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芳 邵建新(江蘇省南通市平潮高級中學)
魯迅《一件小事》的修改藝術
朱永芳 邵建新(江蘇省南通市平潮高級中學)
魯迅在談到寫作經驗時說要“力避行文的嘮叨”(《我怎樣寫起小說來》),“寫完之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答北斗雜志社問》)。就是報刊上發(fā)表的作品,在結集出版時,魯迅還要借機作進一步修訂。他在給當時還是青年作家的張?zhí)煲淼男胖姓f:“將來匯印時,再細細的看一看,將無之亦毫無損害于全局的節(jié)、句、字刪去一些,一定可以更有精彩?!笨梢婔斞笇ξ恼滦薷氖嵌嗝粗匾暟?把《一件小事》的最初發(fā)表稿(見 1919年 12月 1日出版的《晨報?創(chuàng)刊紀念增刊》)與收入小說集《吶喊》里的最終定稿一一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這篇僅一千多字的小說,有多達十五處的改動。(參見孫用《〈魯迅全集〉校讀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魯迅對作品精益求精,對讀者認真負責的審慎態(tài)度由此可見一斑。我們不避谫陋,就這十五處的改筆試作一一評析。
嚴肅更換,力求合乎規(guī)范
(1)初刊稿:大北風刮的正猛,……
最終稿:大北風刮得正猛,……
(2)初刊稿:路上浮塵早已刮凈,剩下一條潔白的大道,車夫也跑的更快。
最終稿:……剩下一條潔白的大道來,車夫也跑得更快。
《一件小事》寫作之時,正值白話文草創(chuàng)之初,一些字詞用法尚在探索之中。隨著白話文語法規(guī)則的確立,“的”與“得”的用法有了明確的分工:“的”一般用在定語的后面,而“得”一般用在補語的前面,“得”的前邊一定是動詞或形容詞。魯迅與時俱進,在作品收入集子時也就作相應的改動,力求規(guī)范。例(1)“正猛”是“刮 ”的補語 ,例(2)“更快”是 “跑”的補語,所以這兩句改“的”為“得”就是作者從文字規(guī)范的要求來考慮的。在“大道”后面加上一個“來”,更接近口語,讀起來也更順暢,能更好地表現(xiàn)“我”的感受。
著意更換,力求通俗易懂
(3)初刊稿:而且對于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裘里面藏著的“小 ”來 。
最終稿:而且他對于我,……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 ”來 。
例 (3)定稿補上 “他 ”,是對讓 “我 ”觸動 、給“我”很大影響的車夫的一種強調;“皮裘里面”與“皮袍下面”應該說意思并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但“皮袍下面”是口語化的詞兒,是大眾化的語言。這是魯迅在提倡白話文初期“將活人的唇舌作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語言,更加有生氣”的表現(xiàn),是他所講的“博采口語,來改革我的文章”(《寫在〈墳 〉后面 》)的實踐 。 比照兩詞 :“皮袍 ”顯然較“皮裘”通俗,而且讀音也比“皮裘”響亮。這樣增強了文章的聲韻美。
刪除贅余,力求簡潔精練
(4)初刊稿:我還能裁判這車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最終稿:我還能裁判車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文貴簡”(劉大櫆《論文偶記》),古人在談到語言的簡潔精練時,要求“意則期多,字唯求少”(李漁《閑情偶寄》),以“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劉勰《文心雕龍?镕裁》)為準則。像魯迅這樣古文功底很深的嚴肅作家,自然是按這些“規(guī)則”來嚴格要求自己的。例(4)根據(jù)上下文,可以很清楚判定:車夫就是拉“我”到 S門的人力車夫。再說上面提到車夫時就是稱“這車夫”的,故作者刪去了這個多余的指示代詞“這”。這樣不僅避免了重復,行文也較原稿更為簡潔,讀來更加流暢。這不就是魯迅所說的“力避行文的嘮叨”,竭力刪去可有可無的字的一個現(xiàn)成范例嗎?
用心增添,力求準確明確
(5)初刊稿:其間親見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
最終稿: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
(6)初刊稿:幸而車夫早有點停步,否則定要栽一個大斤斗,跌到頭破血出了。
最終稿:……,否則伊定要栽一個大斤斗,跌到頭破血出了。
(7)初刊稿:便對他說,“沒有什么的。走你的罷!”
最終稿:我便對他說,“沒有什么的。走你的罷!”
