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奇峰,歐志平,林少標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qū)人民醫(yī)院外一科,廣東惠州 516211
胃腸減壓術是根據負壓吸引及虹吸作用的原理,通過胃管將積聚于胃及腸道中的氣體及液體吸出,有效的胃腸減壓可以減輕胃腸道壓力和減輕腹脹,同時能減少縫線張力和切口疼痛,促進傷口愈合;可以改善胃腸壁血液循環(huán),促進消化功能的恢復;通過對胃腸減壓吸出物的判斷,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協(xié)助疾病的診療[1]。胃腸減壓術是胃腸外科是常用的操作技術。胃管置入的長度是胃腸減壓療效的關鍵所在。成人胃腸減壓管置入的長度通常為50~55 cm,然而胃腸減壓、引流的效果往往較差。為此,筆者對胃腸減壓管置入的長度進行改進,根據個體化原則選擇置入長度,取得滿意的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07年12月~2010年10月在我院手術治療的普外科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對照的原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70例。研究組70例患者中,男40例,女 30 例;年齡 34~78 歲,平均(51.5±7.9)歲;手術種類:胃腸道手術35例,肝膽手術18例,胰腺手術12例,脾臟手術5例。對照組70例患者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36~79歲,平均(50.7±8.9)歲;手術種類:胃腸道手術38例,肝膽手術16例,胰腺手術10例,脾臟手術6例。兩組患者經統(tǒng)計學處理后,年齡、性別、手術種類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胃管置入的長度為45~55 cm(耳垂-鼻尖-劍突的長度),研究組胃管置入的長度為55~65 cm(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身高、體型等情況適當增加5~10 cm)。兩組患者均采用杭州京冷醫(yī)療器械公司生產的16~18號帶刻度硅膠胃腸減壓管,術前留置胃管,均一次插入成功。術中調節(jié)胃管的位置,術后做好標記并固定,外接折疊式(帶刻度)一次性負壓吸引器,由專人記錄每日引流量。對比分析兩組胃腸減壓效果。
①術中證實胃管在胃內的位置;②術中、術后腹脹情況;③術后24 h胃液引流量;④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時間(以腸鳴音恢復、首次排氣為標準)[2];⑤術后并發(fā)癥情況;⑥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
統(tǒng)計學數據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檢驗方法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和四格表資料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中證實并調節(jié)胃管在胃內的位置,胃管置入后均沒有在胃內出現(xiàn)打結、斷裂、扭曲等情況。研究組胃管頂端在胃竇部,距離賁門部15~25 cm;對照組胃管頂端在賁門部,距離賁門 5~10 cm。
胃腸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脹,研究組重度腹脹的例數少于對照組;研究組術后發(fā)生嘔吐的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研究組術后24、48 h胃腸減壓引流量均大于對照組;研究組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快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減壓的效果分析Tab.1 The effect of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in the two groups
研究組患者術后反流性食管炎、腸梗阻、肺部炎癥及切口裂開等的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Tab.2 Comparison of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case)
研究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1.9±2.8)d,對照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8.3±5.1)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094,P<0.05)。 研究組的平均住院費用為(5 835.4±762.8)元,對照組的平均住院費用為(7 731.7±961.7)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925,P<0.05)。
胃腸減壓術根據負壓吸引及虹吸作用的原理通過胃管將積聚于胃及腸道中的氣體及液體吸出。有效的胃腸減壓可以改善胃腸壁血液循環(huán),促進消化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通過對胃腸減壓吸出物的判斷,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可以協(xié)助疾病的診療。
胃腸減壓留置胃管的長度一直是學者爭論的問題。正常人體食管長度約為25 cm,咽喉長度約為12 cm,鼻部長度約為8 cm,總長度約為45 cm。傳統(tǒng)方法的胃管插入長度為50~55 cm,相當于從患者鼻尖經耳垂到劍突的長度。傳統(tǒng)方法的胃管頂端到達賁門下或胃體部,距賁門5~10 cm,遠未達到胃竇部,且胃管的側孔可在食管內,胃內大量的胃液及積氣可反流進食管,引起反流性食管炎[3]。本文筆者對胃置入的長度進行改進,根據個體化原則選擇合理的置入長度,通常較傳統(tǒng)方法延長5~15 cm,即置入深度為55~70 cm。胃管的頂端達胃竇部但未進入十二指腸,側孔均在胃腔內,從而達到良好的減壓效果[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胃腸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脹,研究組重度腹脹的例數及術后發(fā)生嘔吐的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研究組術后24、48 h胃腸減壓引流量均大于對照組;研究組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快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反流性食管炎、腸梗阻、肺部炎癥及切口裂開等的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研究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1.9±2.8)d,對照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8.3±5.1)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平均住院費用為(5 835.4±762.8)元,對照組的平均住院費用為(7 731.7±961.7)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國內姚嬌[5]、易先梅等[6]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成人胃腸外科手術患者胃管置入的長度在傳統(tǒng)方法的基礎上再延長10~15 cm,不僅胃腸減壓效果良好,且利于術后患者的順利恢復。此方法簡便易行、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陳雪茹,林建山,吳繼紅,等.200例胃腸減壓留置胃管長度的研究[J].臨床醫(yī)學,2006,26(7):20-21.
[2]宋杰.腹部手術后胃腸減壓術插管置入深度的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16):91-92.
[3]康淑貞,劉景美.腹部手術前胃腸減壓管插入長度的研究[J].山東醫(yī)藥,2005,45(8):18-19.
[4]梁秋霞.外科手術患者胃腸減壓管插人長度的探討[J].新醫(yī)學導刊,2008,7(12):3-4.
[5]姚嬌.不同置胃管深度的效果比較[J].井岡山醫(yī)專學報,2009,16(4):45-48.
[6]易先梅,薛宏達.胃腸減壓管插入深度的探討[J].中國醫(yī)療前沿,2009,4(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