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清 (江蘇省淮安市淮海中學)
初中生與小學生、高中生比較起來,學生的素質(zhì)有著很強的個性特點。小學生在低年級階段還屬于“人之初,性本善”時期,活潑可愛,積極向上;到了高年級階段,在各個方面體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差異。升入初中以后,縣城以上行政區(qū)劃里學生以成績劃分等次入學,熱點民辦學校吸收了大部分優(yōu)質(zhì)生源,義務教育的公辦學校學生在文明禮儀、道德情操、文化成績、理想志向方面?zhèn)€體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高中學生是通過中考選拔的,學生整體素質(zhì)要高得多。所以最難教育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生。
在法制教育時代,對義務教育初中生除了在法律框架下制定校紀班規(guī)外,語文老師的“傳道、受業(yè)、解惑”職能萬萬不可小覷。這是因為,語文課本的德育功能至少有這樣兩個明顯的優(yōu)點:一是除去節(jié)假日,語文天天接觸、天天學習;二是有事實,事實勝于雄辯。
語文文本滲透德育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職責,如果能進一步進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熏陶,既有利于提高語文學科的質(zhì)量,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還有利于班集體的成長。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來撥動學生思想的琴弦,會有很好的效果。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指出:“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痹凇侗骝}》中又提出:“故其敘情怨,則郁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jié)候,則披文而見時?!痹凇墩魇ァ分懈鼮槊鞔_地提出文學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巴金《在文學的作用》里還這樣說過:“文學有宣傳的作用,但宣傳不能代替文學;文學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學。文學作品能產(chǎn)生潛移默化、塑造靈魂的效果,當然也會做出腐蝕心靈的壞事?!卑徒鹪谶@篇文章里還敘述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愛憎培養(yǎng)起來的過程及其得以培養(yǎng)的原因——從讀《說岳全傳》《施公案》,后來是《彭公案》等作品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
用語文文本滲透德育是一件既容易又困難的事情。容易就在于教材在手,有米下鍋;困難在于容易流于說教,讓學生厭煩,效果適得其反,或者挖掘不深,蜻蜓點水,無關痛癢。所以把握火候是利用文以載道的文本進行德育滲透的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
譬如八年級第一單元主題是“長征之歌”,在教學的時候,學生對革命前輩的艱辛困苦、流血犧牲不以為意,沒有什么感觸。針對這一狀況,我假作不懂地問學生:“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和外國的關系怎么樣?”學生略作思考便踴躍發(fā)言,指出國家破敗,百姓饑寒交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弱國無外交,備受列強欺侮,喪失主權和領土。我進而問:“這樣的局面是如何改變的?”學生自然想到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我又問:“改變這一局面是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哪些困難、艱難、災難?”學生又紛紛發(fā)言,聯(lián)系歷史書說出黨的革命歷史的曲折。最后,我總結說:“要感恩先輩,珍惜當今。我們和發(fā)達國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文明禮儀,提高國民素質(zhì),從自身做起,追趕發(fā)達國家,讓中國再次成為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睂W生聽后都很信服。
《背影》《我的母親》《父母的心》系列最易扣動孩子的心弦。上完《背影》,讓學生講述父母對你的關心和讓你感動的故事。無論多么調(diào)皮的學生都會靜下心來傾聽,甚至會熱淚盈眶,偷偷抹淚。
在學習鄒韜奮《我的母親》時,我把老舍的《我的母親》、胡適的《我的母親》一起拿來讓學生閱讀,學生對母愛的濃郁而又平淡、偉大而又平凡感受更深了。
另外,我對鄒韜奮《我的母親》中的一個細節(jié)加以擴展:“如果母親生在現(xiàn)在,有機會把自己造成一個教員,必可成為一個循循善誘的良師?!薄拔业哪赣H只是一個平凡的母親,但是我覺得她的可愛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沒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里,都葬送在沒有什么意義的事務上,否則她一定可以成為社會上一個更有貢獻的分子?!边@兩處也是上課應該挖掘的地方。挖掘的重點不是對封建社會的怨恨和控訴,而是提醒學生:做母親既有時代區(qū)別又沒有時代區(qū)別。對子女的關愛不隨時空變化而變化。千古以來,母性是不變的。而新時代的母親不只要具有仁愛、寬厚、善良等好品質(zhì),還要具有知識和能力。鄒韜奮的母親是有能力成才的,而時代沒有給機會。于是我問:“我們在座的女生,時代已經(jīng)賦予你們良好的條件,你們?yōu)槌刹抛龊脺蕚淞藛?”說完后,有的女生脫口而出:“準備好了!”男生則激勵女生要努力。我進一步說:“巾幗不讓須眉,男兒頂天立地?!?/p>
課本選材是多角度、多樣化的。人性的一切優(yōu)點,人類美好的道德情操在不同的文本中有多樣化的呈現(xiàn)。文以載道,文學的育人功能只要我們細加挖掘,就會淘出很多如閃閃發(fā)光的金子般的思想。在語文課本里學生可以全面地了解社會、歷史、文化、人生。語文老師應當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高貴的靈魂和民族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讓學生追求和探索真理和美德,認同和熱愛中華文化,認同和吸納世界優(yōu)秀文化,讓學生學會鑒別和批判假惡丑,學會自立、自信和自強。關鍵就是作為一個教育者要時刻具備這樣一種意識,講究一點方法。對學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培育,或許可以改變一個懵懂少年的一生。
照本宣科,唯應試是教,必將使國民素質(zhì)長期處于低下狀態(tài)。滄海桑田、物欲橫流的社會現(xiàn)實,家長教育子女水平短期難以大幅提高的現(xiàn)狀,都要求政府和學校在義務教育改革尚未成功之際多加努力。若教師能用盡有限的力量教書育人,那么學生素質(zhì)的提高就是中國下一代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而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實質(zhì)是教育的提高、是國家教育的具體表現(xiàn)和成果。
參考資料:
1.〔南朝〕劉勰著,范文瀾注 《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2.巴金《文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