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 汪受傳, 李江全, 陳秀珍, 徐玲, 白凌軍
小兒泄瀉是世界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統(tǒng)計:2002年在發(fā)展中國家造成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原因中,腹瀉居第2位(占15%),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占18%)[1]。中國每年患腹瀉病8.32億例次,<5歲兒童每年患腹瀉病約2.98億例次,提示此病是危害中國人民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2],是嚴重威脅兒童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推拿作為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其辨證治療泄瀉臨床每獲良效,具有獨特優(yōu)勢。課題組采用多中心、分層區(qū)組隨機、平行對照試驗的研究方法,由3個中心協(xié)同完成小兒急性泄瀉病例280例,按3∶1隨機分為觀察組210例、對照組70例,觀察組分為濕熱證、風寒證、傷食證三證辨證推拿治療。本文選取其中的傷食證111例,比較推拿與西藥(思密達+培菲康)治療的療效?,F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病例來自2009-07/2010-03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省鹽城市中醫(yī)院、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中醫(yī)院3家兒科門診和住院的泄瀉傷食證患兒。病程均≤14 d。運用SAS8.0統(tǒng)計軟件按3∶1隨機分組共完成觀察病例280例,其中傷食瀉111例,包括觀察組80例,對照組31例。袪除脫落病例后,觀察組76例,對照組 30例,列為統(tǒng)計病例。觀察組男51例,女25例;3個月至2歲 59例,~5歲17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3個月至2歲20例,~5歲 10例。兩組主癥(大便次數、性狀、質量)、次癥(腸鳴、腹痛、腹脹、嘔吐、食欲、精神、口渴、小便、便色、舌象、脈象)、大便常規(guī)等基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大便質地經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后認為組別是影響大便質地變化的因素,具有可比性。兩組在性別、年齡、體征(體溫、心率、呼吸)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疾病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小兒四病防治方案·小兒腹瀉防治方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制訂小兒腹瀉病診斷標準[2]:(1)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2)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
1.2.2 證候診斷標準 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y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泄瀉傷食證診斷標準[3]: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脘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后痛減,腹痛拒按,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乳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脈滑實,指紋滯。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西醫(yī)疾病及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2)年齡3個月至5歲;(3)患兒法定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參加。
1.4 排除標準 (1)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者;(2)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威脅生命的原發(fā)疾病及精神、神經疾病患兒及其他嚴重疾病者;(3)局部皮膚有破損、感染、出血等情況,不宜使用推拿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推拿療法治療,揉板門200次,清大腸100次,運內八卦 100次,摩腹500次,揉臍500次,揉龜尾 300次,推上七節(jié)骨300次,推脾經300次,清小腸100次,拿肚角3~5次。每日1次。對照組口服培菲康散劑(上海醫(yī)藥集團有限公司信誼制藥總廠,批號:S10970105),<1歲0.5 g、1~5歲1 g,每日2次。思密達散劑(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1歲1 g、1~2歲1.5 g、~3歲 2 g、~5歲3 g,每日3次治療。受試對象在受試期間均接受上述治療。試驗過程中受試對象如出現脫水,應詳細記錄補液方法、液體量、液體成分;如出現發(fā)熱,體溫≥38.5℃,可給予退熱處理,并詳細記錄所用退熱藥的劑量、使用方法及體溫變化。
1.6 觀察指標 所有病例均觀察主癥積分、大便次數、質地、性狀積分及綜合指數,時間為2個療程(6 d)。
1.7 主要癥狀評分標準 (1)每日大便次數:1~2次0分;3~5次3分;6~9次6分;≥10次9分。(2)大便質地:成形0分;不成形、糊狀3分;稀便6分;水樣便9分。(3)大便性狀:黃色便0分;黏液便或夾不消化物3分;夾有血絲或血便6分;膿血便9分;(4)大便質量:如常0分;比平時增加1倍3分;比平時增加2~3倍6分;比平時增加3倍以上9分。
1.8 按主癥積分病情分度 輕度9~18分,中度19~27分,重度28~36分。
1.9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制定的《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4]的療效判定標準:(1)痊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2)顯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明顯好轉,次數比原來減少2/3以上,全身癥狀基本消失;(3)有效:治療72 h糞便性狀好轉,次數比原來減少1/3以上,全身癥狀明顯改善。(4)無效:治療72 h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1.10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各單項癥狀體征評分采用秩和檢驗。對組內前后差值進行符號秩檢驗,對組間前后差值進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個療程后主癥積分 見表1。
表1 兩組主癥總積分、主癥+次癥總積分比較( x±s,分)
兩組自身治療前后比較,主癥總積分、主癥+次癥總積分均具有改善(P<0.01)。組間比較觀察組主癥總積分、主癥+次癥總積分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
2.2 2個療程后主癥各分癥積分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癥各分癥積分比較( x±s,分)
兩組治療前后自身比較,大便次數、質地、性狀、質量積分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間比較在大便質地、質量積分改善方面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在大便次數、性狀積分改善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2個療程后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觀察組綜合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n(%)]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隨機平行對照研究方法觀察推拿治療傷食瀉的療效。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研究,觀察組推拿處方中,清大腸可調理腸道,恢復腸道正常的傳化功能。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推脾經,補法健脾化濕,瀉法化痰導滯。捏脊作用于督脈及膀胱經上,能疏通經脈,平衡陰陽。揉板門、拿肚角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褒斘财吖?jié),摩腹揉臍”是傳統(tǒng)止瀉四法。揉龜尾有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理大腸的功能。推上七節(jié)骨能溫陽止瀉,摩腹能健脾和胃,理氣消食。揉臍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運內八卦具有行滯消食之功。清小腸能清化濕邪,分清別濁。對照組選用較為公認的藥物思密達聯合培菲康,具有保護腸道黏膜和調節(jié)菌群的作用。結果顯示:經2個療程(6 d)治療,觀察組痊愈顯效率96.05%,對照組73.33%,兩組綜合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綜合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主癥總積分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大便質地、質量積分改善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而兩組在大便次數、性狀積分改善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前后總積分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研究結果表明:辨證推拿取穴療法治療小兒傷食瀉療效顯著優(yōu)于西藥思密達加培菲康聯合治療。本研究所采用的推拿方法具有運脾和胃、消食化滯功效,用于治療傷食瀉操作方便、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大便次數、性狀改善方面兩組在觀察6 d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考慮原因(1):經治療6 d后,無論是觀察組還是對照組,在大便次數、性狀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兩者確實不存在差異性,此結果亦不違背臨床實際;(2)此兩方面的療效差異性不體現在6 d后,可能在治療3 d或更早時間出現,提示在統(tǒng)計結果時間的選擇上可能需要調整,或者進行療效的動態(tài)分析可能更為恰當;(3)擴大樣本量可能會使統(tǒng)計結果更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故還需進一步的擴大樣本量。
[1] Th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WHO/UNICEF Joint statement: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ea[R].UN Children's Fund/World H ealth Organization,2004.
[2]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86.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y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9.
[4] 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