 d者 6例;第 2次發(fā)病者 3例。對照組 48例,男 43例,女 5例;年齡 17~25歲 44例,25歲以上 4例;病程≤2 d者 41例,≥7 d者 2例,2~<7 d者 5例;第 2次發(fā)病者 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實用耳鼻咽喉科學》[1]標準擬訂。①起病突然。②患側眼裂變大,眼瞼不能閉合,額紋變淺或消失。③患側鼻唇溝變淺或變平,嘴角向健側歪斜。④或有舌前 2/3味覺障礙,乳突部疼痛等。⑤除外由外傷、腫瘤、腮腺病變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繼發(fā)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⑥均單側起病。
2組病例若病程在急性期內(即≤10 d)者[2],均先靜脈用藥3 d,5%葡萄糖液250mL加利巴韋林注射液 0.5 g(由河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010211)、維生素C注射劑2.0 g,0.9%生理鹽水100m L加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10mL(湖北天藥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 20100911)、甲鈷胺注射液 2 mL(由亞寶藥業(yè)太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00402),以上2組液體 1 d 1次。3 d后口服醋酸潑尼松片(由浙江仙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00848)每天早晨頓服1次,開始劑量為10 mg,連服3 d后減半直至停藥;維生素B120 mg/次,1 d 3次;維生素 B12100μg/次,1 d 3次;維生素 B1和維生素 B12可口服 1~2個月。治療組加用針刺治療,若病程≥3 d者可開始針刺,主穴:陽白、四白、迎香、地倉、牽正、合谷,配穴取百會、風池、太陽、下關、頰車、外關、足三里、陽陵泉,將上述穴位分為2組,交替使用。加減:不能抬眉者,加患側的攢竹、提瞼穴(上眼瞼正中,距眉骨下緣0.2 cm處);乳突疼痛者,加翳風;舌麻、味覺消失者,加廉泉;口歪甚者,加地倉透刺牽正。針刺時用 75%的醫(yī)用酒精先對醫(yī)者施術雙手消毒,然后對所需針刺的穴位依次消毒。進針時采取快速進針法,多以淺刺為主,必要時輔以透刺(即針刺時捻轉針柄,同時以手輔助引導針體從此穴透向彼穴或病所)、交叉刺(即針刺行進方向與肌纖維走向呈 45°交叉,特點同透刺),一般情況下只行平補平瀉手法即可。每次留針30min,每10分鐘行針1次。
對照組加用TDP局部照射治療后接著以電腦中頻脈沖治療(病程≥3 d者可開始治療)。①TDP (重慶巴山儀器廠生產,型號CQ-22,電源 220 V,頻譜范圍2~50μm)局部照射治療法:治療時,距面部 20~30 cm患側局部照射,溫熱適度,輕度潮紅,每次20~30min,1 d 1次。②電腦中頻儀(北京愛夭斯?jié)嵪柙瓶萍加邢薰?ECM99-ⅡA,輸出0~100mA,內設處方35個,獨立的雙輸出通道 A、B)治療:治療時選擇通道A或B,放置電極板(選用治療電極4 cm×6 cm放在面頰或前額部,輔助電極4 cm×6 cm放在同側耳后或8 cm×10 cm放在項部,電極板下墊一濕潤均勻的雙層紗布),并固定電極板。選內設處方 8(內設處方 8主要是治療治療面神經麻痹、周圍神經損傷),調節(jié)輸出參數(shù)(12~25mA),以患者舒適為度,內設置時間每次20 min, 1 d 1次。
2組均以 10 d為 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 3 d, 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參照《實用耳鼻咽喉學》[1]面神經功能恢復評定標準。痊愈:面部所有區(qū)域正常。顯效:仔細觀察可看出輕微的功能減弱,可能有輕微的連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中等,眼輕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輕度不對稱。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但雙側無損傷性不對稱,可觀察到不嚴重的連帶運動、攣縮;面部靜止時肌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閉合;口完全不對稱。無效:與治療前相比無改善。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BZ_139_2138_999_2156_1045)±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2組對比,經Ridit分析,u=4.23,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2組療效對比
周圍性面癱即面神經炎,歸屬于中醫(yī)學“中風”,屬于風中經絡,俗稱“歪嘴巴”、“吊線風”等。由于在本病發(fā)生前,多數(shù)患者因為勞累體弱,局部受風著涼所致。據(jù)此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生主要原因是“正氣”相對虛于內,頭面部受風寒之邪侵襲所致?!饵S帝內經·素問》曰:“正氣內存,邪不可干?!薄吨T病源候論》曰:“偏風口歪是體虛受風,而風果乘之,使其經筋急而不調,故令口歪僻也?!笨梢?脈絡空虛,風寒、風熱侵襲而致瘀痰阻絡,筋肌縱緩不收而發(fā)生本病。若病變日久失治可留下后遺癥,常見有面肌痙攣、口歪、眼臉閉合不全等?,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面神經受涼后缺血變性,并向上逆行影響面神經主干,而莖乳孔內狹長的骨性管腔也可產生骨膜炎,造成面神經管狹窄;小部分為病毒、細菌感染,這些原因造成面神經水腫,髓鞘脫失,嚴重者有軸突變性,病久失治,加重面神經管內各種神經纖維變性、髓鞘脫失而留下后遺癥?,F(xiàn)代研究[3]認為,急性期面神經正處在炎癥水腫期,對面神經損害尚未停止,早期用藥可有效消除或控制神經水腫,減少神經損害,為后期治療奠定良好基礎。本文通過周圍性面癱的這兩種治療方法對比觀察后得出,治療組療效之所以優(yōu)于對照組,其優(yōu)勢在于:①針刺治療以局部取穴為主,如陽白、太陽、下關、四白、地倉、頰車、迎香等穴,配健側的合谷行平補平瀉手法,祛風散寒、清熱化痰、活血通絡以治標,消除致病因素;②取多氣多血陽明經為主,鼓舞陽明經經氣,通經活絡,直達病所[4],使正盛邪弱,標本同治;③必要時輔以透刺(該手法針感強,激發(fā)經絡之氣,通經絡,養(yǎng)筋脈[4],適用于病情重、病程長、治療效果差、體質強壯者)、交叉刺特殊針刺手法,配以經驗效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據(jù)資料報道,針刺能恢復肌肉收縮力的機制是針刺引起肌肉內軸突反射,使血管擴張,血流改善,增加了肌肉收縮必要的物質供應,使肌肉收縮力恢復,提高肌力恢復速度[5];針刺有即時的良性調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局部營養(yǎng)代謝,加強恢復面部的肌肉、神經功能。而對照組不足在于,采用TDP電磁波治療儀和電腦中頻儀的治療,雖然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水腫,減輕或緩解局部疼痛癥狀,但由于治療單一局限,病因治療針對性不強,又不能匡扶“正氣”,其效不如治療組。
[1]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2]南登崑.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3]吳汀,韓景獻.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研究近況[J].山西中醫(yī),2007,23(3):67.
[4]?;菝?近年來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綜述 [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1):50-52.
[5]高維濱.神經病中醫(yī)新療法[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