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道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中國統(tǒng)計年鑒的數(shù)據顯示,早在1997年中國的農業(yè)人口就達到了8.7億。因此中國的發(fā)展,根本的是農民的發(fā)展,中國的現(xiàn)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一定要在農民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才有切實的意義。為此,國家采取了多種措施來改善農民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農民自己也在積極尋找致富的道路,從而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打工潮。本文關注的主要對象就是這些進城尋夢的農民工,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對自己的生活有怎樣的認知?
同樣都是中國的主人翁,在中國的大地上卻受著不同的待遇,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農民工與其所在地居民在待遇上的種種差別。
首先,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就業(yè),仍然受到各種制約和限制。據2006年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的分析,中國長期存在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造成了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的種種不平等。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結構,是產生農民工問題的體制根源。例如,在現(xiàn)有的戶籍制度下,許多地方政府把外來人口和勞動力列在服務對象之外。農民工既難以享受城鎮(zhèn)職工的待遇,無法成為產業(yè)工人的“正規(guī)軍”,也難以享受當?shù)厥忻竦拇?,不能融入城市社會成為新市民?,F(xiàn)行的城市社會管理體制還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和明顯的城市偏向,沒有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勞動就業(yè)服務、社會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務之內。[1]這種結構性的因素,使農民進城從開始到最后都面臨著“身份”與“地位”上的尷尬,在經濟、政治等權利上難以享受“國民待遇”。
其次,農民工的“污名化”。鄉(xiāng)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zhèn)的遷移,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民工主要是在非正式部門(非國有企業(yè))就業(yè),特別是從事家務勞動、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等簡單、不需過多投入的體力勞動,這些職業(yè)大都是城市居民不愿意從事的,因此,城市居民似乎并未注意到他們的存在對自身的影響。然而,當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且非國有企業(yè)大量出現(xiàn)時,民工在城市的就業(yè)活動便進入第二階段,他們涌向正式部門,特別是合營或私營等勞動密集型企業(yè)謀求職位,這就形成了與城市居民的競爭,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勞動力價格,對城市居民產生較大的影響。于是,城市居民對民工反感有加,農民工“沒文化”、“素質低”、“衛(wèi)生意識低”、“無紀律意識”等各種“污名”紛至沓來,并且用各種政策、規(guī)則來限制民工的活動。例如,北京等大城市對民工有極為嚴格的管理。一個民工要想在北京合法工作,至少要拿到包括暫住證、婚育證等5個證件。而對于在北京人生地不熟的民工來說,要辦齊這些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辦證的過程和費用也無疑增大了民工就業(yè)的成本。此外,在一些城市,每逢重大節(jié)日,還會對民工進行”清掃”,把他們趕回農村。
第三,民工在城市里的工資和福利待遇與城市居民之間的差別有擴大趨勢。據2006年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報告對湖南、四川和河南3省的抽樣調查,農民工月實際勞動時間超過城鎮(zhèn)職工的50%,但月平均收入不到城鎮(zhèn)職工平均工資的60%,實際勞動小時工資只相當于城鎮(zhèn)職工的1/4。沿海有的地區(qū)農民工工資過去10年年均提高不到10元錢,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上是負增長。[1]有關研究成果表明,中國制造業(yè)工人的工資成本,僅相當于一些發(fā)達國家的1/10甚至1/20,而在制造業(yè)中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比這個比例還要低得多。[1]農民工不僅工資收入水平低,而且還經常被拖欠。盡管國家采取了追討工資專項行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資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前清后欠現(xiàn)象仍較普遍。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04年抽樣調查,仍有10%的農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資7個月。[1]這一事實表明,農民工雇用者違反國家勞動法現(xiàn)象普遍存在。
