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彬
(瓊州學院體育學院,海南五指山572200)
群體合作學習亦是當前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針對籃球的教學特點,研究將群體合作教學模式應用于籃球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集體意識、交往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進行考證,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帶來新的助力,對于豐富和發(fā)展籃球教學模式理論具有積極意義。
1.1 專家訪談法就教學實驗的設計,測試指標的選取瓊州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海南省籃球運動管理中心的部分專家、教師進行了訪談。通過訪談,為研究開闊了思路,并就涉及到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相關調查。
1.2 問卷調查法針對本研究的目的和內容,擬定兩份相關調查問卷,并提請相關專家審閱、分析,根據專家的建議和意見進行了反復修改、完善,最終制定出本次調查所使用的問卷,并請10位專家對問卷進行了內容效度評定,檢驗結果為效度較高。群體凝聚力調查采用俞克純的群體凝聚力問卷調查表。
1.3 實驗法根據群體合作學習的理論,實驗班采用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力圖在體育院系籃球教學中構建有普及性意義的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從瓊州學院體育學院2009級體育教育專業(yè)隨機抽取2個自然班,共48名男生,隨機確定一個班為實驗班,另一個班為對照班,把這兩個班作為本次實驗的測試對象。
2.1 實驗的設計
2.1.1 教學目標的設計1)運動參與目標:根據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特殊性,在改善、創(chuàng)新、豐富教學方法、手段的基礎上,學生具有積極參與籃球課堂的態(tài)度與行為,并通過相應科學的方法參與籃球學習;
2)運動技能目標:學生獲得籃球運動基礎知識,并通過群體合作教學模式應用于籃球課堂,會應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與訓練方法,靈活應用籃球運動技能,籃球的基本功底、協(xié)調能力等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3)身體健康目標:學生通過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下的籃球學習,能形成正確的籃球技術動作,發(fā)展自我體能,具備良好的健康籃球意識,懂得環(huán)境和不良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4)心理健康目標:通過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了解籃球活動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認識身心發(fā)展的關系,正確理解籃球活動與自尊、自信的關系,學會通過籃球這一運動來調節(jié)自我情緒,形成克服困難的堅強品質;
5)社會適應目標:通過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學生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學會獲取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自身人格魅力,成為全方位的體育人才。
2.1.2 教學實施程序的設計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我國基礎教育學科的一般操作模式,在不同年級、不同學科,雖然有一定相同之處,但具體操作各有不同。研究結合體育院系籃球教學的學科特點,把群體合作學習運用于體育院系籃球教學中,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八個階段:引入階段→轉移階段→組織階段→轉入階段→深入階段→鞏固階段→監(jiān)評階段→總評階段。
2.1.3 評價方式的設計個人成績的評價采用“三維評價”,即把學生的課程成績分成三個軸。即基本技術和理論知識軸,興趣、態(tài)度軸,合作軸。這里的基本技術和理論知識軸是我們以往的一維評價形式,占個人成績的50%(教師評價為主)。興趣、態(tài)度軸表示學生學習時所表現出來的興趣以及參與學習的積極程度,占個人成績的20%(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合作軸表示學生在群體合作學習中合作技巧和能力,占個人成績的30%(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
2.2 實驗的實施1)實驗前的基礎性測試和問卷調查。實驗前對兩個自然班進行籃球基本技術、基礎理論水平測試及學習興趣、態(tài)度和群體凝聚力調查。2)教學活動的實施。實驗班采用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照班仍以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學內容為籃球行進間單手低手上籃、投籃、傳切戰(zhàn)術。3)教學實驗過程中的檢測、反饋與補救。每周教學結束后進行組內測試及小組合作狀況的調查,對各個小組進行評定,小組分數最高的給予獎勵,對具備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予以表揚,針對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負面效應進行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進。4)教學實驗結束后的教學效果評價。教學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班、對照班進行基本測試(測試內容為:原地運球、行進間運球、傳球、單手原地投籃、三步上籃),學習興趣、態(tài)度、群體凝聚力的調查以及實驗班對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的調查。
3.1 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學生籃球基本技術掌握的影響為了了解實施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干預后對學生基本技術的影響,對兩班學生進行了基本技術的測試。其結果如表1、表2所示,由表可知:對照班在在實驗后低手上籃和投籃技術有顯著性差異,傳切技術由于實驗時不可控因素太多,實驗前后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1 實驗班、對照班實驗前基本技術測試結果
表2 實驗班、對照班實驗后基本技術測試結果
3.2 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的影響傳授體育理論知識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體育理論知識是學習運動技術技能的基礎。群體合作學習體現在教學效果上的特征之一就是這種教學模式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從而促進技術技能的習得。因此,在教學實驗前后分別對學生理論知識水平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如下:
