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峰(江蘇省漣水教育局教研室)
作文教學,從情感入手
嵇 峰(江蘇省漣水教育局教研室)
新的《課標》明確指出,義務(wù)教育的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wù)是要使所有學生都獲得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wù)。這“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除了包含語言的積累、語感和聽說方面的實際運用能力以外,更包含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思維品質(zhì)和思想修養(yǎng)。面對新時代經(jīng)濟全球化的特點,語文教育肩負著十分繁重的任務(wù),要培養(yǎng)學生開放的心態(tài)和視野,使學生具有現(xiàn)代社會應有的價值觀和文明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正確的審美能力和鑒別能力;培養(yǎng)學生文明相處、合作共事、相互理解與寬容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民族凝聚力、進取與競爭的意識,等等。
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wù),使學生成為情感豐富、思想深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那么作文教學如果讓情感缺位,忽視了人的主體作用,一味地灌輸枯燥生硬的知識和技巧,就不但不能喚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激情,相反只會使學生越來越厭棄作文,這也就與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背道而馳。那么在作文教學實踐中就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入手,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情因物起,緣情作文。先培養(yǎng)學生有一顆細膩柔軟、容易感動的心靈,讓他們自覺地去觀察、體驗、思考生活,自覺地熱愛生活,自覺地做一個心地善良、正直無私的人。在眼前這樣一個物欲橫流、崇高貶值的時代,如果能夠感動、能夠擁有一份理想的浪漫情懷和真實誠懇的人性;能夠讓樸素的心靈與大地緊緊相連,在時間的洪流中時刻感受到生命的脈搏,在向往崇敬的沖動中超越平庸的自我;能夠認真地生活,認真地體驗和感受,自然會得到一份悠然深遠的心境。在這份心境中,他們會體悟到心靈深處的許多東西——友愛、真誠、寬厚、質(zhì)樸、仁愛、善良,等等。這些珍貴的東西,是不能因為年歲的增長,或者是為了追求所謂的成熟,或者是由于生存壓力的加大而缺失的……這些體悟與思考會時時提醒他們?nèi)z視自己現(xiàn)在和過去的歲月中曾經(jīng)有過的可歌可泣的心情,曾經(jīng)有過怎樣的人或事打動過自己,使自己長久地銘記著這份感動,使自己的心靈每時每刻都沉浸在這些美妙的甘霖之中而永遠對這多彩的人生充滿激情。這些感動,能讓學生把握自己運行的軌跡,保持勤勉踏實的本色,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文思如泉涌而源源不斷的快樂,體會到能夠暢快地表達自我的喜悅。
一個情感之泉枯竭的人,一個對生活失去了感動的人,世上萬物在他的眼中只不過是過眼煙云,沒有任何色彩與意義。他也就會是非不分,善惡不明,美丑不辨,就不能指望他寫出真實動人的文章來。
我們應該讓學生呼吸鮮活的人文空氣,向他們播撒優(yōu)良美好的人文種子,使他們沐浴在人文空氣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使他們擁有一顆溫柔靈動、活潑聰穎、善于感動、容易感動、喜歡感動的心靈,這樣他們就會常常被周圍的人、事、物或者被自己所做、所見、所聞打動。然后就可能因為被打動而有所感動,因為有所感動而有所思考,因為思考而有所感有所悟,因為有所悟有所思而想有所表達,于是好作文就可能應運而生。而這樣一個思考、感悟、表達的過程,可以提高人們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質(zhì)。
所謂悟性,就是一種能從包羅萬象的事物中體悟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感官去看,去聽,去嗅,去摸,去親身感受生活的五彩繽紛和酸甜苦辣,用敏銳的感覺去捕獲作文的信息。有了這種能力,學生就能于風光旖旎、山巒險峻的地方看到山勢的奇?zhèn)?觸到流水的冷熱,聽到小鳥的啾啾,嗅到野花的芬芳,嘗到山果的酸甜……只有用心靈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歸于本真。學生的作文越是濡染這種“感情色素”的東西,就越是鮮活的、個性的、獨特的、深刻的。反之,缺乏感悟的生命活力,他們就不會為善而激動,為美而歡呼,為丑而傷感,為惡而不平……沒有感悟的人生是蒼白的,沒有情感的生活是荒蕪的。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應該重視悟性的培植,要本著塑造一個個豐富美好的、善感善體悟的心靈的目的去思考,去努力做好作文教學,這樣學生的習作園地,才可能開出茂盛的花,結(jié)出豐碩的果,也才可能使作文真正服務(wù)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學生寫作時情感思維的道路是否暢通,關(guān)鍵不僅在于他們生活儲存和知識儲存底子的薄厚,還在于他們聯(lián)想能力的強弱。寫作的題材固然在下筆之前可以找到,但更多的是靠平日的積累和儲存。“一個空洞的頭腦是不能進行思維的?!背艘逃龑W生以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和生活外,還要求他們善于運用思維器官,多想、多思、多分析,提高認識生活的能力。這樣做不僅是作文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對待生活要持積極樂觀、認真的態(tài)度,就能夠視而見,聽而聞,積極自覺地吸取生活中的養(yǎng)料以豐富自己。寫作時就可以做到信手拈來,游刃有余了。
教育不僅僅是文化的傳遞,更是人格的喚醒。作文教學尤為如此。作文是學生對社會、人生的思想認識的反映。寫作的情感方式說到底就是人生方式。作為教師,應該使作文過程成為學生到生活中求真、養(yǎng)善、立美的過程。讓學生用自由之筆書寫體恤、善良、仁慈、同情、友愛、互助、和諧、共處等這些人格中最為重要而美好的東西,在激揚文字中清濯心腑,把自己冶煉成為一個真正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讓作文成為構(gòu)建學生人格大廈的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