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智勇,張令令,張小銳,周文霞,張永祥
(軍事醫(y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
實驗性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動物模型為研究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病因、發(fā)病機制和治療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理想的類風濕動物模型應該具備以下條件:(1)臨床癥狀、病理和影像學的特點與人類RA相似;(2)盡可能少的具備非 RA的特點;(3)易感的動物品系容易得到且價格便宜;(4)動物可以高效繁殖;(5)可以縮短疾病的自然發(fā)生過程;(6)容易檢測疾病和免疫功能的變化;(7)可以模擬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治療作用。目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動物模型有佐劑性關節(jié)炎(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A)、鏈球菌細胞壁成分(strepococcal cell wall fragments,SCW)誘導的關節(jié)炎、卵蛋白誘導的關節(jié)炎、蛋白多糖誘導的關節(jié)炎、降植烷(pristane)誘導的關節(jié)炎、膠原誘導的關節(jié)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轉基因動物模型等[1]。其中 CIA小鼠模型最為常用的模型。
CIA模型是Trentham等1977首次建立的實驗性關節(jié)炎動物模型,是一種免疫性炎癥模型,以多發(fā)性的末端關節(jié)炎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2]。T細胞激活、細胞因子分泌和Ⅱ型膠原抗體等的產生是CIA發(fā)病的主要環(huán)節(jié)[3]。但是,目前鮮見Ⅱ型膠原誘導CIA模型的系統(tǒng)免疫學變化的報道。因此,本研究采用DBA/1小鼠誘導了CIA模型,并對其免疫學改變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
1.1 實驗材料
1.1.1 實驗動物:DBA1/J小鼠,三級,雄性,6~8周,華阜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SCXK(京)2009-0004]。實驗時飼養(yǎng)于溫度(20±2)℃和濕度(55± 2)%相對較為恒定的動物飼養(yǎng)室,自由飲水,每日光照/黑暗各12h。
1.1.2 藥品及試劑:完全弗氏佐劑(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牛Ⅱ型膠原(CⅡ),Chondrex公司,美國。刀豆蛋白 A(concanavalin A,Con A)sigma公司,美國。Lum inex細胞因子試劑盒,Millpore公司,德國;αLISA試劑盒,Perkin Elmer公司,美國。辣根過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標記的羊抗小鼠IgG,Santacruz公司,美國。
1.1.3 Ⅱ型膠原誘導的關節(jié)炎模型小鼠的制備:將CⅡ溶于0.02mol/L的醋酸中2mg/mL,4℃過夜,將溶解的CⅡ與CFA等體積混和充分乳化(操作在冰上進行),將乳化后的液體滴在水中后不擴散且成形,視為乳化完全。于DBA/1小鼠尾根靠后1-2cm處皮內注射100μL CⅡ與 CFA的混合乳劑(含CⅡ0.1μg)進行初次免疫,當天記為1d,到21d同樣方法進行第二次免疫。
1.2 實驗方法
1.2.1 CIA小鼠足爪腫脹測量:應用千分尺測量CIA模型小鼠的左右兩側足掌厚度,每周測一次。
1.2.2 關節(jié)炎評分:每3天一次評分,評分標準:0=無紅斑或腫脹。1=輕微的紅斑或一個趾的腫脹。2=紅斑和超過一個趾的腫脹。3=紅斑和踝部或腕部腫脹。4=全部紅斑及腳趾和踝部或手指和腕部的腫脹,踝或腕不能彎曲。
1.2.3 Ⅱ型膠原特異性抗體的測定:將2mg/m L的CⅡ溶于 PPB緩沖液中,濃度為5μg/m L,100μL/孔包被酶標板,4℃過夜;5%FCS封閉酶聯(lián)板4℃,30m in;將樣品以1:10000~50000稀釋后每孔100μL孵育4℃過夜,洗板3次后加100μL/孔二抗(2μg/m L),4℃孵育至少2h,洗板6次后加入100μL TMB,室溫孵育 15min,用 50μL/孔的2mol/L硫酸(終止液)/孔終止反應。讀取OD450nm。
1.2.4 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IL-17的測定:αLISA技術是基于增強化學發(fā)光的均相免疫檢測技術,是在傳統(tǒng)的ELISA技術基礎上進行的改進,借助微珠進行生物分子檢測,無需洗滌。參照說明書進行操作,5μL/孔標準品或空白對照或 CIA模型小鼠培養(yǎng)上清加入384微孔板,5μL/孔新鮮配制的2.5×抗IL-17受體磁珠和生物素化抗 IL-17抗體混合物(終濃度分別為 10μg/mL、1nM);23℃,孵育,60m in,40μL/孔2×SA-Donor磁珠(終濃度為40μg/m L),23℃,避光孵育,30m in;EnVison-Alpha Reader 2103上機檢測,激發(fā)波長 680nm,發(fā)射波長615nm。
1.2.5 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TNF-α、IL-1β、IFN-γ和IL-
