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 鄭州 450053)
骨科最常見的骨折之中,橈骨遠端骨折是十分常見的,大約能占到骨折急診病人的17%。從目前來看,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在大多數(shù)的橈骨遠端骨折中,實踐證明是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的。但是,對引起骨折,這樣傳統(tǒng)的手法復位就顯得十分困難,例如多呈不穩(wěn)定、粉碎性,同時累及關節(jié)面。對這類高能量損傷引起的關節(jié)內骨折,只是依靠石膏固定是難以維持比較好的療效的。很多時候如果治療不當,就非常容易引起劇烈疼痛、握力降低、腕關節(jié)畸形等并發(fā)于骨折的多種癥狀。有25例橈骨遠端關節(jié)內骨折,通過切開斜“T”型鈦鋼板內進行復位固定治療,最終的結果證明療效非常好。
這次醫(yī)療病例中主要有患者25例,女11例,男14例,年齡分布在17~50歲之間。這些患者都是新鮮的閉合性骨折。致傷的原因:低能量跌傷占52%;高能量損傷占48%;其中多種并發(fā)癥占到很少的比例。按AO分類法對骨折類型進行分類:C19例,B22,B22例,C25例,B35例,C4例。原始損傷情況:尺偏角0~25°,平均12.3°,≤10°的11例,占44.0%;25例患肢,掌傾角-40~25°,平均-6.50°,≤20°的16例,占64%;橈骨短縮22例,短縮≥5mm17例,占77.2%,短縮2~l5mm平均短縮5.66mm。
阻滯麻醉的方法是采用臂叢神經(jīng)的方法?;颊呤茄雠P位,外展于手外科側臺上的是環(huán)植,采用常規(guī)的消毒鋪巾來消毒,采用上氣囊止血帶來止血?;謴蜆锕枪钦坶L度,采用的方法是在機透視下先行手法牽引復位,然后采用手術進行操作。背側的入路:在拇長仲肌腱與橈側腕仲肌腱之間的空間插入,為了充分顯露橈骨背側關節(jié)面和骨折端,必須拇長仲肌腱牽向尺側,分別將橈側腕伸肌腱牽向橈側。掌側的入路:作縱行切口,在橈側腕屈肌的橈側進行,分離顯露旋前方肌,在橈側腕屈肌與橈動脈之間,暴露橈骨遠端及腕關節(jié),并由橈骨外側邊緣切斷旋前方肌翻向尺側。注意恢復其尺偏角和掌傾角骨折,此外復位時還要需要注意的橈骨遠端的長度及關節(jié)面的要保持平整。
如經(jīng)過復位后能夠恢復穩(wěn)定性的骨折,需要牢固固定,早手術后的2~3d里,便是能夠開始進行腕關節(jié)功能的訓練了。如果手術后,存在不夠堅強的骨皮質支撐的情況,根據(jù)X線片下能夠觀察到的骨折愈合變化的情況,采用石膏在體外外固定4~6周的時間,真正的目的是盡早的爭取進行腕關節(jié)鍛煉的功能測試。整個手術后,要進行小心的護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情況,導致患者的情況惡化,以致這項治療技術的療效受到影響。
評價2組5個,其中24例隨訪4~15個月,平均9個月,無一例手術切口感染,內固定和骨折再移位松動的情況發(fā)生。凡升背側手術患者通過物理治療并發(fā)術后疼痛的拇指背伸活動,后有輕微的救濟方法。24例四肢3個月內愈合,據(jù)一個在Colles RO等,骨折復位后的功能評價分為優(yōu)秀,良好,一般,差4個等級,優(yōu)6例(6.67%),良6例(5.0%),2例(8.3%),差0例,優(yōu)良率達到91.7%。
(1)在橈骨遠端中存在特有解剖結構,遠端橈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之一。臨床上的研究證明,患者愈合后,尺的側面傾斜的角度<10°,橈骨遠端骨折向背側反方向,形成的角度要>20°,骨折斷端關節(jié)面錯位>2mm,許多并發(fā)癥無法避免,例如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前臂旋轉受限、發(fā)生握力降低等。由此可見,要恢復腕關節(jié)的功能,重建橈骨遠端的正常解剖結構顯得非常重要。根據(jù)X線片下能夠觀察到的骨折愈合變化的情況,采用石膏在體外外固定4~6周的時間,真正的目的是盡早的爭取進行腕關節(jié)鍛煉的功能測試。整個手術后,要進行小心的護理。如果關節(jié)面涉及到不穩(wěn)定性的骨折,要想牢固固定,僅僅采用傳統(tǒng)的手法,滿意的復位石膏固定是非常難以達到的,牢固和固定更不必說。這組病例臨床療效比較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采用復位斜“T”型切開鈦鋼板固定的方法,這是十分有效的。
(2)對于背側粉碎嚴重者,則采用背側入路,手術多采用掌側入路,以免引起拇長伸肌腱的磨損甚至斷裂。術中應首先最大限度地恢復橈骨長度和關節(jié)面的平整,復位后可以取自體骼骨或固骼生進行植骨,斜“T”鈦鋼板與橈骨遠端的外型比較吻合,鋼板與骨面可緊密貼合,有利于粉碎型骨塊的完全拼合,可以滿足早期功能鍛煉的要求。
[1]馮應坤.癲癇280例統(tǒng)計[J].中華神經(jīng)精神科雜志,l978,11:4.
[2]張炳淑,戰(zhàn) ,鄔全英,等.癲癇狀態(tài)310例分析報告[J].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l98l,7: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