此外,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yè)類型往往是城市居民所不愿意從事的“苦、累、臟、險”工作,強度大,日工作時間長,業(yè)余生活枯燥乏味。消費行為亦是反映民工生活,從而反映民工社會地位的重要指標。韓允對南京市外來女工消費行為的調查發(fā)現(xiàn):農民工在消費結構上享受和發(fā)展性消費貧乏,在消費方式上單調而高度同質。絕大多數(shù)農民工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宿舍→工作地點→宿舍的循環(huán)過程,很少到外面接觸一些新的消費方式。這種消費方式是傳統(tǒng)鄉(xiāng)村消費方式和城市消費方式拙劣的統(tǒng)一,在反映出進城民工消費方式變化的同時,也反映出這種消費方式與城市居民仍有一定差距。[2]
第四,農民工身份轉換難。從對他們普遍的稱謂“民工”來看,這些人是以農民的身份進入城市的,到城里卻從事著工人的工作,所以他們是一個既不同于農民階級又不同于工人階級的變化中的群體。而除了少部分的幸運兒可以得到城市的戶籍,大多數(shù)都只能是城市里匆匆的過客,并不能成為合法的城市人口。如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都對外地人獲得城市戶口從學歷、收入、住房方面有著非??量痰囊?guī)定,對于農民工而言幾乎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對民工的管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工的社會角色與地位轉換之難。民工在未外出打工前是以農民角色參與農村社區(qū)的活動,接受農村社會組織的管理與約束,進城后就不可能得到原有組織的庇護與支持。在就業(y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許多農民工面臨隨時被解雇的風險而得不到任何保障。另外,依附于現(xiàn)行戶籍制度上的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教育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安排,使得進城農民工只能作為城市的臨時暫住人口,不能享受與城鎮(zhèn)居民平等的權利,難以成為在城鎮(zhèn)中安居樂業(yè)的市民。
第五,傳統(tǒng)社會關系網絡對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影響。農民工的社交范圍也可以反映出他們在城市中的地位以及融入城市的程度。一般而言,民工總是傾向于與老鄉(xiāng)及有血緣關系的人交往,這種社會關系網絡提供了他們在一個陌生環(huán)境最基本的支持,成為他們的基本社會資本,因此基于血緣、地緣的社會關系,也就成為成效最高、成本最低的方式。但這一社會關系的邊界非常清楚,在日常的交往中他們難以突破鄉(xiāng)土社會的圈子,更好地融入城市。當然,這種選擇也與城市居民對民工的排斥有關,他們只能尋求鄉(xiāng)村社會網絡的支持,以防止在一個邊緣化的環(huán)境中喪失最基本的人際連接。
能反映民工社會地位的因素絕不止以上這些,從中農民工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可見一斑。農民工在社會結構中的弱勢地位無論對于農民工自身,還是家庭、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農民工身體的影響。近年來,類似“開胸驗肺”的事件屢見不鮮,充分說明了農民工由于勞動強度大而遭受的身體損傷沒有獲得應有的補償與重視。由于民工所從事的工作大多環(huán)境差,勞動時間長,并且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他們是以犧牲健康的代價來掙錢,是十足的“血汗錢”。農民工雖然眼下吃“青春飯”、養(yǎng)老問題不尖銳,但卻把沉重的包袱留給了幾十年后的政府、社會和家庭。農民工生病時,由于無法承擔城市高額的醫(yī)療費用,只能硬挺,或者到游醫(yī)和私人診所看病,因病重新返貧問題突出。對民工身體的影響尤其在女性身上表現(xiàn)更為明顯,她們很難得到帶薪的產假,受老板或他人的性騷擾也絕不在少數(shù),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與傷害。除了身體上的病痛外,這種環(huán)境對民工心理也產生了消極影響。不平等的境遇往往易造成心理的失衡扭曲,而且由于民工范圍小,多為同質群體,這種不平衡容易擴大加強,可能導致群體性失范行為,產生較嚴重的社會沖突,消極的抵抗方式如“富士康跳樓事件”,積極的反抗方式如“開胸驗肺”等。
對民工家庭的影響。農民工子女上學難是農民工面臨的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很多地方沒有將進城農民工子女納入當?shù)亓x務教育體系。就已經入學的學生而言,部分孩子屬于“借讀生”或“外來生”,他們受到的教育待遇和遷入地的孩子相比差距較大,和同學之間在人格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差異。盡管中央三令五申,但一些地方公立學校仍然向農民工子女收取借讀費,小學每學期收取借讀費600~800元,初中每學期收取借讀費1 000元左右。[1]農民工子弟學?;镜貌坏疆?shù)卣呢斦С?,只有依靠高收費維持運轉,加重了農民工的負擔。另外,農民工家庭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農村的孩子缺乏良好教育,輟學、失學人數(shù)增多。家庭主要成員長期外出必然會給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和生產帶來諸多影響。