4含量的測定[4]:應用 Luminex技術檢測 CIA小鼠血清、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TNF-α、IL-1β、IFN-γ和IL-4含量。檢測方法:細胞培養(yǎng)上清經10000rpm離心5m in進一步去除脂質、雜質等有形成分,暫置4℃保存待測。血清混勻,離心后4℃保存待測;參照說明書配置標準品和質控品;每孔200μL Wash buffer潤濕微量滴定過濾板,密封后在搖板機上室溫(20~25℃)振蕩10m in;真空抽除清洗液,使用吸水墊或紙巾吸干板底的水分;在對應的孔中加入25μL標準物或質控液,Assy buffer作為0pg/m L標準物(背景)加入;在樣品孔中加入25μL assy buffer;在背景,標準物和質控孔中加入25μL合適的血清基質;在對應的孔中加入25μL血清或培養(yǎng)上清樣品;充分混合分別能與 TNF-α、IL-1β、IFN-γ和 IL-4結合的4種微球,在每孔中加25μL抗體珠(注意:添加抗體珠時需不時搖動以避免沉淀);96孔板蓋上蓋子4℃搖動過夜;小心地真空抽除液體;每孔使用200μL清洗液洗板2次,真空抽除清洗液,使用吸水墊或紙巾吸干板底的水分;每孔加入25μL檢測抗體;蓋上蓋子,在室溫(20~25℃)搖動孵育1h (孵育后不要真空抽除);加入25μL抗生物素蛋白鏈菌素-藻紅素;蓋上蓋子,在室溫(20~25℃)搖動孵育30min;小心地真空抽除全部液體,每孔使用200μL清洗液洗板2次,真空抽除清洗液;在所有孔中加入150μL鞘液。在搖板機上搖板5min以充分重懸抗體珠;使用Lum inexTM200讀板。采集樣品數(shù)據(jù)后,經MasterPlexTMQT軟件分析生成標準曲線,并計算出每個樣品中所含4種細胞因子的濃度。
1.3 數(shù)據(jù)處理和統(tǒng)計學分析
實驗結果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關節(jié)炎腫脹度的比較采用 SPSS v18.0軟件進行具有一個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兩組間均數(shù)顯著性檢驗采用成組t檢驗。
2.1 CIA模型小鼠關節(jié)炎癥狀
CIA小鼠于造模后23d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前肢、后肢的紅腫、功能障礙,體重也有明顯下降,但鼻、耳部腫脹不明顯;發(fā)病率高達100%,且隨著時間的延長其關節(jié)腫脹程度呈進行性加重(圖1)。
圖1 CIA小鼠的足爪關節(jié)炎癥狀。
2.1.1 CIA模型小鼠足爪腫脹度
CIA模型小鼠在免疫后27 d,左、右兩側足爪厚度開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隨著造模時間呈進行性加重(圖2)。
圖2 CIA模型小鼠足爪腫脹度。(A)左側、(B)右側。**P<0.01,n=8
2.1.2 CIA模型小鼠關節(jié)炎評分
由于足爪厚度的測量僅方便于小鼠后肢的測量,我們采用關節(jié)炎評分從整體上觀察CIA小鼠四肢的發(fā)病情況及嚴重程度。結果表明,自免疫后30
d開始,模型小鼠關節(jié)炎評分達8±1,較對照組明顯升高。實驗后期,多數(shù)模型小鼠出現(xiàn)踝部腕部腫脹、變形,不能彎曲,關節(jié)炎評分更為升高(圖3)。
2.2 CIA模型小鼠臟器指數(shù)的變化
實驗結束后取小鼠胸腺、脾臟稱重,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小鼠脾臟指數(shù)較對照組明顯升高,胸腺指數(shù)則無明顯變化(表1)。
圖3 CIA模型小鼠關節(jié)炎評分。**P<0.01,n=8
表1 CIA模型小鼠臟器指數(shù)的變化
2.3 CIA模型小鼠T細胞功能的變化
2.3.1 CIA模型小鼠T細胞增殖能力的變化
采用[3H]-TdR摻入法觀察CIA小鼠脾細胞增殖反應的變化。結果表明,模型組脾細胞自發(fā)增殖的cpm值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但CII刺激的特異性T細胞增殖的cpm值有所升高(表2)。
表2 CIA模型小鼠T細胞增殖能力的變化
2.3.2 CIA模型小鼠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細胞因子的變化
CD4+T細胞(T helper,Th0)根據(jù)分泌細胞因子的不同可分為Th1、Th2和 Th17等細胞亞群。Th1細胞主要分泌IL-2、IFN-γ等,介導與細胞毒和局部炎癥有關的免疫應答,參與細胞免疫應答;Th2細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等,可輔助B細胞分化和產生抗體,與體液免疫相關。Th0在 IL-6、TGF-β作用下分化為Th17,Th17主要分泌IL-17,等介導慢性炎癥、器官移植免疫排斥、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發(fā)生等。Th1/Th2細胞的平衡紊亂、Th17細胞活化被公認為RA發(fā)病的重要機制之一[5]。
應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術檢測了CIA模型小鼠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Th1/Th2細胞因子分泌水平的變化。結果表明,Con A誘導的CIA模型小鼠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及IFN-γ/IL-4比值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αLISA技術檢測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IL-17含量,發(fā)現(xiàn)CIA模型小鼠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IL-17含量與正常對照組比較無明顯變化(表3)。
表3 CIA模型小鼠T細胞細胞因子分泌的改變
2.4 CIA模型小鼠巨噬細胞功能的變化
RA患者滑膜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可產生大量致炎性細胞因子如 TNF-α、IL-1β等,參與骨、關節(jié)損傷。本研究采用LPS誘導的小鼠脾細胞,Luminex技術檢測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 TNF-α和IL-1β水平,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 TNF-α和 IL-1β水平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表4)。
