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陳芳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引起了課堂教學的變革,但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變化,教學方式如何改進,其最終目的都必須指向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持續(xù)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是一首兒童詩歌。全詩融自然科學知識于生動形象的語言之中,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中許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詩歌易讀易懂,節(jié)奏感強,詩句韻腳整齊,適合朗讀。通過學習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和觀察自然、探究發(fā)現的美好愿望。幾年前,也曾教過這一課,那時,組織同學四人學習小組,展開熱熱鬧鬧地討論,天馬行空地交流,學生說得頭頭是道,但課后作業(yè),錯字連篇,連北極星的“極”也寫成“級”。今年,當我再次捧起教材,我的心已經不再追尋課堂上的花哨,而想讓他們在疑惑中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閱讀中了解自然現象,在尋找中感受自然科學帶來的樂趣。充分給他們探索、發(fā)現的機會的同時,以文本為立足點,讓學生練習到應該練習的東西,這樣才能確保課堂作業(yè)與課堂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從而確保課堂作業(yè)內容的有效性。
幾年前的那次教學
幾年前在一次區(qū)級名師名校長觀課活動中,執(zhí)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當時想著,如何讓自己的課堂生動活潑些,現場效果好一些,如何能達到新“課標”目標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于是,在教學設計時,想著課堂設計要開放些,學生學習要自主些。于是,先以“采野花”的方式,集中認識了生字,后又設計了以四人學習小組的學習方式。先給學生一些學習提示,如:
(1)——是一種天然指南針。
(2)這個天然指南針是如何告訴我們南北方向的。
(3)特別吸引你的詞句是 。
(4)還有什么不懂和要補充的。
還教給簡單的學法:讀一讀,找一找,說一說,再讀讀。
組織四人小組,選擇一個自然段,大家反復讀,根據提示,邊讀邊交流,再小組匯報。課的最后還交流課外收集的天然指南針。
分析中反思:
自己在預設課堂教學時,想著自己的主線非常清晰,一點也不繁瑣。沒想到在課堂上,學生東拉西扯,課堂拖沓得很。四人小組與其說是合作,倒不如說是一些學生在挨時間。合作交流的形式太理想化,老師預設得不夠全面。學生在交流中,只動口,不動手。其實也僅僅是翻來翻去地讀那段話中的文字。沒有從深層次,從文字、文學、文化的角度去學習,甚至究竟積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還是北,都沒有解決。課堂上,學生說得夠多,但還是想著要進行拓展,于是把課外收集的材料,如:果子朝南的成熟得早些;樹皮朝北面的粗糙些;大石塊朝北面的容易生青苔等,加到課堂上,作為積累拓展。課后想想,這個拓展,若讓同學們自己去了解,那一定是他們非常喜歡的,那這個作業(yè)一定是高效的。待到學生交流時,一定是學生自己積累的,還能培養(yǎng)他們自己收集資料的能力?;蛟S有些孩子還會更留心身邊的事物,以去發(fā)現天然的指南針。為什么一定要把這些放在課堂上,向大家來說明我的課堂是注重拓展的呢?由于課堂上都是“君子動口不動手”,以至于作業(yè)時,學生把北極寫錯,“盞”字漏撇,積雪這一指南針不知道如何區(qū)分……后來想想,這樣的公開課上過,為什么一定要補補課才行。
看似熱鬧,實效很差。
今年的這次教學:
今年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時,從以前學過的一首小詩“東西南北”引入,交給學生自讀方法后,檢查字詞情況。檢查生字新詞,不僅讓學生認讀,更讓學生動手練習。不僅僅是讓學生認真練寫生字“盞”、“慌”,更結合《課堂作業(yè)本》,預設了一個“漢字變魔術”的游戲。讓學生來寫寫帶有“盞”上面部分的漢字,學生興致很高,“淺,深淺的淺”,“線,毛線的線”,“錢,金錢的錢”,“賤,貴賤的賤”。一個個同部件的字,孩子們都回憶起來。還有一個帶“十”字部件的,同學們學習、作業(yè)的積極性就更高了。而且馬上在作業(yè)本中寫下來。這樣一來,在課堂上,就把這題“加偏旁再組詞”的作業(yè),高效地練習了。
在初讀課文后,學生大致了解小詩的大意。讓學生來交流: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請千萬別( ),大自然中有許多( )。( )、( )、( )、( )都能幫你指點( )。不僅讓學生口頭交流,而且馬上結合《課堂作業(yè)本》的最后一題,完成前邊的小半題。從作業(yè)反饋情況來看,北極星的“極”無一人錯誤,作業(yè)質量較高。
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時,處處留意到讓課堂作業(yè)與孩子的口頭交流緊密結合。在生字教學中,歸類地將帶有“禾”字部的字放在一塊比較教學,通過聲音的粗細、輕重讀出“稀”和“稠”的味道;通過圖示、簡筆畫,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天然指南針如何讓我們辨認方向。
