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娟英
(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廣東 深圳 518000)
公園植物配置中的生態(tài)原則具有以下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個層次是由于植物是公園造景素材中唯一具有生命的要素,需要保證其生命力的飽滿展現和良性延續(xù)。
第二個層次是要充分發(fā)揮植物的生態(tài)效應,如增加空氣濕度、吸收有毒氣體、吸附灰塵、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等。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利用植物調節(jié)和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已成為城市公園建設的首要任務。利用生態(tài)學原理,合理選擇植物種類、精心配置,從而大大提高綠化成活率,形成高質量的綠化景觀,并且節(jié)約成本,易于管理,是對生態(tài)學原則的進一步闡述。在具體應用中,要符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要求,保證群落的多樣性和穩(wěn)定性。
完美的公園植物配置必須具備生態(tài)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高度統(tǒng)一。公園植物配置涉及到建筑藝術、詩詞小說、繪畫音樂、雕塑工藝……而在諸多的藝術門類中,文學藝術的“詩情畫意”對于園林植物景觀欣賞與創(chuàng)造的影響尤為明顯。公園植物配置對“詩情畫意”的呈現,依賴于植物的文化內涵,通過將植物性格擬人化,進行比德賞頌,體現植物配置的人文意境美。同時,植物配置也必須遵循形式美原則。植物的形式美是植物及其“景”的形式,一定條件下在人的心理上產生的愉悅感反應,見圖1。它由環(huán)境、物理特性、生理的感應三要素構成。形成三要素的辯證統(tǒng)一規(guī)律即植物景觀形式美的基本規(guī)律,同樣也遵循變化、統(tǒng)一、對稱、均衡、比例、尺度、對比、調和、節(jié)奏、韻律等規(guī)范化的形式藝術規(guī)律。
植物配置應考慮公園的性質和功能。如城市綜合性公園的植物配置,由于其功能的復雜性,需要對各功能分區(qū)的功能進行針對性分析,掌握游憩功能發(fā)揮所需的植物空間類型,進而選擇植物種類和配置方式。在游玩區(qū)在選擇樹種時,應選用高大的冠形優(yōu)美、枝葉濃密的樹種;在配置方式上多采用散叢植的方式,樹下種植葉子優(yōu)美的蔭生植物及可攀爬的蔭生植物,樹枝間可放置巢蕨及氣生蘭類的植物。當然,這樣配置只有南方如深圳市等城市公園才可行。
動態(tài)原則的提出是基于植物的季相變化特征提出的。季相,即植物隨四季更迭而呈現出的不同的特征,是植物對氣候的一種特殊反應,是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一種表現。植物的季相變化是園林景觀中最為直觀和動人的景色,這種變化為公園帶來動態(tài)之美,見圖 2。另外,掌握不同植物在不同季節(jié)的觀賞特征,加以搭配組合,能創(chuàng)造出四季有景的效果。宋代歐陽修詩云:“深紅淺白宜相間,先后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賞,莫叫一日不花開”,正是對上述配置方法的應用。
圖1
圖2
公園景觀本身就是一個積極有序的有機整體,各景觀組成要素互相關聯,通過一種合理有序的組合方式構成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在對城市公園的植物景觀配置中,應綜合考慮各個因素,以整體和諧的原則,包括設計的形式、內部結構之間的和諧,以及它們與生態(tài)功能之間的和諧,才能實現公園提供人們休息活動的場所的目的。