2.5 CIA模型小鼠抗體生成的動態(tài)變化
初次免疫后 5、7、9周采血,檢測小鼠血清總IgG分泌水平變化情況。結果表明,正常對照組小鼠血清中未檢測到CII特異性IgG,而CIA模型小鼠血清中CII特異性IgG明顯升高(表5)。
表4 CIA模型小鼠巨噬細胞細胞因子分泌的改變
表5 CIA模型小鼠血清CII特異性IgG的變化
本研究采用 II型膠原和弗氏完全佐劑免疫DBA/1小鼠,成功誘導了小鼠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動物模型。該模型的特點是初次免疫約30天后,小鼠雙側足爪明顯腫脹,關節(jié)炎評分升高,且隨造模時間延長疾病呈進行性加重趨勢。免疫學參數(shù)研究表明,模型小鼠脾臟指數(shù)增加,抗原特異性 T細胞活化,分泌大量炎性細胞因子如 IFN-γ、TNF-α和 IL-1β等。同時,還存在 B細胞的過度活化,血清 CII抗體表達水平顯著升高。CIA小鼠的臨床特征和免疫學參數(shù)的變化和人類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是 RA作用機制研究和藥物研發(fā)的理想模型。
CIA的建立要用異源性(?;螂u)II膠原(CII)分兩次免疫易感動物如DBA/1小鼠,其機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與發(fā)病相關的CII抗原肽必須有核心肽段。CII是由三條1018個氨基酸的α鏈組成的同源三聚體,其中的CII 260~270段含有能結合MHCⅡ分子和被TCR識別的功能氨基酸,被稱為RA或CIA發(fā)生的核心抗原肽段。該核心肽段在常溫下容易降解,這也是在乳化膠原時為什么要求在4℃環(huán)境下進行操作的原因。近交系DBA/1是H-2q單倍型小鼠,H-2q對 CII核心肽段有較強的易感性,能產生較強的T細胞擴增,繼而誘導 CIA產生。
其次,具備與CIA易感相關的MHCⅡ類分子。RA的易患性與HLA-DR和HLA-DQ的一些等位基因亞型密切相關,它們所表達的DR及DQ分子可以提呈CII 260-270等自身抗原肽,并識別特異性TCR,從而激活T細胞。鼠類對CIA的易患性同樣與MHCⅡ類分子關系密切。小鼠IA基因與HLADQ同源,IE基因與HLA-DR基因同源。研究發(fā)現(xiàn),IA分子β1鏈的多態(tài)性決定了CIA的易患性,IE分子也參與CIA病理過程的調節(jié),與CIA的發(fā)生率和嚴重性有關。對IA、IE及DQ、DR的序列分析表明,無論人或小鼠,RA/CIA易患的等位基因亞型表達的MHCⅡ類分子β1鏈在70-74位氨基酸序列上多具有(QK/RRAA)的保守序列即所謂的共同表位(shared epitope)[6]。這些相鄰氨基酸殘基的側鏈分子組成的空間結構,是抗原肽的關鍵結合部位。H-2q小鼠表達的MHC-Ⅱ類分子為IAq和IEq,其中識別提呈CII抗原的MHCⅡ類分子為IAq,所以IAq小鼠(如:DBA/1、B10.Q)常被用來制作 CIA動物模型[7]。
[1]Hegen M,Keith Jr JC,Collins M,Nickerson-Nutter CL.Utility of animal models for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therapeutic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Ann Rheum Dis.2008,67:1505-1515.
[2]Myers LK,Rosloniec EF,Cremer MA,et al.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an animal model of autoimmunity[J].Life Science.1997,61:1861-1878.
[3]Van den berg WB.Animal models of arthritis.What have we learned?[J].J Rheumatol Suppl.2005,72(1):7-9.
[4]Lu LD,Stump KL,Seavey MM.Novel Method of Monitoring Trace Cytokines and Activated STAT Molecules in the Paws of Arthritic Mice using Multip lex Bead Technology[J].BMC Immunology.2010,11:55.
[5]Koshy PJ,Henderson N,Logan C,et al.Interleukin 17 induces cartilage collagen breakdown: novel synergistic effects in combination with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J].Ann Rheum Dis.2002,61:704-713.
[6]Gregersen PK,Silver J,W inchester RJ.The shared epitope hypothesis,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susceptibility to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87,30:1205-1213.
[7]Rosloniec EF,Whiffington KB,Brand DD,et al.Identification of MHC classⅡand TCR binding residues in the type II collagen immunodominant determinant mediating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J].Cell Immunol.1996,17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