對社會的影響。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絕非幾篇文章可以說得清楚。筆者在這里只是總結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點到為止,但仍可能掛一漏萬?;艉Q喟衙窆ひl(fā)的社會矛盾歸納如下:[3](1)二元勞動用工制度下的不平等競爭造成民工與職工之間的矛盾。(2)城鄉(xiāng)關系的變化引發(fā)民工與市民的利益沖突。(3)血緣地緣關系強化,導致民工內部關系復雜。這是從民工與他人的關系角度來考察民工的社會影響。這樣的概括方法顯得簡潔全面。從社會事實的角度來考察,這種影響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某些地方出現(xiàn)的“光棍村”、“寡婦村”;中國特有的名詞“春運”;新形成的“浙江村”、“新疆村”等等。
綜上所述,農民工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將會阻礙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進程。因此,要充分認識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解決農民工問題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同時,必須從政治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高度,積極穩(wěn)妥、循序漸進、有針對性地逐步解決。
首先,擴大縣域經濟,把農村就業(yè)問題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堅持就地轉移與異地轉移相結合,多渠道并舉,廣開就業(yè)門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一條成功道路。由于我國大量的中西部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落后,大力發(fā)展這些地區(qū),有助于擴大農民在當?shù)鼐蜆I(yè),減少離土離鄉(xiāng)所帶來的身份、地位、角色與心理轉換上的困難,減少因離鄉(xiāng)導致的社會支持網絡的缺失。
其次,堅持推進城鄉(xiāng)配套改革,消除二元結構所產生的體制性障礙。農民工的產生有歷史必然性,但這不能成為農民工問題得不到解決的借口?,F(xiàn)有的改革要點是如何打破城鄉(xiāng)的結構性藩籬,順應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客觀規(guī)律,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yè)和城鎮(zhèn)有序轉移,同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讓農民工享受到基本的社會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務,使農民工和其他職工同工同酬同權,在城市、城鎮(zhèn)安居樂業(yè)。
最后,非常關鍵的一點是要堅持保障農民工的土地承包權,減輕農民進城務工就業(yè)和社會穩(wěn)定的風險。由于現(xiàn)有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進城務工的農民面對市場風險,隨時有丟失工作的可能,而承包的土地則給予他們最后的一絲保障。在現(xiàn)有集體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土地提供了類似于“保險箱”的角色,城市失業(yè)了,還有一口薄田,尚可糊口。而近年來,由于城市化、工業(yè)化用地的增加,農民的土地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基本農田有逐漸縮小的趨勢,這給外出務工農民造成了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穩(wěn)定和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至為關鍵,不能忽略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對土地進行完全的市場化和私有化。
[1] 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起草組.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J].改革,2006(5):5-30.
[2] 韓允.打工妹,流動的主體[D].南京:河海大學,2010.
[3] 霍海燕.民工潮引發(fā)的社會矛盾探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3):92-94.
[4] 蔡昉.中國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業(yè)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0(4):1-10.
[5] 李竟能.21世紀上半葉中國人口增長:鄉(xiāng)—城遷移與就業(yè)壓力[J].南開學報,2001(1):66-76.
[6] 孟維娜.學校性質與流動兒童性別氣質[J].教育學術月刊,2009(3):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