表3 實驗班、對照班實驗前理論知識測試結果
表4 實驗班、對照班實驗后理論知識測試結果
由于小組間的討論調動了學生積極的思維,從表3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兩個班在實驗前的理論測試平均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而實驗后的結果統(tǒng)計(表4)顯示,實驗后兩班理論知識考試成績差異達顯著性水平。
3.3 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興趣、態(tài)度的影響體育興趣、態(tài)度是指個體對體育活動所持有的評價、體驗和行為傾向的綜合表現,它調節(jié)著人對體育項目或參與的行為的選擇和行為反應,對學習效果有較大影響,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把學習興趣、態(tài)度作為一個重要的測試指標,其測試結果如表5、表6所示。
表5 實驗班、對照班實驗前學習興趣、態(tài)度調查結果
表6 實驗班、對照班試驗后學習興趣、態(tài)度調查結果
由實驗結果可知,在未實施教學干預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態(tài)度沒有顯著性的差異(見表6);實驗以后,實驗班與對照班比較,呈顯著性差異(見表7)。由此可見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學生籃球學習興趣、態(tài)度的影響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個體競爭性教學模式。
3.4 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群體凝聚力的影響群體凝聚力是指群體對成員的吸引力和成員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弱的群體,內部關系緊張、相互排斥。凝聚力強的群體,內部人際關系融洽、和諧,若加以實施積極的誘導能較大的提高其工作、學習效率,因此,在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驗中把群體凝聚力作為重要的測試指標,其測試結果如下:
表7 實驗班、對照班實驗前群體凝聚力調查結果
表8 實驗班、對照班實驗后群體凝聚力調查結果
由實驗結果可知(見表7),實驗前兩班的群體凝聚力上無顯著性差異。而實施教學的干預后,實驗后實驗班、對照班的群體凝聚力比較顯示(見表8),差異達顯著性水平,由此可見群體合作模式對團隊的群體凝聚力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5 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應用于體育院系籃球教學中的評價以上幾種方式是對該模式的應用效果在客觀上的評價,當然主觀上的評價也應該成為參考的要素之一,為了了解實施群體合作學習的教學干預后,學生對自我在合作技能,分析問題能力,人際關系,專項技能水平等方面的認可度以及他們對該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態(tài)度,我們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結果如下:
表9 實驗后實驗組對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應用的評價
從表10中可以看出80%以上的學生認為他們的合作技能、分析問題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或改善,在采用群體合作學習教學的班級里學生的合作技巧與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明顯改善。
4.1 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應用于籃球教學,進行對比試驗以后表明:實驗組合對照組之間的技術水平、理論知識、學習興趣和態(tài)度群體凝聚力進行對比統(tǒng)計后發(fā)現p<0.05,表明該教學模式對籃球教學的各個層面確有實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4.2 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中強調合作與競爭并重,以“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為特色,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許多弊端,為教師和學生營造了良好氛圍,有利于和諧、民主、合作師生關系的建立,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使教學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開發(fā)和利用;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于教學交往的充分發(fā)展,促進學生人格的發(fā)展和完善,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比較,能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的理論成績成績的同時,籃球專項技術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3 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比傳統(tǒng)教學方式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形成良好的訓練和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tài)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更高的學習積極性和更加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為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自學能力及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謝軍奎.籃球教學模式的變革與探索[J].考試周刊,2008(33):145—146.
[2]郝海濤.籃球小群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施方法[J].科技文匯,2008(10):203.
[3]夏思鴻.健美操小群體教學模式初探[J].大學時代,2006(5):92—93.
[4]王海霞.“小群體”教學模式淺探[J].江蘇教育,2002:29—30.
[5]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6—37.
[6]陳定華.在體育教學中嘗試“小群體”教學法[J].科技咨詢導報,2007(19):254—255.
[7]張輝明.籃球技術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6):122-123.
[8]李長志.“競爭合作式”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5(5):10-12.
[9]杭蘭平,鄭莉莉,杭孝平.籃球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情商的研究與實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