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均合
河南西華縣人民醫(yī)院 西華 466600
丹紅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
高均合
河南西華縣人民醫(yī)院 西華 466600
丹紅注射液;維腦路通注射液;急性腦梗死
1.1 一般資料 所有觀察對象均來源于2006-06~2008-06我院神經(jīng)內科住院患者。180例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標準,經(jīng)頭部MRI檢查確診,治療組90例,男48例,女 42例;年齡 46~76歲,平均65.2歲。對照組 90例,男 45例,女 45例;年齡39~ 77歲,平均 66.6歲。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根據(jù)病情均給予基礎治療(控制血壓、調控血糖、口服阿司匹林、降脂等),均未使用其他血管活性藥物。治療組90例應用丹紅注射液(咸陽步長有限公司生產(chǎn))30 m L加人生理鹽水250 m L中靜滴,1次/d;對照組90例應用維腦路通注射液0.36 g(山西亞寶藥業(yè)集團股份公司生產(chǎn))加入生理鹽水250 m L中靜滴,1次/d,均14 d一療程。
1.3 療效標準 全部病例均記錄治療前及療程結束時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根據(jù)積分分值的多少,并結合患者總的生活能力狀態(tài)進行評定。根據(jù)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救荷窠?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左右;惡化: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包括死亡。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前2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經(jīng)χ2檢驗,治療組和對照組臨床療效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丹紅注射液療效優(yōu)于維腦路通。
根據(jù)近年來我國對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統(tǒng)計,急性腦血管病在我國各類病死因中居第二位,其中腦梗死占75%,大多數(shù)經(jīng)過搶救和治療后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給社會、家庭、個人帶來很大的傷害。所以,對急性腦梗死的及時治療至關重要。缺血性腦血管病是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有形成分及血小板聚集,使動脈血管狹窄和閉塞的一類疾病[2]。局部腦動脈供血不足導致相應的組織急性缺血缺氧壞死,如不能及時灌流或進行腦保護治療,則可能加速缺血半暗帶區(qū)神經(jīng)元凋亡,加重神經(jīng)功能缺損[3]。腦組織缺血缺氧影響能量代謝進程,致使三磷酸腺苷生成減少,腦細胞損傷,導致繼發(fā)性腦水腫。腦組織缺血后還可因側支循環(huán)的開放和血管再通,自由基生成過多,而損傷腦細胞,使缺血所致的繼發(fā)性腦水腫持續(xù)加重,并導致遲發(fā)型神經(jīng)功能障礙[4]。丹參有效成分丹參酮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并能直接清除氧自由基,使氧自由基生成減少,超氧化物歧化酶消耗減少,活性增高,阻滯鈣離子內流啟動的細胞凋亡,減少細胞損傷。紅花提取液可消除羥自由基誘發(fā)的透明質酸解聚。紅花黃色素抑制抗凝血酶Ⅲ氧化損傷的作用可能為緩解血液循環(huán)障礙疾病的重要機制。實驗證明紅花黃色素對血液流變性中不同切變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和血漿纖維蛋白原比黏度均有顯著的改善[5]。紅花黃色素對凝血過程中血小板黏附、血栓形成等過程均有明顯抑制作用。丹紅注射液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劑、改善腦血流動力學、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臨床用于治療急性腦梗死總有效率達86.67%,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丹紅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安全有效。
[1]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
[2]郭詠梅.丹紅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9,12(11):67-68.
[3]W arlow CP,Derm is MS.Van Giin J,et al.Stroke:A practical guide to m anagem en t[M].London:Oxford Black-W elln Science Ltd,1996:385-401.
[4]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 423-2 427.
[5]王淑君,王萬鐵,熊建華,等.紅花注射液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家兔血漿 TXA 2/PGI2水平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雜志,2003,20(2):100.
R743.33
B
1673-5110(2011)09-0050-02
(收稿201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