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 1月 27日),宋高宗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賜死。岳飛手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將他們送來的毒酒一飲而盡。這位抗金英雄死時只有 39歲。岳飛抗金屢建奇功,收復(fù)北方故土指日可待,南宋當政者們?yōu)槭裁磪s要殺害他?這真令后人感到不解,更感到氣憤。
崇寧二年(1103年),岳飛生于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一個農(nóng)民家庭,出生時有大鳥飛鳴掠過屋頂,故取名飛,字鵬舉。岳飛少時家貧,白天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書習字,尤喜讀兵書。他寡言淳厚,剛直義氣,體魄強健,勇力過人,槍法出眾。
南宋初年,岳飛曾隨王彥渡過黃河到河北一帶抗金。后投東京留守宗澤麾下,參加了開封保衛(wèi)戰(zhàn),為宗澤所賞識。不久岳飛升任獨當一面的將領(lǐng)。他治軍嚴謹,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人們稱他率領(lǐng)的軍隊為“岳家軍”。
建炎四年(1130年),金朝兀術(shù)率大軍南侵,南宋在江淮之間設(shè)防,派岳飛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線。
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率軍從江州出征,擊潰了金朝扶植的偽齊劉豫的主力軍隊。僅 3個月時間便順利收復(fù)襄陽六郡,打通了通往川陜的道路,扭轉(zhuǎn)了宋與金作戰(zhàn)的被動局面。此后,32歲的岳飛被破格提升為清遠節(jié)度使,進封武昌郡開國侯,享受與韓世忠、張俊同等的殊榮。由于高宗嚴令不得越界追敵擴大事態(tài),岳飛只得率軍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駐防。年底,金、齊聯(lián)軍進逼廬州(今安徽合肥),高宗令岳飛東下解圍。牛皋等 13騎飛馳而至,略展“岳”字旗幟,敵軍人心便已動搖,援軍趕到,追殺敵軍 30余里,百里外的兀術(shù)大軍聞風北逃。
次年夏,岳飛率軍鎮(zhèn)壓了洞庭湖地區(qū)楊么起義,被封為開國公。岳家軍收編義軍隊伍,人數(shù)猛增。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第二次北征,收復(fù)了洛陽西南險要之地,飲馬黃河,虎視河北。但因朝廷不供軍糧,故功虧一簣。此后他雖升職太尉,但壯志難酬,心中憤懣不平,于是書《滿江紅》以抒懷:“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p>
紹興七年(1137年),金廢偽齊劉豫,以歸還河南、陜西為條件誘使南宋稱臣納貢,朝中大臣紛紛上書反對議和,高宗與秦檜置之不理。紹興九年元旦,秦檜代替高宗向金使跪拜稱臣、接受金朝皇帝詔書,達成和議。高宗為消除抗金將領(lǐng)的不滿情緒,給他們加官晉爵,岳飛四次上書,拒不接受封賞給他的官銜,秦檜十分忌恨他。
紹興十年(1140年),金人撕毀和約,四路伐宋。高宗大驚失色,不得不下令各軍分別抵抗。岳飛令所部一支進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從正面向汴京推進。歷 40余天,先后收復(fù)陳州(今河南淮陽)等重鎮(zhèn),形成了對汴京的三面包圍。兀術(shù)進軍至城北 20里處與岳家軍相遇,兀術(shù)知道這是一場惡戰(zhàn),于是拿出他的王牌軍“鐵塔兵”“拐子馬”?!拌F塔兵”是兀術(shù)的侍衛(wèi)親軍,由頭戴雙層鐵盔、身披重甲的 3000多騎兵組成,正面沖鋒時,猶如一道鐵墻?!肮兆玉R”是左右兩翼配備的輕騎兵,共 1.5萬名,常在戰(zhàn)斗最激烈時突然出擊。大戰(zhàn)開始后,岳飛指揮經(jīng)過專門訓練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绸R腿,敵軍人仰馬翻,不得前進。從午后直戰(zhàn)至天黑,金軍大敗。接著,岳飛在郾城附近連戰(zhàn)連捷,在穎昌(今河南許昌)殺退兀術(shù)的 10萬步兵和 3萬騎兵。金軍全線崩潰,副帥斃命,兀術(shù)敗逃。岳飛上書高宗請求乘勝追擊,并親率岳家軍進抵朱仙鎮(zhèn)(今河南開封西南),與義軍配合,將兀術(shù)圍困在汴京。兀術(shù)自起兵南侵以來從未遭此大敗,遂哀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痹里w發(fā)出“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的誓言,隨時準備渡過黃河,收復(fù)河北。中原地區(qū)金人大為震恐,打算收兵北逃。
宋高宗得了他父親徽宗的遺傳,天生是個軟骨頭,從不以天下國家為念,能夠偏居南方做上個小皇帝是他最大的心愿。而秦檜受過金人的奴化教育,專門幫高宗出投降稱臣的壞主意。不管形勢對自己多么有利,他們都決意要停止對金人的反攻。高宗接連發(fā)出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退兵?!笆曛?,廢于一旦!”岳飛涕淚交流,痛心疾首,但君命不可違,他只好將軍隊撤退到鄂州,中原之地得而復(fù)失。
為了表示對金人稱臣的誠意,高宗居然下令解除了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quán)。這時兀術(shù)在淮西連敗于宋軍,意識到對宋作戰(zhàn)難以取勝,于是表示愿意與宋議和,但議和的條件是先殺死岳飛。高宗怕岳飛功高震主,威脅自己的皇位;秦檜怕岳飛兵權(quán)在握,打亂他的投降夢,影響他專權(quán)賣國。兩人狼狽為奸,不謀而合,于是下令將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全都逮捕下獄。不久他們便簽訂了喪權(quán)賣國的“紹興和議”。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一代名將死于高宗與秦檜兩個賣國賊之手。
岳飛死后,他的五個兒子除岳霖被人收養(yǎng)外,其余或被充軍嶺南,或逃往湖廣。其下屬也被株連罷免或處死。直至高宗死后,孝宗為鼓士氣、平民憤,才追復(fù)岳飛官職,將其遺骸遷葬于西湖棲霞嶺下。寧宗時,追封岳飛為“鄂王”,立岳王廟。后來人們在杭州岳飛墓前鑄造了秦檜夫婦等四個鐵像,雙手反綁,跪向岳墳。
據(jù)說清朝乾隆壬申科狀元秦大士與袁枚一起游岳王廟,在岳王墳前聯(lián)句,袁聯(lián)為“人從宋后少名檜”,秦對曰“我到墳前愧姓秦”,足以說明人們對秦檜之痛恨。不過如果秦檜在地獄中有知的話,他也許會叫屈,說高宗趙構(gòu)才是殺害岳飛的主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