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文 (遼寧省司法廳法宣處 遼寧沈陽 110032) ■文
關于法治文化的若干思考
周 文 (遼寧省司法廳法宣處 遼寧沈陽 110032) ■文
Several Reflection on the Culture of the Rule of Law
與普法一樣,法治文化是時代的產(chǎn)物。通俗地說,法治是“依法而治”,是一種社會強制性規(guī)范;文化是 “以文化之”,其本質(zhì)是 “人化”,具有 “物縱橫而無亥,引導人從善”的含義。因此,二者相融而成的法治文化,則具有了引導人心向善的社會規(guī)范理念和法治文明精神,其直接意義是使法律能夠轉化為社會所遵崇和信守的一種文明理念和習慣。
培育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是推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現(xiàn)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強有力的精神文化動力,屬于國家建設和文明發(fā)展的軟實力。
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組織中共中央第 40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學法辨是非,知法明榮辱,用法止紛爭”;同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2008年 2月 28日國務院首次發(fā)布了《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第一次使用了“法治建設”而非 “法制建設”的概念。以后,國務院和中國法學所發(fā)布的法治報告及條例都相繼采用了“法治”而非“法制”。這些都標志著在倡導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的背景下,包括法制宣傳教育在內(nèi)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開始走向了理性成熟。
在新時期里,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社會公平正義環(huán)境營造等都為普法和法制宣傳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中宣部 2011年思想宣傳工作要點中指出:“實施‘六五’普法規(guī)劃,加強和改進法制宣傳教育?!薄笆濉币?guī)劃綱要中提出:“實施‘六五’普法規(guī)劃,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形成人人學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边@樣,就決定了作為承載著弘揚法治精神使命的法治文化,必然會走到了歷史的前臺。
當普法走過了二十多年歷程之后,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從普及法律常識到弘揚法治精神,這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那么,如何連接這兩個平臺,中間需要架設一座橋梁,這個橋梁就是法治文化,只有通過法治文化才能將法律知識轉化為一種法治精神。實踐證明,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識只有上升到法治文化的層面上來,并以文化的特有形式進行實施和傳播,才能把公民的理性思考與感性態(tài)度結合起來,從而增強法律的尊嚴性和法治傳播的公信力,最終轉化成人民群眾所信仰的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法治習慣。從這點說,法治文化應該是新時期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靈魂,并決定著普法活動的生命力。
法治文化的歷史并不長,而且產(chǎn)生于普法活動之中。倡導法治文化是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理性成熟,使普法活動增加了文化底蘊和文明品位。實踐證明,法治文化為普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為新時期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靈魂,推動著普法活動健康深入地開展。
法治文化具有提升法治文明精神的功能和作用,能夠?qū)⒎芍R轉化為法治意識,將法律宣傳轉化為法律服務,將法律約束轉化為法治崇尚,將治理活動轉化為和諧建設。實踐證明,只有通過文化理念的傳導、文化形式的感染和文化氛圍的營造,才能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接受心理,才能使其在充分享受審美愉悅的同時,自覺地接受法律知識的教育和熏陶。
中宣部 2011年宣傳思想工作要點中指出:“實施 ‘六五’普法規(guī)劃,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法制宣傳教育。”那么,在實施“六五”普法規(guī)劃的過程中,法制宣傳教育哪些工作需要加強?哪些工作需要改進?如何加強?如何改進?從法治文化的角度來思考,普法應該向時代精神貼近,向和諧文化靠近,向法治文明挺近。具體地說,一要在普法活動中大力傳播法治文化理念和弘揚法治精神,追求普法的價值;二是要講求文化底蘊,追求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文化品位。
法治文化實質(zhì)是一種信仰法律和崇尚法治的精神體現(xiàn)。法治文化是在法律制度及實施的過程中所具有的一種傳播、影響、滲透、信仰和崇尚的精神力量。法律本身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倡導法治文化可以充分地體現(xiàn)出法律的精神實質(zhì)。
法治文化蘊含著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的結晶。法律只有進入內(nèi)心世界,被人們真正信仰和信賴,才能有力量,才能有權威,法治精神就是這種力量和權威的體現(xiàn)。漢朝桓寬說:“世不患無法,而患無必行之法也?!睖丶覍毧偫碓谝暡熘袊ù髮W講話中也引用了明代思想家張居正的話:“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由此可得出:法之行,則在于法之信仰。
法治文化影響著現(xiàn)代人們的生存理念及生活方式,從頭到腳培育著人們的理念、心理和習慣。黑龍江大學法學院劉彥輝說:“當法律的權威遠遠高于人的權威的時候,它就必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p>
法治文化體現(xiàn)在法治社會下人們基本生活理念和普遍的生活習慣之中,就像行人正常通過十字路口一樣。通俗地說,宣傳“紅燈停綠燈行”理念就是普法,依照“紅燈停綠燈行”查處違章就是依法治理,而人們自覺地遵守“紅燈停綠燈行”,這就是一種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蘊含著法治精神,其核心就是公平正義。溫家寶總理將公平正義比喻為太陽,這是法治文化在閃耀著法治文明的理性光芒。
法治所追求的是公平正義、平等自由、秩序、人權及權利義務的一致性,其核心具有強烈的和諧因素;同時,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強有力的保障。胡錦濤總書記在闡述構建和諧社會概念時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政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边@一表述,充分體現(xiàn)了和諧文化和法治文化融為一體的人類文明精神。法治文化是營造法治環(huán)境和社會秩序的文明力量,是構成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然代表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成為推動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軟實力。
