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云南野生食用菌出口貿易技術措施的應對技術研究"項目領先歐盟各國,為解決牛肝菌尼古丁問題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也為對外談判交涉奠定基礎。據介紹,2008年底歐盟實施了牛肝菌產品的尼古丁限量新標準后,云南省輸歐美牛肝菌因尼古丁含量普遍超標,導致出口受阻,產業(yè)鏈上各方經濟損失慘重,全省野生食用菌出口面臨困局。為積極應對云南牛肝菌貿易受阻問題,云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食品實驗室牽頭,聯(lián)合省農科院等單位,于2009年5月緊急向云南省科技廳申請了2009CH001《云南野生食用菌出口貿易技術措施的應對技術研究》項目。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項目組完成了統(tǒng)一中歐雙方檢測機構檢測方法,制定了2項檢驗行業(yè)標準,并從環(huán)境因素、加工因素、生物物種關聯(lián)度、內源性代謝產物等方面對野生食用菌中尼古丁的成因開展系統(tǒng)科學研究,提供了較完整的食用菌中尼古丁成因調查報告,證明尼古丁是牛肝菌中天然代謝產物,促使歐盟官方以765/2010決議修改牛肝菌干片的限量標準,從0.12 ppm提高到2.3 ppm。云南牛肝菌貿易受阻問題有了實質性進展,2010年牛肝菌出口實現恢復性增長,保住了每年1億多美元的出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