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楊
(中州大學,鄭州450044)
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瞭望者”,媒體擔負著信息溝通、輿論監(jiān)督、傳播知識等社會責任。與此同時,不同的社會發(fā)展要求也賦予媒體不同的功能與角色,決定其報道內容、宣傳方式等。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事物,媒體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擔負起怎樣的社會責任,這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大體經歷了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始于1978年的真理標準大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的思想的束縛,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開創(chuàng)了一個實事求是、大搞經濟建設的新時代。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標志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此次講話從中國實際出發(fā),重申并堅定了中國深化改革、加速發(fā)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決了中國市場經濟運作方式及經濟發(fā)展的問題。1997年黨的十五大沖破姓“公”姓“私”,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標志著第三次思想解放,它解決了所有制的問題。歷次思想解放都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極大豐富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在這三次思想解放中,媒體擔當了不同的角色。第一次思想解放中,媒體比較謹慎,主要塑造腳踏實地認真致富的生產精英;第二次思想解放中,媒體主要報道體現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商界弄潮兒,例如傻子瓜子的開創(chuàng)者年廣久;第三次思想解放中,也是就1997年之后的朱镕基時代,中國社會出現了許多民營企業(yè)家,出現了財富排行榜,此時的媒體報道集中展現了中國人對財富的追求??傊?,在各個時代,媒體都反映了社會前進的步伐,一直關注著怎樣解放生產力并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媒體從一開始的謹小慎微到后來的對敢于冒險的弄潮兒的報道和宣傳,再到之后的“誰富誰光榮”,由淺入深地闡釋了鄧小平“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進入新世紀以來,當我們著力建設和諧社會之時,另一個問題凸顯出來:改革到了拐點,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和激烈,我們解決了“端起碗吃肉”的問題,“放下碗罵娘”的問題又出現了。貧富兩極分化使人們起點一樣,終點卻不一樣,于是,社會各個階層都開始指責社會的不公平、不公正。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中國正在面臨一大難題——公共品建設的低效與缺失。
作為公意的表達平臺,此時的媒體應當擔負起構建公共話語平臺的責任,為公共品建設搖旗吶喊。但是,仔細審視如今媒體的種種作為,我們不得不承認,媒體的著力點確實有些偏差。例如:每年高校開學前夕,媒體上時時可見對愛心助學的報道和宣傳,長期以往,受眾不免對此類報道產生疲倦與免疫,這使愛心宣傳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此類報道中,媒體的出發(fā)點是對的,但是著力點不對:愛心宣傳是形式,不是目的,媒體應該通過此類報道來督促政府建立相關保障機制,而不是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搞“愛心大宣傳”。同樣,近年來醫(yī)患矛盾不斷加劇,媒體對這一問題的大部分報道都是圍繞看病難、看病貴展開,但怎樣建設一個和諧的醫(yī)療環(huán)境,徹底預防和解決“治病致貧”等問題,媒體卻很少涉及。著力點的一再錯位不免給受眾這樣的誤導:有困難,找媒體。于是,正如前些年媒體頻繁代替法律一樣,近些年媒體又大有替代社會其他職能部門之勢。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需要媒體發(fā)揮其應有的、最根本的作用,即對公共話語平臺的構建。但是,考察媒體在面對這些社會新問題時扮演的角色,不難看出,媒體的身份只是看客,而不是公共話語平臺的構建者和引領者。上學難、就醫(yī)難、大城市堵車等問題不應該只是一報了之,種種問題和矛盾的出現恰恰反映了社會公共品建設的低效與缺失的問題。
媒體要對新聞進行深讀,挖掘出新聞背后的信息,這樣媒體才會有影響力,才能影響受眾去更深地認識事件。南方報業(yè)集團提出了“高度決定影響力”的口號,高度指的是做主流新聞,更權威、更有高度和深度,而影響力則來自主流新聞所吸引的主流讀者,即影響到有影響力的人群。在新聞實踐中,南方報業(yè)集團能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挖掘,始終在構建一種社會文化,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例如,2005年對佘祥林事件的報道,推動了整個事件向法制建設的方向發(fā)展,促使我國司法界對“沉默權”這一人的基本權利的尊重,也促使其重新審視“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這一口號性標語,很多司法界人士建議將其改為“主動坦白從寬,允許保持沉默”,這體現了法制的進步,也體現了媒體對人權保障公共話語平臺構建的推動性作用。最近出現的郭美美事件,南方報業(yè)集團從郭美美本人的炫富行為表象入手,深入探討了社會失信問題,提出“只有機制才能杜絕腐敗”,促使社會和公眾對公益安全的重新思考和對這一平臺的重新構建。對新聞進行深讀和挖掘,要求媒體不當看客、不跟風,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深刻的洞察力,這樣才能擔負起構建公共話語平臺的責任。
社會一定要有規(guī)則,而規(guī)則的建立要表現出公意,它是民主的基礎。那么誰來制造公意?作為信息溝通、輿論監(jiān)督、傳播知識的主體,媒體有著則無旁貸的責任。媒體對一件事情進行報道時,通過其議程設置,會在受眾中形成輿論,即公眾對這件事情共同一致的看法。媒體對社會公共話語平臺的構建要求其議程設置為廣大公眾搭建一個話語平臺,使公眾的話語在這個平臺上自由傳播,進而形成共同一致的看法,促使公共事件朝著公開、公正、透明的方向發(fā)展。此時,媒體的責任感和力量就會顯示出來,其影響力也會進一步凸顯。傳播學家諾依曼曾說“輿論是社會的皮膚”,這正說明了媒體對公意的形成和民意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在引領輿論和制造公意的進程中,媒介所起的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整合和守望作用,而是主動參與決策、構建公共平臺的作用,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2003年3月,媒體將孫志剛在收容所死亡事件設置議程并推向公眾,立刻引發(fā)社會輿論,學者上書,決策者從善如流,多方合力形成。僅僅過了3個月,溫家寶總理就簽署國務院令,廢止收容遣送制度,收容所亦被送進了歷史的博物館??梢哉f,一則新聞報道成了一項實行多年的制度被廢除的導火索,媒體的輿論引領啟動了這樣一個能夠表達公意的公共話語平臺的建立,代表了一種公民參與機制的形成趨勢。
可以說,在傳媒時代,傳媒沒有報道的事情就等于沒有發(fā)生。面對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出現的種種新事物、新情況,媒體不應只是充當看客,對新聞事件一報了之,甚至跟風炒作,而是要通過深度挖出事件背后深層的信息,并通過輿論引領來反映公意,積極構建公平、公正的社會公共話語平臺,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fā)展。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新華網.南方日報社總編輯楊興鋒:高度決定影響力[EB/OL].(2004-06-11)[2011-06-15]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 - 06/11/content_1521436.htm.
[3]葉檀.“郭美美”昭示社會失信成本總爆發(fā)[J].南方人物周刊,2011(13).
[4]方可成,孫志剛.因一人廢了一項制度[N].南方周末,2010-12-30(T10).
[5]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