植物形態(tài)即植物的整體外觀形象,可通過植物的大小(或者高度)和外形兩個參數來描述。植物形態(tài)特征得利用植物的大小是配置應用中首先考慮的一個因素,通常其他觀賞特性都是依照已定的植物的大小來加以選擇和組合。如:在開闊的空間中,多以大喬木作為景觀主體,控制整個空間的視線焦點,然后在確定中小喬木和灌木的種植位置。不同高度的喬木或者喬木與灌木的搭配間植,可形成優(yōu)美的林冠線,間植方式的不同也可使林冠線變化多樣。枝下較高的喬木林植,則可以形成良好的林下活動空間,而高灌木的高密度種植則可以形成對空間的強烈分隔,實現對空間的有效劃分。
植物的外形也是植物最為突出的一個特征。同種植物之間可能因為人工的修建而呈現出不同的形狀,而不同種的植物之間也可能因為自然和人工的多種因素而具有相似的外形特征,從而產生了豐富多樣的觀賞效果。
在對植物色彩的應用中,要遵循色彩構成的基礎理論,重視色彩對人的心理產生的影響,合理應用色彩的冷暖感(凡是帶紅、黃、橙的色調為暖色調,凡是帶青、藍、藍紫的色調為冷色調,綠與紫是中性色,無彩色系的白色為冷色,黑色為暖色,灰色為中性色)、遠近感(深色給人以凝重、靠近的空間效果,而淺色給人以輕快、遠離的空間效果)、輕重感和軟硬感(明度低的深色系具有穩(wěn)重感,明度高的淺色系具有輕快感。輕色軟、重色硬,白色軟、黑色硬)、明快和憂郁感(明亮鮮艷的顏色給人輕快感,灰暗的顏色讓人憂郁)、華麗與樸素感(暖色和鮮艷而明亮的色彩具有華麗感,冷色和灰暗而渾濁的色彩具有樸素感,無彩色系具有樸素感)。而公園種植樹木配置的色彩直接影響游人的感情和游興。如在色彩協調、景色宜人的公園,能使游人心情舒暢,增添樂趣;若顏色單調乏味,令人感到厭倦,游趣頓減。因此,科學而又藝術地運用色彩是植物配置中的成功之道。
通常在綜合性公園中的重要景觀節(jié)點選用質感粗糙的植物(如木棉、鳳凰木、香樟等),而背景可選擇質感細膩一些的植物(如旅人蕉、琴絲竹、棕櫚植物等),中等質感的植物可以作為兩者的過渡。如果游憩空間相對狹小,為了避免空間更加局促,要避免選擇過多的粗質感植物;同樣,如果空間很開敞或者比較開展,則可選擇適當的粗質感植物,加強整個空間的親近感。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植物的質感常常會隨著樹葉、樹干的變化而變化。在植物景觀應用中,需要綜合考慮季節(jié)更替可能帶來的觀賞效果的變化。
植物要素在綜合性公園游憩空間營造中的應用,本質上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過程,需要在前期設計和后期建設中始終遵循美學法則,以求獲得優(yōu)美的景觀效果。
調和是利用植物景觀元素的近似性或一致性,形成一種協調感和統(tǒng)一感;而對比突出的是總體要素中某一個或者幾個要素的差異,彼此之間的反差越大,對比也就越強烈??梢哉f,調和強調整體共性特征,對比突出個性特征。處理得當,可烘托氣氛,強化主題。在實際應用中,調和與對比常常同時使用,這是因為單純的調和容易使人感到單調死板、枯燥乏味,缺少活力,而過于強烈的對比則容易造成雜亂無章、混亂粗劣的結果。在實際應用中,可從植物的外形、質感和色彩等方面實現調和與對比。首先要確定整體的基調,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局部的調整。例如,東湖公園人工湖水岸邊種植大量的水蒲桃、洋蒲桃、串錢柳、烏墨、宮粉紫荊、落雨杉等,樹下面湖邊種植了大量的蔭生植物及水生植物,有龜背竹、春雨、再力花、旱傘草、菖蒲、鳶尾等,湖面還種植了大量的蘆葦、睡蓮等。豐富了水景的色彩、姿態(tài)與情趣,擴大了垂直空間的美感,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公園的綠化建設,其目的就是為市民創(chuàng)造美好和綠色的生活環(huán)境,即產生較好的生態(tài)效益。因此在公園綠化的植物配置中,我們要遵循生物多樣化原則,盡可能保持鄉(xiāng)土物種,力圖構筑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物群落,進而搞好植物的配置工作,使其充分發(fā)揮功能,以便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1 徐德嘉.植物景觀配置的意匠[J].園林,2011(01)
2 由佳、趙慶超、陳堅.庭園植物配置與造景[J].山東林業(yè)科技,2010(06)
3 宋煥芝、楊華、于曉南.我國桃花文化及其植物景觀配置分析[J].山東林業(yè)科技,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