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明 吳 偉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qū)中醫(yī)院,414009)
散偏湯配合牽引手法治療頸性眩暈92例
陳紅明 吳 偉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qū)中醫(yī)院,414009)
筆者2006年6月~2009年1月門診收治253例頸性眩暈患者,保存完整病例資料的184例,采取散偏湯配合頸椎牽引和手法治療的92例,并與口服西比靈膠囊配合頸椎牽引和手法治療作對照,取得了明顯效果,現(xiàn)小結如下。
所有病例按完全隨機法分為兩組,治療組92例,男42例,女50例;年齡34~75歲,平均48.5歲;病程2周~15年,平均2.8年。對照組92例,男40例,女52例;年齡33~74歲,平均47.8歲;病程2周~14年,平均2.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選擇:大多數(shù)病人都有低頭勞累史,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頸部痛脹不適,眩暈頭痛,頭頸轉動及體位改變時癥狀加重,12例患者有曾突然暈倒史。主要體征大部分病例有“風池穴”壓痛,可有一側的橫突鼓突, C2棘突多偏歪并有壓痛,旋頸試驗陽性,也有個別病例無明顯體征,X線檢查頸椎大多數(shù)病例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生理曲度改變。寰樞關節(jié)間隙不對稱及C2棘突影傾斜。排除貧血、心腦血管疾患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暈及有哮喘病史的病例。
治療組以散偏湯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配合牽引手法,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天,共治療2個療程。
散偏湯基本方:川芎30 g,白芷、白芍各15 g,白芥子9 g,香附6 g,郁李仁、柴胡、甘草各3 g。加減:感受風寒而發(fā)加荊芥、防風;頭痛劇烈加羌活、延胡索、全蝎;血壓高加菊花、牛膝、桑寄生;血虛加當歸、阿膠;血瘀加紅花、赤芍;嘔吐加半夏、天麻。
頸椎牽引:患者取坐位,全身肌肉充分放松,對X線片無明顯寰樞關節(jié)不對稱者,采取中立位牽引;對X線片有明顯寰樞關節(jié)不對稱者,采取后伸20°~30°牽引,每日1次,每次牽引20~30 min,每10次為1個療程,重量約為自身體重的1/10~1/5。
手法治療:患者取平臥位,墊軟枕,術者坐患者頭頂位。手法1:一手托扶后枕,一手對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前中后斜角肌、頭夾肌等各條肌束進行拿捏、按摩、理順等常用手法。手法 2:對有C2棘突傾斜,寰樞關節(jié)間隙不對稱者采用朱漢章創(chuàng)立的兩點一面復位手法[1]。
對照組口服西比靈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5mg,睡前服1次。頸椎牽引和手法治療方法及療程同治療組。
療效標準:治愈:眩暈、頭痛、頸部痛脹不適等癥狀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fā)。好轉:眩暈等癥狀減輕或消失,隨訪期間偶有復發(fā),經(jīng)治療后好轉。無效:眩暈癥狀無改善。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92例,治愈48例,好轉3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1.30%。對照組92例,治愈22例,好轉44例,無效26例,總有效率71.74%。總有效率兩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
頸性眩暈是由頸椎病所引起,該類患者大多有長時間的低頭伏案工作史,而致頸項肌勞損攣縮,頸椎及雙側組織結構生物力學失衡,局部組織呈無菌性炎癥改變,造成枕神經(jīng)受壓,椎-基底動脈缺血,從而誘發(fā)眩暈。散偏湯為清代陳士鐸所創(chuàng),為治療偏頭痛的專方,方中重用川芎為君,祛風行氣活血;香附行氣;白芥子祛痰;白芷、柴胡引藥入經(jīng);郁李仁、白芍、甘草柔潤調(diào)和。頸性眩暈中醫(yī)認為亦多因氣血瘀阻、風痰上攻所致,甚合散偏湯方義。同時配合牽引放松肌肉,松解組織粘連,使神經(jīng)和血管的受壓得以緩解。配以手法恢復頸椎的正常位置關系,故效果顯著。
[1]朱漢章.針刀醫(yī)學原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283-284.
201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