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花蕾 徐 冰 于 潤
(山東省章丘市中醫(yī)醫(yī)院,250200)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引起下肢血液循環(huán)不足、缺血缺氧潰瘍、壞死,甚至并發(fā)感染的一種足部病變,多見于病程長、血糖控制差,并發(fā)癥多的患者。可使糖尿病加重,抗感染力下降,傷口不易愈合而形成壞疽,導致惡性循環(huán),致使患者截肢致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全方位系統(tǒng)精心地護理治療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減輕患者的身心痛苦,使糖尿病截肢率降低。
2006~2010年我科共收治糖尿病足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60歲;病程5~30年。
主要治療方法:①嚴格控制飲食,胰島素控制血糖,定時監(jiān)測。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局部外科處理。②生理鹽水250ml加前列腺素E1100μg靜滴,每日1次,療程4周。③溫補藥性的中藥早晚各服1次。
心理護理:糖尿病患者因病程長,足部壞疽伴有惡臭給患者帶來巨大精神負擔,常伴有自卑心理,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很容易喪失生活信心。因此,護理人員要掌握患者的性格特點,心理變化,充分理解患者的處境和情緒狀態(tài),加強心理護理,進行安慰鼓勵;適時疏導,使其心態(tài)穩(wěn)定,配合治療護理工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飲食護理: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是糖尿病得以良好控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根據患者的理想體重及活動強度計算每日總熱量,按每日總熱量嚴格控制飲食的攝入;同時要根據飲食習慣,使食譜多樣化,谷類為主,粗細搭配,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等富有蛋白質的食物,有利于潰瘍愈合。但要控制好血糖。烹調要少油、少鹽、少糖;食不過量,三餐分配要合理,每天足量飲水,吃新鮮衛(wèi)生的食物;不抽煙,如飲酒應限量。
皮膚護理:讓患者認識到足部護理的重要性和足部并發(fā)癥的嚴重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其預防措施如下:①選擇質地軟、合腳、透氣性好的鞋。②穿棉線襪,且襪應寬松。③注意足的保溫。④切忌赤腳走路。⑤剪指甲不要挖得太深,角質層不要用剪刀剪。⑥足部承受負荷不宜過大,不宜過度勞動、行走及站立過久等。⑦對于沒有潰瘍的患者,每日用溫水(水溫低于40℃)充分洗腳。洗后用柔軟純凈的毛巾擦拭干凈。保持雙足及下肢清潔,以免細菌滋生。⑧睡前做足的按摩、保健。⑨對各種腳病(如腳癬、雞眼、水皰等)致足部小創(chuàng)面和外傷要積極進行治療,每日要注意觀察雙腳及下肢變化,特別是顏色的改變、足背動脈搏動,檢查雙足是否有水皰、傷口劃痕等。
足壞死的護理:對壞死組織應分期清除以保持創(chuàng)口和切口引流通暢。①清潔換藥,控制感染。根據創(chuàng)面壞死情況可加用抗生素、胰島素外敷以使藥物持續(xù)作用于局部,降糖抗感染。嚴格無菌操作,減少污染。②抬高患肢30°~40°,利于血液回流,防止下肢水腫。③患肢制動,避免潰瘍部位受壓。④保護患肢皮膚,禁用膠布直接貼于創(chuàng)面周圍皮膚。⑤由于皮膚末梢循環(huán)障礙,忌用熱水袋保暖、熱敷,以免燙傷。⑥寒冷時注意保暖,可用棉襪或棉手套套于肢端。
觀察病情的注意事項:糖尿病足患者常并發(fā)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血管病、腎病等多種并發(fā)癥,可因各種應激反應導致猝死。因此,要做好全身各系統(tǒng)、各器官并發(fā)癥的護理工作。密切觀察病情,發(fā)現異常及時報告醫(yī)師進行對癥處理。
出院指導:糖尿病患者由于末梢神經受損,足的感覺減弱,甚至沒有感覺,造成自我保護作用的減弱,比正常人更易受損。而糖尿病本身合成蛋白質的能力較低,再加上微血管并發(fā)癥及大血管并發(fā)癥,使組織供血不足,造成損傷后修復困難。出院時應指導患者及家屬注意以下幾點:①堅持按糖尿病飲食療法進食。②教會病人或家屬掌握胰島素注射技巧:用酒精消毒皮膚,待干后進針。注射器與皮膚的夾角應在45°~75°,緩慢注射藥物,注射完畢在皮下停留6~8s后緩慢拔針。要依次多部位輪換注射,以免產生硬結或脂肪肉瘤,導致吸收率降低。胰島素在進餐半小時皮下注射,囑患者或家屬注射前準備好食物,以免發(fā)生低血糖反應。③要留意身體的其他變化。如體溫、皮膚脫皮瘙癢、傷口不能愈合等現象,要及時處理。④有末梢神經受損的,要選擇一些營養(yǎng)神經的藥物,如維生素B1、B12。⑤運動可以提高五臟六腑的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因此每天應進行30min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太極拳等。但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⑥每天檢查雙腳,穿鞋之前檢查鞋子,防止外傷。⑦學會測量尿糖。有條件者學會用血糖儀監(jiān)測血糖,發(fā)現異常者及時到醫(yī)院就診。⑧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