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娜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手術室,北京 100020
正常的體溫是機體進行新陳代謝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人體通過自主性和行為性體溫調節(jié)功能維持體溫的恒定。麻醉和開腹手術時行為性體溫調節(jié)能力喪失,單純依賴體溫調節(jié)中樞調控機體的產熱和散熱不足以維持體溫的恒定,所以圍術期普遍存在體溫失衡的現象[1]。體溫降低會對人體的內環(huán)境、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藥物的代謝速率造成影響,從而影響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正常情況下人體體溫恒定在(37.0±0.2)℃內;麻醉狀態(tài)下患者的體溫可隨環(huán)境溫度而改變。當手術中體溫低于36℃時,稱低體溫。據文獻報道,約有50%手術患者術后體溫低于36℃,33%患者的體溫低于35℃[2]。為進一步了解術中保溫對全麻患者術后蘇醒延遲及寒戰(zhàn)的影響,現對我院120例行開腹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06年4~8月來我院行開腹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120例,均為女性,年齡39~60歲,平均51歲。按美國麻醉師協(xié)會(ASA)標準分級,均為Ⅰ、Ⅱ級。隨機將其分為A、B兩組,每組60例患者。兩組患者年齡、麻醉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選擇手術時間2 h左右的開腹全子宮切除手術120例,術中均未進行輸血。其中A組中的60例患者術中未進行有效的保溫措施,此組作為空白對照組;另外60例患者均采取有效的術中保溫措施,作為實驗組。兩組患者術中液體輸注量均為3~4 ml/kg。入室開放靜脈后立即使用輸液加溫儀,溫度恒定為37℃,同時使用熱風毯,溫度設定為35~37℃。常規(guī)進行全麻誘導行喉罩置入,間斷推注肌松劑維持手術保證良好的肌肉松弛。術中持續(xù)泵注丙泊酚(3.5 μg/ml)和瑞芬太尼(3.0 ng/ml)。常規(guī)監(jiān)測血壓、心率、心電圖,并行鼻溫以及呼吸末二氧化碳濃度監(jiān)測。術畢縫完皮后立即停藥,記錄患者呼之睜眼的時間,即蘇醒時間,以及蘇醒后有無寒戰(zhàn)反應。本次試驗研究所在醫(yī)院的手術室均設有中央空調,各手術間溫度基本相等,室溫這一影響因素可忽略不計 。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0例患者全部按時出院,平均住院日為7 d,均無明顯后遺癥。A組中患者術后蘇醒時間為(8.7±1.9)min,19例(31.7%)患者發(fā)生寒戰(zhàn);B組中患者術后蘇醒時間為(5.3±1.1)min,4例(6.7%)患者發(fā)生寒戰(zhàn)。A、B兩組之間低體溫發(fā)生率和蘇醒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從1996年第一篇關于低體溫危害性文章的發(fā)表開始[3],隨后大量隨機對照實驗的文獻證實,即使輕度的低體溫存在,也能導致許多嚴重的后果,包括3倍幾率上升的術后感染發(fā)生和抗生素的運用增加、3倍幾率的心肌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失血和輸血輸液增加、疾病恢復期時間和住院時間延長以及寒戰(zhàn)等表現[4-7]。
臨床上對圍術期低體溫的危害性尚認識不足,除心血管等手術外還沒有做到圍術期常規(guī)保溫。因此應重視圍術期體溫的保持和監(jiān)測,避免術后發(fā)生低體溫、寒戰(zhàn)和蘇醒延遲,進一步提高我們的護理水平。國內張淑月等[8]對成人術中低體溫對麻醉恢復期的影響進行過一定的分析和探討。
蘇醒延遲的原因為麻醉藥物作用延長、低氧血癥和(或)CO2蓄積、術中體溫過低等。由于術畢統(tǒng)一時間停藥,術中嚴格按照公斤體重給藥,因此排除了麻醉藥物對術后蘇醒的影響;再者由于術中常規(guī)監(jiān)測呼吸末二氧化碳濃度,所有患者術中呼吸末二氧化碳濃度均維持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因此也排除了低氧血癥和(或)CO2蓄積因素的影響。
年齡是影響體溫的另一因素,老年人因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環(huán)慢,新陳代謝率低導致體溫偏低。長時間手術,使患者與冷環(huán)境接觸時間增加,機體輻射散熱增加。在此次試驗中筆者選擇的是40~50歲這個年齡段的患者,主要是考慮她們的基礎疾病較少,一般狀況較好。
輸入液體量的不同對患者“冷稀釋”作用的強度不同,患者的體溫變化亦不同。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年齡、手術時間、輸入液體量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三者對患者術后體溫的影響程度相似。在本次研究加溫輸液有效性的過程中,可以排除年齡、手術時間、輸入液體量等因素對體溫的影響。護士不能單純依靠加溫輸液來維持患者的體溫,也應考慮其他因素對體溫的影響,如在非手術區(qū)域覆蓋熱風毯。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手術間的溫度一般控制在22℃左右,這對全身裸露接受手術的患者無疑是冷環(huán)境。幾層手術敷料在較長時間的大手術中起不到保暖作用,行腹腔手術的患者體腔暴露后更易發(fā)生體溫下降。手術過程中患者如輸入大量與手術間等溫的液體,則起到了“冷稀釋”作用。
本文為單中心較短時間跨度內的現況調查(4個月),由于不同醫(yī)院硬件設施的差異,不同季節(jié)可能導致的環(huán)境溫度等差異,均可能對全麻術后低體溫的發(fā)生產生影響和偏倚,故擴大樣本人群的覆蓋度以及擴大調查時間范圍的橫斷面研究,對更精確地反映目前全麻術后低體溫的發(fā)生狀況,有更好的流行病學資料意義。
本文通過對近年來全麻開腹患者術后體溫變化進行觀察分析,提醒圍術期體溫保護的重要性。在圍術期和麻醉術中與術后,探索適合于自身環(huán)境條件的護理診療規(guī)范,是本課題組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盛卓人,況銑,李文碩.臨床麻醉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
[2]Sessler DI.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 anaesthesia.Linvingstone[J].New York,2000:1367-1386.
[3]Kurz A,Sessler DI,Lenhardt R.Perioperative normothermia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wound infection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Study of Wound Infection and Temperature Group[J].N Engl J Med,1996,334(19):1209-1215.
[4]Melling AC,Ali B,Scott EM,et al.Effects of preoperative warming on the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after clean surgery: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1,358(9285):876-880.
[5]Frank SM,Fleisher LA,Breslow MJ,et al.Perioperative maintenance of normothermia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morbid cardiac event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1997,277(14):1127-1134.
[6]Rajagopalan S,Mascha E,Na J,et al.The effects of mild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on blood loss and transfusion requirement[J].Anesthesiology,2008,108(1):71-77.
[7]Lenhardt R,Marker E,Goll V,et al.Mild 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 prolongs postanesthetic recovery[J].Anesthesiology,1997,87(6):1318-1323.
[8]張淑月,朱君宇,彭延增,等.術中低體溫對患者麻醉恢復期的影響及護理干預[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3):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