這是一堂扎扎實實、高效省時的語文課。課后孩子們可以輕松活動,因為他們的作業(yè),已經在課堂上完成。雖然沒有高潮迭起,沒有出彩的發(fā)言,但學生學得用心,學得高效,既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又節(jié)省了學生學習時間,拓展了學生學習空間,更好地涵蓋了各種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
分析中反思:
課堂獨立作業(yè)是學生在課堂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它一方面能促使學生將剛剛理解的知識加以應用,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學生對新知識應用上的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共同活動,必能獲得一定成效,這些成效若得到及時反饋,就能成為進一步調整教與學的新信息。對學生來說,及時了解學習的結果,可以很快地獲得矯正性信息,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學習,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的、恰當的評價,是一種很重要的反饋形式,是推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的有利因素。
沈大安老師在浙江省第八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活動總結報告中提出“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本”,即文本解讀走向生本、內容選擇走向生本、教學過程走向生本、反饋評價走向生本。課堂作業(yè)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樣也要走向生本。所謂生本,即以學生為本。成尚榮說“教學的核心應是學生的學習,教學要從學生的學習出發(fā),設計、展開教學過程”。同樣,課堂作業(yè)的設計也要從學生的學習出發(fā)進行設計,讓學生親歷作業(yè)的過程,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習得方法,豐富語文素養(yǎng)。
在課堂作業(yè)練習中,哪怕是作業(yè)本中的,我們也盡量做到三個一:一是作業(yè)設計盡量做到有情趣,讓學生喜歡做。二是作業(yè)設計要讓學生親歷作業(yè)過程。三是作業(yè)設計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有了好的作業(yè),還應該統(tǒng)籌考慮作業(yè)呈現的時機,也就是如何更好地與“課堂教學”和諧共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課堂作業(yè)在課堂教學中有著一些獨特的作用,可以代替老師講,可以激發(fā)學生思考,可以使學生產生疑問,可以推進課文的學習等等。所以,它不應該是教學30分鐘后的固定作業(yè)套路,它應該沒有刻板程式,應該和教學過程融為一體,只要自然、需要、貼切、融合,它可以出現在教學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作業(yè)設計應該與教學設計一并構思,成為教學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割裂,不分離,萬不可讓作業(yè)成為教學的“附加”。就作業(yè)呈現的時機,不外乎課始、課中、課末三個時間段。
但值得注意的還有三點,一是作業(yè)在學生學習之前,可稱為“前置性”作業(yè)。教師要思考怎樣的作業(yè)適合學生自主完成,以給學生學習的空間。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前置性”作業(yè)中及時發(fā)現問題,調整自己的教學。二是作業(yè)在學生學習之中。有時特定的教學情境會產生教學靈感,教師會自主產生“生成性作業(yè)”。三是作業(yè)在學生學習之后,可稱為“后置性”作業(yè)。這樣的作業(yè)往往是教師在教學告一段落時,以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成效而設計的。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除了從教學設計、學生活動、課堂作業(yè)上進行優(yōu)化設計外,其實還可以有更多的關注角度,有待于我們更多地探索。
課堂上,讓“作業(yè)”和“教學”形影不離,共同在課堂上跳舞,是提高課堂效率最好的途徑。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也是一名教師永遠追求的目標。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課堂教學勢必將呈現出形形色色的教學方式,只要對教學有益,都有可嘗試的價值,讓我們一起努力探索!
總之,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我們的語文要達到有效教學,歸根結底就是要從學生的本位出發(f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回歸生本課堂,這樣的教學工作才能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