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生,李 景,鄭廣生,胡羽進
(1.陜西省寶雞市人民醫(yī)院,陜西寶雞,721000;2.中國藥科大學(xué),江蘇南京,211198)
近十年來,BNP和NT-proBNP已經(jīng)成為檢測心功能的可靠指標,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是腦鈉肽(BNP)等摩爾分泌的一個酶切產(chǎn)物,無生物活性,對 BNP/NT-proBNP的檢測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診斷[1],急性冠脈綜合征預(yù)后的判斷以及呼吸困難的鑒別診斷其臨床價值已經(jīng)證實,很有意義,但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PCI后NT-proBNP的改變,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旨在觀察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PCI術(shù)后NT-proBNP的改變,并與未行PCI的患者進行比較,觀察在同樣藥物治療的基礎(chǔ)上,PCI對NT-proBNP變化的影響。
選擇本院2006年3月~2010年3月因心功能不全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經(jīng)冠造動脈造影證實為冠心病,彩超均提示左室射血分數(shù)EF≤45%,共入選患者68例,其中行PCI術(shù)者40例,未行PCI術(shù)者28例,將上述2組分別列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其中治療組男性30例,女性 10例,年齡40~80歲,平均(60±12.3)歲;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齡 56~78歲,平均(61±13.6)歲。治療組前降支閉塞病變8例,回旋支閉塞病變6例,右冠閉塞病變8例,其中2支以上閉塞病變4例,2支以上冠脈有病變者3例。2組臨床均有心功能不全表現(xiàn),心功能評價NYHA Ⅱ~Ⅳ級,治療組有陳舊性心肌梗死病史者15例,其中陳舊性下壁心肌梗塞6例、陳舊性前間壁心肌梗死4例,陳舊性廣泛前壁心肌梗塞5例,對照組有陳舊性心肌梗死病史者8例,其中陳舊性下壁心肌梗塞5例、陳舊性前間壁心肌梗死3例。慢性閉塞病變(CTO)定義為冠狀動脈造影示血管狹窄程度為100%前向血流為TIM I 0級,血管閉塞時間>3個月者,PCI適應(yīng)癥、排除標準見文獻。
把經(jīng)皮冠狀動脈造影示主要分支狹窄程度≥70%閉塞支且彩超提示EF≤45%,患者入選,分為介入治療組和藥物治療組。
所有患者于PCI術(shù)前1 d晨、術(shù)后1 d晨抽取靜脈血,標本在抽血后4 h內(nèi)以3 000 r/min速度在15℃下離心5 min,取血清液,在采集到標本后于當日晨采用Roche診斷公司ELec-sys(電化發(fā)光免疫系統(tǒng))檢測。
所入選的冠心病患者共68例,進行PCI的40例患者,均行完全血管重建,血流均達到TIMI3級,植入的支架個數(shù)每個患者2~6枚,未行PCI術(shù)的28例患者在在心衰藥物治療方面和PCI組相同,根據(jù)心功能的分級均給予ACEI、β受體阻滯劑、地高辛、利尿劑等。
PCI術(shù)前、術(shù)后 2周和藥物治療組 NT-proBNP的變化見表1。
表1 2組患者NT-proBNP水平的變化(pg/m L)
BNP被發(fā)現(xiàn)20多年來,其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診斷作用、對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難的鑒別作用,對于急性冠脈綜合癥的危險分層及預(yù)后評估已經(jīng)被肯定。在國外及我國慢性心力衰竭治療指南中肯定了它的診斷價值,隨著我國PCI術(shù)的逐漸普及,在對冠狀動脈進行干預(yù)時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所以對這類患者在施行PCI術(shù)后,其NT-proBNP的改變,對評估PCI術(shù)患者心功能的影響、預(yù)后的評估均有重要意義,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見。
本試驗顯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經(jīng)完全血運重建后,其NT-proBNP在2周后有明顯下降,而未經(jīng)血運重建,即未行PCI術(shù)的患者,在經(jīng)標準的藥物治療后,總體NT-proBNP雖有下降,但2組間下降幅度相比,PCI組明顯下降幅度大,對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冠心患者擇期行冠脈支架植入術(shù),和單純藥物藥物治療相比,可進一步改善心功能[2],所以,建議對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冠心患者,在具有適應(yīng)癥的情況下,應(yīng)在藥物治療的基礎(chǔ)上,擇期行冠脈支架植入術(shù),對心功能的評價,NT-p roBNP是簡單易行的可靠指標,監(jiān)測其變化,對評價心功能很有意義[3]。
[1] 龔原文,羅蘭林.檢測在心力衰竭中的應(yīng)用進展[J].西南軍醫(yī),2010,12(1):123.
[2] 趙自強.PCI對 AM I患者血漿 BNP水平的影響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08,48(20):132.
[3] 張 曉,魏艷勝,晁 召.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后N端B型鈉尿肽前體的變化[J].臨床薈萃,2008,23(1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