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華
(婁底市骨傷醫(yī)院 湖南婁底 417000)
肱骨外科頸位于解剖頸下方2~3cm,為大、小結節(jié)下緣于肱骨干的交界處,是肱骨頭松質骨和肱骨干皮質骨交接部位,易發(fā)生骨折,占肩部骨折的26%,占全身骨折的2.5%[1]。各種年齡均可發(fā)生,老年人居多。胸大肌的牽拉而使外科頸骨折遠端向前成角,臨床上Neer根據骨折部分和相互間移位程度進行分類[2]。肱骨外科頸骨折多為無移位或微小移位的骨折,大多數骨折可通過非手術治療獲得滿意療效,但也存在少部分骨折部分間移位、成角較大,難以糾正;以及一部分的極不穩(wěn)定型骨折,外固定難以達到治療目的[3]。我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C臂X線機透視下閉合整復中空螺釘內固定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52例,效果良好?,F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52例患者均為我院骨科收治病例,男35例,女17例。年齡22~73歲,平均(45.18±10.63)歲,均為閉合肱骨外科頸骨折,傷后至手術時間1~19d,平均11d。左肱骨外科頸骨折32例,右肱骨外科頸骨折20例;二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41例。所有患者術前攝的肱骨上端X線正位片、腋位片,CT平掃及三維重建。骨折均有明顯移位、重疊、成角。
采用頸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或局麻,在C臂X線機透視下施術。患者仰臥于整復床上,2助手分別握住患者肱骨髁上和腕部,掌心向上,另一助手用牽引帶繞過腋窩及頸部向上,肩后部緊貼床面,上下順勢對抗牽引5min左右。糾正重疊移位,術者用單掌根或雙掌置于遠折端前側,用力向后按壓,同時囑遠端助手牽拉下提拉抬舉上臂30~40°,糾正其向前成角或移位[4]。用推拉法整復遠折端向內外移位,同時使遠端內收或外展糾正內外成角。C臂X線機透視下見折線清晰,復位滿意,即可準備穿針,不必再透視側位而招致移位。術者常規(guī)進行患肩部消毒、鋪巾,帶無菌手套。取2枚直徑為2.0mm克氏針,由遠折端外側斜向內上至肱骨頭軟骨下,交叉固定骨折端。C臂X線機再次透視檢查骨折對位情況和克氏針的深度和外置,骨折對外情況和克氏針的深度和外置良好后,選直徑為4.5mm的中空加壓螺釘,經攻絲攻開進針部的骨皮質后,沿克氏針方向擰入中空加壓螺釘,務使中空加壓螺釘有螺紋的部分跨過骨折線,并適當加壓。進針口鹽水沖洗后各縫合1針,無菌敷料包扎,頸腕吊帶固定患肢于胸前。術后3d逐漸肩關節(jié)被動功能鍛煉,術后3個月后開始主動功能鍛煉。
參照國際上最常用Neer肩關節(jié)功能百分標準。疼痛占35分,功能使用情況占30分,活動范圍占25分,解剖位置占10分。總分>89分為優(yōu),>80分為良,>70分為可,<70分差。
本組52例病例隨訪時間6~18個月,平均1年。優(yōu):41例;良:6例;可:5例;優(yōu)良率:90.38%。所有患者均于術后4~6周內達到臨床愈合,平均愈合時間為(5.01±0.63)周。未發(fā)生肱骨頭壞死、骨不連等并發(fā)癥。
肱骨外科頸骨折多發(fā)生在大小結節(jié)以下,胸大肌止點以上部位。因初始暴力方向,強度及肌肉牽引,可造成不同移位方向。骨折端常向前外成角,這是因為遠折端由于胸大肌、背闊肌和大園肌共同的作用而向前移,三角肌的牽拉則加重遠折端的向外和向上移位,而肩袖的不平衡牽拉和遠折端上移的頂撞,則使肱骨頭沿原傾斜角向內、向后傾斜并發(fā)生旋轉。閉合整復中空螺釘內固定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具有手術操作創(chuàng)傷小,復位可靠,固定牢固,操作簡便易行。對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前應仔細閱片,分析骨折類型,明確整復手法,要求解剖對位,牢固固定,早期功能鍛煉。閉合整復中空螺釘內固定法適用于二部分、三部分肱骨外科頸骨折。禁忌證:(1)外科頸嚴重粉碎骨折或閉合復位無法成功;(2)嚴重骨質疏松病人要慎重考慮經皮穿針內固定的效果;(3)陳舊性骨折或骨折畸形愈合。(4)少數Neer分類的四部分骨折在閉合整復難以實現,本組病例中有2例四部分骨折在術中改行鋼板螺釘內固定。
[1]王亦璁.骨與關節(jié)損傷[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482~496.
[2]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1:567.
[3]郭小回.手術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139例[J].中國骨傷,1998,4(1):54.
[4]黃少峰.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內固定治療[J].海南醫(yī)學,2002,13(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