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良法”這一命題,但良法善治是伴隨著法治文化的產(chǎn)生而成為法治精神的一部分。2011年 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宣布,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jīng)形成。在有法可依的立法環(huán)節(jié)基本健全后,法律實施環(huán)節(jié)上的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公平執(zhí)法等地位凸顯,而這些方面的建設都具體體現(xiàn)在良法善治上面,體現(xiàn)在社會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法治精神的弘揚上面。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文顯說:“依法治國是良法善治。”這句話說出了一個法官的從業(yè)良知和法治文化思想。
當代法學家指出,法治精神的精髓就是 “良法善治”?!吧浦巍本褪且阎贫己玫姆筛吨T實施,公正、合理、及時、有效地用于治國理政。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在會見全國大法官、大檢察官時說:“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社會主義司法越來越溫暖、方便、公正、高效?!?/p>
從 “以法治國”到 “依法治國”,從 “法制”到 “法治”,以及近年來我國修改刑法,頒布實施《人民調(diào)解法》,倡導訴前調(diào)解,實行社區(qū)矯正等,都是以人為本、實施良法善治的法治文化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胡錦濤總書記在關于學法、知法、用法論述中明確地提出了“用法止分爭”新的理論觀點。這一觀點不僅表達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理政理念和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的社會宗旨,還科學地闡明了個體與社會、手段與目的及法治與德育的辯證關系;同時,也闡釋了全社會信仰法律制度、崇尚法治精神的法治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了良法善治思想。從以往的 “用法維權益”到今天的 “用法止紛爭”,這不單單是文字表述上的差異,而是一種法治文化思想的體現(xiàn)和法治文明的進步?!坝梅ㄖ辜姞帯奔劝斯窈头ㄈ艘婪ňS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更凸顯了依法息訟止爭、實現(xiàn) “案結、事了、人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之目的。與 “用法維權益”相比較,二者體現(xiàn)出了訴前訴后的不同法律成本和不同的社會效果,體現(xiàn)出了法治文化對社會法治化管理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和作用。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這句話出自英國人麥克萊之口。北京大學教授陳興良說:支撐在法治背后的是人道主義?!胺墒侨嗣竦墓?。”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李龍說:“法律來源于人的需要。人民在實踐中對法滿意不滿意,就是檢驗社會主義法律的唯一標準?!?/p>
法律具有懲治和保障雙重性,法律的正確實施應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有法學家說法律是有溫度的,這個溫度就是以人為本。著名刑法學者陳忠林教授說:“現(xiàn)代法治,歸根結底應該是人性之治,良心之治,而絕不應歸結為機械的規(guī)則之治?!比珖舜蟾蔽瘑T長羅豪才說:我們既要講硬法,也要講軟法,軟硬結合。全國人大內(nèi)司委副主任委員陳斯喜說:許多人都把依法治國理解成硬法治國,所以在我們的立法實踐和司法實踐中就過多地強調(diào)這種強制力的作用。這種做法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
法治城市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也是城市文明的漸進過程。因此,從法治文化的角度來思考,法治城市創(chuàng)建活動應明確其社會屬性:(1)社會目標。法治城市建設不是行業(yè)目標,它必須統(tǒng)一納入到地方黨委和政府對城市綜合管理體系之中。(2)動態(tài)目標。法治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不能采用靜止的標準進行考核。(3)相對目標。一個區(qū)域的文明建設離不開周邊環(huán)境,更不可能孤立地推進和實現(xiàn)。(4)法治目標。法治城市建設凸顯了它的公平正義和社會法治化的功能和作用。
2004年國務院發(fā)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提出:“經(jīng)過十年左右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xiàn)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征是依法行政的公信力,這在客觀上需要運用法治文化的力量來精心打造。
實施社會法治化是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培育法治文化和弘揚法治精神的過程。提升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首先需要在全社會培育崇尚法治理念、心理和習慣,即遵守法律的理念、信仰法治的心理、維護法治的習慣,為社會法治化管理實施營造法治氛圍和文明環(huán)境;其次,法治文化是實施社會法治化管理的軟實力。文化具有引導和信仰作用,法治文化必然成為社會法治化管理運行中的理念支撐。
法治文化是一種崇尚人心向善的社會規(guī)范精神。從廣義上說,法治文化就是一種法治信仰。法治文化是具體通過法律知識、法治符號標識、法治文學藝術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興趣、吸引、愉悅、品位、文明等特有的感召力、公信力和傳播力,來培育信仰法律制度和崇尚法治精神的社會氛圍。因此,法治文化具有一種引領力量,閃耀著法治文明的光芒。
目前,一些人對法治文化的概念及內(nèi)涵尚存在著模糊認識:有的將法治文化狹隘地理解為法律制度信仰,有的認為法治文化僅屬于法學理論和學術研究范疇,有的甚至把它看作是一種單純的文化娛樂活動現(xiàn)象。實質(zhì)上,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個國家實施的文明程度和全社會對法律信仰水平的總和。具體地說,是由法律制度實施和法治精神崇尚兩個方面構成。它既包含著良法善治精神的實施與弘揚,也蘊含著建立在法律信仰上的一種社會文明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理念。因此,法治文化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過程相伴,并以一種具有思想品位和理念信仰的意識形態(tài)方式,融于立法、司法、執(zhí)法、普法、法律服務、法律監(jiān)督等諸環(huán)節(jié),貫穿于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及各項活動之中。
(責任編輯 張?zhí)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