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
中西文化其實大不相同,卻又可以融合得那樣好:各取所需,各盡所愛。
以過去不久的圣誕節(jié)為例,西方人的圣誕夜如中國的大年夜,是一家團圓在家里過;東方人的圣誕卻是外出狂歡,通宵達旦;西方人的圣誕夜火雞唱主角,姜餅也是圣誕派對上的靈魂。
姜餅因為是甜食,且造型拙稚、繽紛可愛,無論是作圣誕大餐的點綴還是作為圣誕禮物相贈,都十分討巧。不久前,地中海小國克羅地亞的姜餅工藝入選聯(lián)合國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姜餅原意為香料面包,形式小到可以只有曲奇餅干大小,大到可以做成尺把高甚至更大的圣誕小屋。而今上海各西餅店也應景推出繽紛多彩的姜餅,價格也不貴,為節(jié)日增添不少氣氛,但上海的姜餅似只涂上色彩鮮艷糖霜的餅干,其實,真正的姜餅含相當姜味,用蜂蜜加工作為甜味劑。
作為美食之源的法國并不是姜餅的誕生地,公元13世紀十字軍東征時,一名亞美尼亞籍的修士逃亡至法國中部一個小鎮(zhèn),隨軍就帶著一張姜餅制作配方。就這樣,姜餅從法國開始流傳至荷蘭、英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等歐洲各國。
都說法國人很自大,他們有自大的資格——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令我們汗顏。法國對姜餅工藝甚至建立制度加以保護。早在16世紀,在國王御準下,法國一些主要城市成立姜餅師工會,以與一般糕餅師劃清專業(yè)界別。法國姜餅一直獨霸世界,直到大革命前后,因政局動蕩,姜餅制造工藝也大受影響,才令克羅地亞姜餅為世人所識。
克羅地亞與世無爭,靜靜地過著安逸的小日子,他們的姜餅工藝都是家族世代相傳,至今保持純手工工藝。
克羅地亞的姜餅據(jù)說源于14世紀,已成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Zagreb)的傳統(tǒng)象征,有如石庫門已成為上海文化圖騰一樣。當?shù)亟灢粏沃辉谑フQ節(jié)才現(xiàn)身,配上各種各樣圖案和祝福語,生日、情人節(jié)、結婚紀念日等都可作為禮物相贈。對克羅地亞女子來說,情人節(jié)當天如能收到一份心形姜餅,比一束紅玫瑰更令人心動,這說明對方愿娶她為妻。在克羅地亞,情人與未婚妻的不同就在于情人節(jié)收到的是鮮花還是姜餅。
克羅地亞主理姜餅制作工藝的工藝師在社會上十分受尊重??梢姡獋鞒惺紫纫獙W會尊重。小小一塊姜餅能躋身世遺,其中含義亦可圈可點呀!
近年,每逢圣誕便有“姜餅人大賽”,大家齊齊圍坐一起,在同一團姜餅粉團中,揉搓出造型變化萬千的姜餅,以此傾訴對生活的點滴感悟,頗有點如中國人過年圍桌一起包餃子的意境。人類是相通的,和平、平安、團聚、祥和是中西節(jié)日共同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