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東 曹歡歡 楊銀娟 吳 玨
(上海市奉賢區(qū)蔬菜技術推廣站 201400)
瓜絹螟[Diaphania indica(Saunders)]和黃楊絹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 Walker)同屬鱗翅目蛾亞科螟蛾科害蟲,在上海蔬菜測報燈和園林測報燈下此兩種害蟲成蟲相伴出現(xiàn)。由于蔬菜測報和園林測報部門之間交流甚少,此兩種害蟲的成蟲在同一病蟲圖鑒或圖譜書籍中同時配載的尚未查見,有關資料文字描述此兩種害蟲的成蟲形態(tài)特征極為相似,甚至將此兩種害蟲混為一談的書籍也有。如在蔬菜植保上有把黃楊絹野螟誤認為是瓜絹螟在食物充足、天敵缺乏、不用藥防治等優(yōu)良環(huán)境下營養(yǎng)過度的發(fā)育產(chǎn)物,園林植保上有把瓜絹螟當作黃楊絹葉螟在食料缺乏、用藥防治等不良環(huán)境下發(fā)育而成的,有的書籍資料把瓜絹螟的寄主范圍擴大至長春花、常春騰、木槿、大葉黃楊、冬葵、梧桐、梓樹、樺樹、桑樹等木本植物上。因此正確甄別瓜絹螟和黃楊絹野螟成蟲可提高蔬菜瓜絹螟和園林黃楊絹野螟預測預報的準確度。
成蟲體色白色帶絲絹般閃光,頭、胸褐色,腹部白色,觸角褐色、線形;下唇須下側白色,上部褐色;胸部鱗片及翅基片深褐色;前翅前緣及外緣各有1條,翅面其余部分為白色半透明,閃金屬紫光,后翅外緣有1條褐色寬帶,前后翅緣毛黑褐色。
1.2.1 瓜絹螟成蟲 體長11~15mm,翅展22~26mm,前翅前緣褐色寬帶里內(nèi)側不平滑成波狀,前翅頂角前翅前緣與前翅外緣褐色寬帶相交,前翅頂角翅面為三角形,前后翅平展翅鉤相鉤時,前翅外緣臀角與后翅外緣頂角相連處的褐色寬帶向內(nèi)凸加寬,前翅外緣褐色寬帶與后翅外緣褐色寬帶成一弧線,腹末兩側各有1束黃褐色鱗毛叢。
1.2.2 黃楊絹野螟成蟲 體長14~19mm,翅展33~46mm,前翅前緣褐色寬帶里內(nèi)側相對平滑,前翅前緣褐色寬帶上有兩個白斑,在前翅前緣距翅基2/3處有一小白斑,另一個在前翅頂角前翅前緣與前翅外緣相交的內(nèi)側有一彎曲成新月形的白斑,前后翅平展翅鉤相鉤時,前翅外緣褐色寬帶與后翅外緣褐色寬帶平滑成一線。
2.1.1 瓜絹螟幼蟲 共5齡,老熟幼蟲體長23~26mm,頭部、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草綠色,亞背線呈兩條較寬的乳白色縱帶。幼蟲進入前蛹期時,老熟幼蟲的亞背線消失,在卷葉內(nèi)作一白色薄繭化蛹,氣門黑色,各體節(jié)上有瘤狀突起,并著生短毛。
2.1.2 黃楊絹野螟幼蟲 老熟時體長42~60mm,頭寬3.7~4.5mm;初孵時乳白色,化蛹前頭部黑褐色,胴部黃綠色,表面有具光澤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較大黑斑,三角形,兩塊;背線綠色,亞背線及氣門上線黑褐色,氣門線淡黃綠色,基線及腹線淡青灰色;胸足深黃色,腹足淡黃綠色。
瓜絹螟幼蟲屬寡食性害蟲,主要危害苦瓜、節(jié)瓜、黃瓜、冬瓜、絲瓜、西瓜、佛手瓜等葫蘆科作物。瓜絹螟初孵幼蟲常危害植株嫩梢,1個嫩梢一般只有1頭幼蟲;2齡幼蟲在葉背啃食葉肉,導致出現(xiàn)透明斑;3齡后吐絲將葉或嫩梢綴合,匿居其中取食,使葉片出現(xiàn)穿孔或缺刻,嚴重時葉肉被吃光,僅剩葉脈。幼蟲也咬食嫩莖和果蒂,造成無頭蔓或幼瓜脫落,在植株生長后期,幼蟲??惺彻系谋砥せ蛑牍蟽?nèi)危害,使之失去商品價值。黃楊絹野螟幼蟲也屬寡食性害蟲,主要危害瓜子黃楊、雀舌黃楊、大葉黃楊、小葉黃楊、朝鮮黃楊以及冬青、衛(wèi)矛等黃楊科植物,其中又以瓜子黃楊和雀舌黃楊受害最重。幼蟲食害嫩芽和葉片,吐絲綴葉結巢,取食葉片、嫩梢,尤喜危害新梢嫩葉,影響樹木的生長,嚴重時整株樹葉被食殆盡,樹冠上僅剩絲網(wǎng)、殘葉和碎片。
瓜絹螟上海年發(fā)生5代左右,常年越冬代成蟲始見5月中旬~6月中旬,7~10月為盛發(fā)期,11月中下旬前后燈下終見,喜高溫高濕,于4~9月在葫蘆科蔬菜上危害,其中以6~7月危害最重, 11月~翌年2月發(fā)生較輕,主要以蛹在枯葉蛹室內(nèi)越冬。成蟲白天多在葉叢或雜草間隱藏,受驚后近距離飛行,一般于傍晚后開始活動并產(chǎn)卵,有較強的趨光性。雌蛾產(chǎn)卵具有明顯的趨嫩性,卵粒多產(chǎn)在葉片背面,分散或者幾粒堆在一起。幼蟲性活潑,受驚后可吐絲下墜,也可借絲擺動轉移危害。
黃楊絹野螟上海地區(qū)年發(fā)生3~4代,以幼蟲在由寄主植物的2張葉片粘結而成的蟲苞內(nèi)越冬。翌年3月主要是越冬成蟲危害,5月下旬出現(xiàn)第1代成蟲。成蟲白天隱藏,傍晚活動產(chǎn)卵,有趨光性,卵成塊狀產(chǎn)于葉片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