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美香 李春麗
(廣西南寧市賓陽縣中醫(yī)院麻醉科,南寧市 530400)
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留置中心靜脈導管常應用于嚴重創(chuàng)傷、休克、急性循環(huán)功能衰竭等危重病人,以及接受大量快速輸血、輸液、測量中心靜脈壓的病人,還應用于需長期輸液和腫瘤化療的病人治療等。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行中心靜脈穿刺置管80例,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0例病人,其中創(chuàng)傷性休克病人18例,開胸手術14例,開顱手術25例,肝臟手術6例,重度燒傷12例,腫瘤化療5例。男49例,女31例。年齡10~85歲。按穿刺途徑不同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A組為頸內靜脈穿刺置管,B組為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
1.2 穿刺置管方法 兩組病人在全麻或局麻下進行穿刺置管,均選擇右側進路。A組:選擇胸鎖乳突肌與頸外靜脈交點外側緣旁開0.5 cm處為進針點。穿刺時肩部墊一薄枕,頭盡量轉向對側,針桿一般保持水平位,在胸鎖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柄上窩方向進針。B組:選擇鎖骨上路,病人肩部墊一薄枕,頭盡量轉向對側并挺露鎖骨上窩。在胸鎖乳突肌鎖骨頭的外側緣,鎖骨上約1 cm處為進針點。針桿與鎖骨或矢狀面呈45度角,在冠狀面針桿保持水平或略向前偏15度,指向胸鎖關節(jié)前進。兩組均先用6號針頭穿刺試探,抽到靜脈血后,退出針頭,轉換中心靜脈穿刺針穿刺,邊回抽注射器邊進針,見到回抽為靜脈血時,固定針頭,撤去注射器,沿著針孔緩慢向靜脈內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導引鋼絲,固定好鋼絲,退出穿刺針,擴皮,然后沿著鋼絲置入靜脈導管至15 cm深度,停止并固定,接輸血(液)管。
1.3 觀察內容 記錄兩組穿刺總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時間、置管完成時間以及與穿刺有關的并發(fā)癥。術后均攝頸胸部平片,觀察中心靜脈導管位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病人年齡、性別、體重差異無顯著意義,A組穿刺總成功率為95%,B組為82.5%;一次穿刺成功率A組85%,B組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穿刺時間、置管完成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試探穿刺抽出氣體B組4例,A組無;試探誤穿動脈A組2例,B組3例,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性,見表2。80例病人術后頸胸部平片均顯示中心靜脈導管位于上腔靜脈內,均無氣胸、血胸發(fā)生。
表1 兩種途徑中心靜脈置管成功率比較 [n(%)]
表2 兩種途徑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并發(fā)癥比較 [n(%)]
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常應用于各種重癥休克快速輸血、輸液的搶救和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以作為脫水和補液的重要指標[1],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穿刺過程可能發(fā)生誤穿動脈、胸膜腔、肺尖等并發(fā)癥[2],因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復穿刺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顯得非常重要。
頸內靜脈起始于顱底,在頸部頸內靜脈全程由胸鎖乳突肌覆蓋。右頸內靜脈與無名靜脈和上腔靜脈幾乎成一直線。采用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外側緣與頸外靜脈交點之后方旁開0.5cm穿刺,因穿刺點遠離胸腔,只要控制好進針角度和深度,不會傷及胸膜頂[3],且穿刺針與冠狀面幾乎平行,因而可避開動脈和肺尖,這是避免發(fā)生誤穿動脈和胸膜腔或肺尖造成氣胸、血胸和巨大血腫等并發(fā)癥的重要操作和保證。此法可靠,且易插入導管[4]。A組試穿時誤穿動脈2例,經壓迫后無血腫發(fā)生,另選擇中路頸內靜脈完成穿刺置管。
鎖骨下靜脈是腋靜脈的延續(xù),起于第一肋骨的外側緣,靜脈的前面為鎖骨的內側緣,下面是第一肋骨寬闊的上表面,后面為前斜角肌,在胸鎖關節(jié)處與頸內靜脈匯合成無名靜脈。由于解剖學原因,因其距胸腔、動脈較近,如進針稍深則容易誤穿動脈、胸腔或肺尖,引起氣胸、血胸、血腫。本研究選擇上路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為82.5%,用6號針頭試穿刺時,有4例穿刺到胸膜腔抽出空氣,經試穿2~3次沒抽到靜脈血而放棄;有3例試穿抽到動脈血,術后未發(fā)現(xiàn)有氣、血胸癥狀出現(xiàn)。這7例改其他途徑穿刺完成,有2例置管欠順利。
中心穿刺應該注意體位與定位正確,一般選擇右側穿刺,因胸導管位于左側,以及胸膜頂左側高于右側,這是臨床多選右頸中心靜脈穿刺插管的原因[5]。穿刺時動作應輕巧,切忌用粗針頭多個方向反復試穿,否則易誤穿動脈、神經等周圍鄰近組織器官造成并發(fā)癥。盡量避免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經皮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安全應用的重要問題。本研究比較了兩種穿刺途徑的成功率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結果顯示:兩種途徑穿刺的總成功率均在80%以上,但A組無論總成功率或一次成功率均明顯高于B組,同時誤穿動脈也低于B組,A組無誤穿胸膜腔或肺尖等危險。也有文獻報道,鎖骨下靜脈穿刺難度大,流量大,但易致鎖骨下靜脈狹窄,頸內靜脈穿刺相對容易,流量好,患者活動不受限,感染低,故臨床多采用頸內靜脈穿刺[6]。
本研究結果認為,這兩種穿刺途徑只要掌握解剖位置,操作熟練,均安全可靠,但經后路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較鎖骨上路靜脈穿刺置管更安全可靠。
[1] 王一鏜,李德馨,林桂芳,等主編.實用急診醫(yī)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698-699.
[2] 張曉鋼.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引發(fā)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23):161-162.
[3] 祁行毅,黃淮勤,胡強夫.頸內靜脈置管新進路的臨床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3):254-255.
[4] 謝柏樟.麻醉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33-35.
[5] 莊心良,曽因明,陳伯鑾.現(xiàn)代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927-1932.
[6] 吳國遠.頸淺叢阻滯麻醉在頸內靜脈穿刺中的應用效果[J].廣西醫(yī)學,2010,32(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