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鳴
當一個個造假驚天大案被揭開,當一個個不法之徒被推上法庭,其兇險內(nèi)幕和離奇情節(jié),常常令公眾目瞪口呆。有些人不禁會問:造假分子既沒有三頭六臂,更不會飛檐走壁,他們究竟有何神通,把個好好的市場攪得烏煙瘴氣?這些善良的人恐怕想不到,造假者之所以能取得“輝煌成就”,其中少不了“友好人士”和“幫兇”的貢獻。
首先,造假需要可靠安全的“基地”,也就是黑窩點。請聽一名假酒制造者的自白:我們看中的地點,主要是地處偏僻的房子,比如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出租房。最好是二層樓,院子里肯定要養(yǎng)狗。稍有風吹草動,就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哪兒查得嚴,就再找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接著“生產(chǎn)”。一般地說,房東只管拿高額房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時候還會幫你打馬虎眼。很清楚,此時的房東就淪為造假者的“同伙”。
造假若是離開售假,也就失去生存意義。一些市場經(jīng)營者,明知其產(chǎn)品可疑,但也予以放行,目的就是為了合伙賺老百姓的錢。更有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貪圖人家的廣告費,也不惜為其大開綠燈。于是,江湖“名醫(yī)”竄到國家電臺上賣藥,偷雞摸狗者登上報紙版面。這種卑劣做法,等于合伙將消費者誘入陷阱。嚴格地講,這些行為就是給假冒偽劣鳴鑼開道。
企業(yè)不怕外賊,最怕內(nèi)鬼。為什么?因為堡壘最容易從內(nèi)部攻破。常見報道,名牌企業(yè)的技術人員,只是為了一己之利,就悄悄將核心機密賣給“李鬼”。名牌企業(yè)的一舉一動,都成了造假者跟蹤的“靶子”。聽說有的造假大戶,還會讓自己的子侄到大學深造,學得一身本領,再回到崗位上施展“法術”。這就使得打假工作難上加難。
據(jù)悉,執(zhí)法部門早已形成共識——打假前要先看看誰在“護假”。質(zhì)監(jiān)部門的同志反映說,在執(zhí)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就是有時得不到當?shù)赜嘘P部門的配合,一些地方官員會通風報信,在執(zhí)法者到來前,有的市場管理者用大喇叭廣播,要違法分子堅壁清野,讓執(zhí)法行動變成一場空。護假者的最大危害,是主動將自己和造假售假“拴”到了一起。給這個罪惡“事業(yè)”增添了“底氣”。如不鏟除這些“保護傘”、“綠燈”,打假勢必論為空話。
體制的缺陷,也為學術造假提供了機遇。眾所周知,中國的論文數(shù)量天下第一,然而不幸的是,其中不少都屬抄襲仿制之作。要說知識分子墮落起來,比任何人的“時速”都快得多。眼下,從打假者的窮追猛打到媒體的口誅筆伐,都難以消解學術造假現(xiàn)象,更何況被揭露出的造假者及其“成果”只可能是冰山一角。
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打假者也能變?yōu)樵旒僬?,南方一位廠長帶領執(zhí)法人員跟蹤查假,結果發(fā)現(xiàn),造假企業(yè)不僅利潤高,而且違法成本幾乎為零。于是這家伙欣然改行,日后竟成了造假的先鋒。再者,餐館里凡有顧客喝茅臺酒,服務員通常會保存好酒瓶和外包裝,再由小販上門收購,灌以假酒重新流入市場,茅臺的“杯具”告訴我們:好人、規(guī)矩人、普通人也能成為幫兇??尚Φ氖?,這些人一方面積極為虎作倀,可當有一天他們變成受害人的時候,居然也義憤填膺地指責“社會”和“有關方面”不作為——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貪心不除,國無寧日。實事求是地講,造假工作者的最“成功”之處,就是通過誘惑和收買,把一部分人的利益緊密拴在一起,巧妙地理順了方方面面關系,把小團伙的勾當變成利益均沾的“集體行動”。我這么說絕非危言聳聽,或許,你我他就是其中一分子。丟掉幻想,繼續(xù)戰(zhàn)斗。對付日益猖獗的假冒偽劣,只有依法治國,提升全民道德意識,從知榮辱開始,從砸破名酒瓶開始,從實名舉報開始,從堅決不買假名牌開始——最終才能旱死它,餓死它,憋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