例(5)僅僅從視覺的角度來談國家大事的,不全面,也不妥當。事實上,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并不是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能“親見”的,倒是聽說的要更多些。最終定稿改 “親見”為 “耳聞目睹”,增添了聽覺的角度,這樣“消滅”了原句并不合情理的瑕疵,使得句意變得更加貼近實情,符合實際。這一改,改出了語言的準確性。例(6)初刊稿“否則”后面沒有主語,容易誤解,產生歧義——很可能根據(jù)上句,以為“要栽一個大斤斗”的就是車夫。定稿增添了一個“伊”字,句意就非常明確、清楚了。例(7)“便對他說”雖然根據(jù)語境可以推斷出主語“我”,但是不加上主語,上下句的銜接就沒有這么自然、順暢,更何況這個句子是獨立成段的,主語應當明確。
精心調換,力求周全嚴密
(8)初刊稿:我從鄉(xiāng)下跑到京城里,一眨眼已經六年了。
最終稿:我從鄉(xiāng)下跑到京城里,一轉眼已經六年了。
(9)初刊稿:這事到了現(xiàn)在,終于時時記起。
最終稿:這事到了現(xiàn)在,還是時時記起。
(10)初刊稿: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顯在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長我的希望和勇氣。
最終稿: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并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
例(8)無論是初刊稿用“一轉眼”來形容,還是最終稿用“一眨眼”來描摹“已經六年了”,都是藝術夸張。不過細細品味,兩者還是有區(qū)別的。醫(yī)學證實,正常人眨眼一次一般只有 0.1秒,因此人們常用“一眨眼”來形容時間間隔很短。當然“一轉眼”也是形容時間短暫的,但在人們的潛意識里,覺得“轉眼”的動作要比“眨眼”的時間稍微長一點。用“一眨眼”來形容已過六年,有夸過其理之嫌,不能給人以藝術真實之感。倒是用給人感覺時間稍微長一點的“一轉眼”來表現(xiàn),當屬夸而有節(jié)、飾而有度,比較妥帖、自然。
例 (9)“終于”是“到底、最終 ”的意思。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終發(fā)生?!敖K于記起”的說法講得通,也好理解;“終于”與“時時”連在一起,有悖邏輯,不合情理,實在講不通?!斑€是”有“仍然,照樣”之意,用“還是”強調了雖然“小事”過去的時間比較長了,但“我”對它的印象仍然深刻,這樣凸現(xiàn)“小事”的意義之深遠,對 “我”的影響之深刻。所以改“終于”為 “還是”不僅正確,而且恰當。
例 (10)“顯 ”與 “浮”作為動詞,都有呈現(xiàn)的意思?!帮@”一般用于具體的、實在的物象;而“浮”帶有飄忽不定的意味,故多用于抽象的、虛擬的表象?!耙患∈隆笔沁^去了的事情,說“顯”在眼前,顯然不合生活情理;倒是 “浮”字通過調動記憶儲存,借助于再現(xiàn)想象,使小事在“意識屏幕”上呈現(xiàn),如電影一般“浮”在眼前。一個“浮”字,生動說明了小事給“我”的印象極深,因而時時記起 。用 “浮”字比 “顯”字,不僅準確 、熨帖,而且生動、傳神。至于在“眼前”增添了一個“我”字,指意更明確,強調意味更濃。最后一句,定稿把“希望”與“勇氣”的位置對調了一下。對調后的詞序更符合心理認知規(guī)律?!靶∈隆辈弧靶?”,它增加了 “我 ”的 “勇氣 ”,給了 “我 ”信心,自然也就使“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修訂時把“勇氣”放到了首位。調整后的詞序在邏輯上更嚴密,表達得更精致。
變換說法,力求意蘊豐贍
(11)初刊稿:我料定這女人沒有傷。
最終稿:我料定這老女人并沒有傷。
(12)初刊稿:幾年來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時候讀過的 “子曰詩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最終稿:……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云”一般,……
(13)初刊稿:這車夫扶著那老女人,便正向那大門走去。
最終稿:……便正是向那大門走去。
例(11)定稿在“女人”前面加了一個修飾語“老”,不僅僅避免了和前面“女人”(“跌倒的是一個女人”)的稱謂重復,也是小說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我”的視線由遠及近,對 “伊”自然而準確的描述。加上一個“并”字,加強了語氣,強調了“我”認為她“沒有傷”的判斷。一個句子,兩處添加,使得表達表意更準確,意蘊更豐厚。例(12)原句與改句表達的意思并沒有多大區(qū)別。不過仔細比較一下,初刊稿是按部就班的一般敘述,并沒有什么強調的意味。而最終稿加上一個“所”字,構成了所字結構,對中心語“子曰詩云”起到了一種強調和突出的作用,這樣就有力反襯了“獨有這一件小事 ”給 “我 ”印象之深,對 “我 ”教育之大。例(13)初刊稿寫“我”看到的情景,陳述“我”的所見。而定稿加了一個“是”,句式由陳述句轉換成了判斷句。整個句子就變成了基于這個事實陳述而產生的一種判斷。這樣就為下文的錯覺描寫與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精彩句群——“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作了一個非常自然的過渡,使得文句的轉接變得十分自如 、和諧 。
悉心錘煉,力求生動形象
(14)初刊稿:我因為生計關系,不得不在路上走。
最終稿:我因為生計關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
(15)初刊稿:(車夫)卻毫不躊躇,仍然攙著伊的臂膊,便一步的向前走。
最終稿:(車夫)……,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例(14)初刊稿“不得不在路上走”固然能表現(xiàn)“我”為了生計而奔波、勞累的情景。最終定稿加上“一早”這么一個修飾語,在點明“一件小事”發(fā)生時間的同時,更能突出在北風呼嘯的冬日背景下,“我”奔走之辛勞、生計之艱難。加上這么一個時間狀語,內涵豐厚,畫面感強,更具形象性,較初刊稿更為具體、生動。例(15)改前改后孰優(yōu)孰劣,念一念,比一比,自見分曉。初刊稿用“一步”作狀語來修飾“向前走”,念起來佶屈聱牙,表達也很不到位。最終稿把“一步”改成了ABAB式的重疊詞。這是魯迅創(chuàng)作時“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我怎樣寫起小說來》)的實踐案例。如此添加,不僅讀起來順暢多了,而且也非常真切地描摹出車夫義無反顧,攙著老女人堅定、從容地走向分駐所的情景,表現(xiàn)了車夫待人真誠、為人正直的高貴品質。
以上從七個方面粗略分析了《一件小事》的語言修改藝術。如此分類評析只是為了行文的方便,其實還可以有多種分類法。不同的分類正好說明了魯迅錘煉語言不是非此即彼的單一考慮,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綜合考察?!白骷易畲蟮谋绢I是善于刪改”(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語),《吶喊》里的《一件小事》文本因作者的悉心推敲和精心潤色而錦上添花、“更有精彩”。細細品評這些生花改筆,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魯迅為文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嚴謹作風,而且還可以從中學到錘詞煉句的技巧。這無論是對我們鑒賞水平的提高,還是寫作能力的提升,都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