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飛(浙江省海寧市第一初級中學)
20世紀 50年代及 60年代初期,存在主義思潮廣泛流行。代表哲學家薩特說:“人除了他自己認為的那樣以外,什么都不是。這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币馑际侨说娜魏未嬖跔顟B(tài)都是人的自主選擇,存在的過程就是自主選擇的過程。存在主義思潮不但是一種哲學,而且?guī)缀醭蔀橐环N生活方式,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被稱為“時代的象征”。鑒于這個理論,我們語文教學的系統(tǒng)應當是開放的,應當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自主參與、選擇學習過程。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可以提供有效應用于教學情景的研究結論。先驅之一約翰?杜威提出了應當把學生視做積極學習者的觀點,他相信學生應當通過“活動”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杜威的教育哲學核心——建構主義原則。當今的建構主義理論還包含對合作學習的重視——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有效性需要互相幫助、共同努力的學生活動。建構主義原則給有效教學提供了應用于學習過程的研究結論:有效的學生活動,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學習成效。
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認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開放學習空間,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梢?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主動參與、選擇學習活動,在有效的學生活動中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為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
這里所說的“活動”,不是狹義的“學習活動”,即教師為了便于學生學習,在教學中開展的諸如“學習交流”“合作探究”“總結反思”等活動。本文所指的“學生活動”,外延很廣,涉及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包括建設以班級為單位的開放的語文課程,確定符合個體學習和發(fā)展的學習目標,優(yōu)化學生參與的課堂學習活動,自主選擇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作業(yè),提倡促進學生完善學習行為的多元評價。
1.共建語文課程。新《課程標準》中“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一句表明:語文學習絕不能只局限于九年義務教育所提供的教材。語文課程需要師生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地自我調節(jié),更新充實。
(1)整合課堂教學資源。每冊課本,推薦并精講一半課文;學生民主商議,遴選 4-6篇選學課文;每月一篇體現(xiàn)最新鮮氣息的時文,一次閱覽室自主閱讀,一趟關注最新社會動態(tài)的網(wǎng)上沖浪。這組成了一個學期的課堂閱讀課程。
(2)拓展課外閱讀內容。有人說:“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好書結緣的那一刻?!币虼?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綠色氧吧。我的辦法是:①在教讀經(jīng)典文本時趁熱打鐵,提供不同文化氣息的作品,讓學生課余滋養(yǎng)性情。如教完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我給學生提供了老舍的《我的母親》,畢淑敏的《孝心物價》,陳果的《拐彎處的回頭》,拓展學生的閱讀面。②配合課本中的名著導讀,和學生一起制訂每學年的閱讀計劃,如七年級的閱讀書單是:《愛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魯濱孫漂流記》《昆蟲記》(以上為必讀);《小王子》《撒哈拉的故事》《瓦爾登湖》《窗邊的小豆豆》《居里夫人》(以上為選讀)。
(3)開放語文學習空間。結合綜合性學習,把語文教學空間拓寬到校園、家庭和社區(qū)。讓學生在廣泛、多樣、實在的語言交際活動中,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領悟語言博大精深的內涵,練就運用語言的多種技巧和習慣,使一切有語言交際的場合都成為學習語文的課堂。比如安排七年級學生參加野炊活動,活動的亮點是要求每個小組都有策劃報告,圍繞組織性、合作性、操作性、知識性等原則設計整個活動流程。在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中,學生體驗了戶外活動的樂趣,開闊了視野,培養(yǎng)了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和互助精神。
2.商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科學,符合學情,是最大限度凸顯學習成效的前提。每學期的第一周,我會帶領學生一起學習《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和第四學段(7-9年級)的階段目標。在課程目標引領下,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與學生商訂教學目標。
3.優(yōu)化課堂活動。開放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而有效的活動,讓他們通過閱讀、探究、交流、合作、表演、反思等活動,產(chǎn)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下面結合教例作具體說明。
(1)誦讀活動。中華古詩文經(jīng)典,其知識之廣泛,包容之博厚,辭章之華麗,內涵之豐富,是任何一個民族都難以望其項背的。教授《論語十則》等經(jīng)典著作,一定要安排誦讀。通過誦讀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發(fā)展語感,還可以感受前賢的智慧和情懷,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找到自己精神家園,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2)交流活動。交流閱讀體念與領悟,分享收獲,是我每教一篇課文的必備環(huán)節(jié)。如學生初讀《社戲》,從觸發(fā)聯(lián)想、感恩母愛、人物形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展開交流。學生甲說:“我讀到‘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來穿在銅絲做的小鉤上,伏在河沿上去釣蝦’這句,想起了去年在鄉(xiāng)下姑姑家跟玩伴們光著腳丫,穿著濕漉漉的褲衩在池塘里摸螺絲的情形。”學生乙說:“我讀了‘我向船頭一望,前面已經(jīng)是平橋。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母親’,覺得這句話很樸實,但是很令人感動?!睂W生丙說:“我最喜歡雙喜,因為他通情達理,機智靈活,人緣好,能力強?!苯涣骰顒幼寣W生產(chǎn)生共鳴,懂得感動,學會幽默,收獲賞識。
(3)辯論活動。閱讀很多課文,學生都有自己的看法要說,我總會順其自然,讓學生發(fā)表見解,在觀點碰撞中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讹L箏》一課,師生擬出了“你的父母親不準你玩游戲,你會怎么辦”這個論題。在辯論中,學生不僅受到了語言表達的訓練,也學會了如何正確處理和父母親的“代溝”問題。教授《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一文時,師生用相聲的形式演繹了其中的情節(jié),在領略兩人性格、氣質的同時,還為莊子戰(zhàn)勝惠子找到了依據(jù)。
(4)反思活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發(fā)表《學習:內在的財富》一文,提出了 21世紀教育的戰(zhàn)略性思想和行動的建議,指出“教育的使命,在于使每一個人無一例外的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性潛力”??梢?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所以,我讓學生以平和的心態(tài)反思自己的語文學習行為。如:我能否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動筆不看書的習慣我養(yǎng)成了嗎?和學習伙伴合作、交流時,我主動、快樂嗎?閱讀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困惑并質疑問難嗎?
4.自選素養(yǎng)作業(yè)。適量、典型、有層次的作業(yè),能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達到輕負高效的目的。我的學生每周自主選擇完成如下素養(yǎng)作業(yè):(1)獨立閱讀自己喜歡的三篇千字文,工整書寫,積累 30個常用詞語;(2)誦讀積累 3首絕句或律句;(3)觀察速寫,對學校生活,對家庭生活,對社會時事積極地自由記載,每天 100字左右。以上素養(yǎng)作業(yè)都沒有上限,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舞臺。
5.提倡多元評價。評價,是保證學生學習活動積極性的助推器。我一直深信并踐行“正確的學習行為比試卷上的分數(shù)更有價值”這個觀點。因此,我在實施評價時采用多元評價,特別注重學生的自主評價、學生間的相互評價與學生家長的評價,提倡用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來評價,如:預習中發(fā)現(xiàn)了多少問題,合作學習時的表現(xiàn),自主反思后完善學習行為的意識,素質作業(yè)的完成質量。通過多元、積極的評價,促進學生活動更有效地開展。
總之,強調自主,在語文教學系統(tǒng)中精心設計有效的學生活動,是我的教學理想在教學實踐中的淺陋處理。希望學生能收獲學習語文的樂趣,也希望引發(fā)同行的思考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