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德
(龍泉驛區(qū)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100)
該項目位于成都市龍泉驛區(qū),占地7.1 hm2,由A區(qū)住宅樓及地下室組成,建筑面積22×104m2,地上18層,地下2層,建筑高度54.8 m。該工程采用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部分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純地下室部分采用獨立柱基,框剪結構。
根據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提供的《巖土勘察報告》的描述為:該工程地表2 m以上為素填土,2~7 m為粘土,7~17 m以下為強風化泥巖,17 m以下為中、弱風化層泥巖。場地分布的素填土層以粘性土為主,地基承載力較低,均勻性較差,不能直接作基礎持力層。
強風化泥巖地基承載力較高分布較連續(xù),考慮主樓的荷載及基礎埋深,不宜作為主樓基礎持力層,但可作為純地下室部分的基礎持力層。中風化泥巖地基承載力高,厚度大,分布連續(xù),可作為基礎持力層。
擬建場地地下水類型為上層滯水和基巖裂隙水,大氣降水為主要補給源,沒有穩(wěn)定的地下水位?;鶐r裂隙水具微承壓性。
該工程2010年1月竣工,于同年2月地下室出現(xiàn)了以下質量問題:(1)在靠近地下室周邊梁柱交接處出現(xiàn)裂紋;(2)地面出現(xiàn)空鼓和裂縫;(3)部分填充墻出現(xiàn)裂口和擠壓脫落。
(1)經過設計、監(jiān)理、地勘和專家等現(xiàn)場勘察并根據四川中機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的技術鑒定認為:該問題不是由于結構受力原因所致,工程結構是安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地下室底板、梁和柱受到地下水壓(浮)力造成。
(2)根據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提供的《巖土勘察報告》對地下水的描述為:該場地的巖體(作為地下室基礎持力層)具有不穩(wěn)定的裂隙水,并有微承壓性。在地下室筏板施工時出現(xiàn)了涌水,與《巖土勘察報告》相符。
(3)現(xiàn)場勘察并結合施工設計圖發(fā)現(xiàn),A軸為350 mm厚鋼筋混凝土擋土墻,負一層A軸所有梁柱連接支座處混凝土墻柱剛度大,而梁剛度小,在混凝土墻柱與梁連接的節(jié)點處由于剛度突變而形成薄弱部位,加之地下承壓裂隙水對結構的上浮作用,沿薄弱部位產生裂縫。
可見裂縫主要成因是地下承壓裂隙水引發(fā)的,屬于非結構受力裂縫,對所在框架梁柱承載力無影響。
該現(xiàn)象為集中地下水水壓過大造成的。
(1)在對應于裂紋集中的地下室底板處采用鉆孔機鉆取φ100孔,其深度比筏板深300~500 mm。
(2)采用3 mm厚的SC50熱鍍鋅鋼管作為引水管(以下簡稱引水管),將引水管用防腐劑浸泡后伸入孔內,沿抗水板頂(在100 mm厚找平層鑿100 mm×100 mm槽)就近引入積水坑。
(3)在引水管入口采用兩層網格布(孔徑小于細沙直徑)隔開,防止細砂流失形成“漏斗”影響地基。在入水口上100 mm處加設鋼板密封圈,密封圈以上采用C40微膨脹混凝土密實封堵(圖1)。
圖1 開孔引水卸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