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曦
中國文化一向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之謂。然而,中國文化在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變中退出了原本屬于她的歷史舞臺。中國文化之“道”安在?中國文化將何去何從?
為解決上述問題,百余年來,形成了“中體西用”、“西體中用”、“西體西用”及“融合會通”等各種思潮。誠然,關鍵的問題不是體用之爭,會通之辨,而是應當反思中國文化為什么在近代以來形成了上述思潮。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性要求我們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進程中推定問題的本質(zhì)性。應當認為,是中國文化的歷史和邏輯逐步形成了現(xiàn)代的這些問題形式,是中國文化自為地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
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從近代開始便失落了自己的文化,這是不爭的事實。毫無疑問,中國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繁衍起到了無與倫比的作用,中華民族曾為人類文明貢獻過卓絕的智慧,然而,這畢竟是過去,是前賢之所為。當民族的自立、文化的復興成為時代的重荷時,我們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使中華文化重新崛起。
使中國文化與人類發(fā)展進程統(tǒng)一,不但是中國現(xiàn)代學人的理想,更是由中國文化的自在性所決定。如果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中國古代學人的價值承諾,那么,對今天的學人而言,“為天地立心”將包容世界,“為生民立命”將包容人類,“為往圣繼絕學”將包容人類文化的所有精華,“為萬世開太平”將包容所有對人類終極關懷的理性推定。中國當代文化雖然表現(xiàn)為保守、西化和馬克思主義三種思潮,但是,由中國文化之道所決定,三者之間的相互融通,以形成與人類文明進程統(tǒng)一的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架構(gòu),將是歷史的必然。
所謂中國文化之道者,“恒”道也?!昂恪闭撸伴L”、“久”、“?!币?;之所以能“長”、“久”、“?!闭撸爸小币?;“允執(zhí)其中”而為以恒中之道,此之謂也。然而,中國文化失落恒中之道,可謂久遠矣!《恒·彖》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象》曰:“君子以立不易方”?!傲⒉灰追健倍疤煜禄伞闭撸愕酪?;《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是故,為求索恒道。
《易》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這是中國文化對人的主體性存在及終極關懷的經(jīng)典表述。主體的終極關懷,使人類生成了自己的文化,也正是終極關懷問題,才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的主體性困惑?!疤煜潞嗡己螒]”!“允執(zhí)其中”而“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是中國文化的恒道;對恒道進行哲學性和科學性的理論推定,這是時代的需要?!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yōu)橹袊腿祟惏l(fā)展進步的恒道而求索,為恒道的展現(xiàn)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