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普米族白石崇拜的文化解讀

        2011-01-30 05:30:50奔廈澤米
        關(guān)鍵詞:普米族鍋莊火塘

        奔廈·澤米

        (云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095)

        白石崇拜是普米族人的宗教信仰,至今仍在普米社會中流行不衰。產(chǎn)生于藏彝走廊特殊地理環(huán)境的白石崇拜,反映出普米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觀念,具有普米先民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多重文化內(nèi)涵。普米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普米族原為古羌人的一支,原系青藏高原一帶的游牧族群,后向南遷移至四川越西、冕寧、石棉、九龍、木里、寧蒗一帶。13世紀中葉普米族進入云南麗江、維西、蘭坪等地。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有33600多人,集中居住在滇西北寧蒗、蘭坪兩縣,其余分布在麗江、永勝、維西、云縣、鳳慶、中甸等地。普米族宗教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釋比教,也有受藏傳佛教影響的韓規(guī)教。在滇西北普米族民間社會,實際存在韓規(guī)教、藏傳佛教、釋比教并存的局面。普米族社會影響最大的韓規(guī)教,有豐富系統(tǒng)的宗教經(jīng)典,祭祀的神靈有800多種,鬼有3000多種。韓規(guī)教的神靈信仰和宗教祭祀,反映出對白石神的獨特的信仰和崇拜,本文擬對普米族白石崇拜的文化內(nèi)涵,從比較宗教學(xué)的角度進行文化解讀。

        一、普米族民俗生活中的白石崇拜

        普米族宗教信仰的白石崇拜,體現(xiàn)在山神祭祀與家庭祭祀兩個方面。世代生活在橫斷山脈的普米族崇拜山神,認為山神給普米人定居和耕種之地,普米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轉(zhuǎn)山會,就是山神崇拜形成的民俗節(jié)日。在普米族祭祀山神活動中,每戶會在住家附近山崗的樹下設(shè)立祭臺,供立一塊條形白石代表山神。每年春節(jié)過后,各地普米族都要舉行祭山神儀式,請“韓規(guī)”或由家長主持祭祀。[1](P614)此外,普米族在每年1-3月逢農(nóng)耕吉日都要舉行氏族或村寨性的“扎拉容音”祭山神儀式,要在村寨附近坡地的神林舉行,一家選一樹為山神樹,全村或全氏族亦選一樹為山神樹,由韓規(guī)念經(jīng)祭祀山神。

        傳統(tǒng)普米族村寨中每戶都有火塘,火塘都一定要供奉白石,可以說火塘、白石是普米族家庭生活的特征。以金沙江以北的普米族人家為例,每一個家庭在堂屋內(nèi)都要設(shè)置一個主火塘。較原始的火塘是三塊經(jīng)煙薰火燎的石頭,較進化的火塘也不過是一個烏黑的鐵三腳,但正是這看去普普通通的方寸之地,卻是普米人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的一個中心?;鹛潦瞧彰鬃鍖v史上的游牧與遷徙記憶,保留在其民俗生活中的典型例證?;鹛猎O(shè)在入堂屋左側(cè)方向靠墻頭正中方。在蓋好新房的同時,主人家初步選擇建造主火塘的位置,主火塘的地點選定后,必須由“韓規(guī)”選擇吉日修造?;鹛琳搅⒂幸粔K約長12寸、寬8寸、厚4寸的長方形或圓形白色條石,普米語稱為“括魯”,即鍋莊石。“括魯”蘊涵祖先之意,普米人認為它是歷代祖先的化身。普米族民間的各種鍋莊石傳說,都與對祖先的崇拜有關(guān)。普米人相傳最早立鍋莊石的緣由,是普米族先民從昆侖山下的西北大草原遷徙到云南寧蒗之后,將從西北帶來的親人的骨殖和昆侖山崖片的融合體,供在家庭中最顯眼的火塘邊,以便全家朝夕聚會時祭祀祖先。在“括魯”鍋莊石的正后方神龕中還供一塊刻有宗教符號的錐形體白石(亦見有用木材或者黏土替代的)。普米語稱為“尼吉達補阿伊宗巴拉”,簡稱“宗巴拉”。此白石為火祖母神,亦有始祖神、財產(chǎn)神之意。

        圖1 普米族用白石雕刻而成,供奉在主堂屋的“尼吉達補阿伊宗巴拉”

        “宗巴拉”高約1米、寬約0.7米,有的上面刻有原始古拙的圖案。一般由普米族祭司“韓規(guī)”選擇所需材料。無論是石料、木材,還是黏土,必須取自本氏族神山中。若材料選用的是石料,要尋找埋在土層中未見天日的“活石”,一般以選擇白色石頭最佳,尤其以未經(jīng)光合作用的“嫩石”最好。石料選好之后,通過熏烤、水泡以使之“凈靈”。經(jīng)過在9天之內(nèi)雕刻、并且在屬牛生肖日子里,“韓規(guī)”將“宗巴拉”圖案彩繪后供奉在經(jīng)堂中,經(jīng)過焚香誦經(jīng)安放后。“宗巴拉”上雕刻的圖案有強烈的宗教內(nèi)涵,9作為中國文化中的圣數(shù),在普米族信仰中則表示最高極數(shù)。還有云彩烘托的太陽和月亮,表示天體。畫面下方是大海、陸地和綻放的百花。[2](P35)

        金沙江以南蘭坪、維西等地區(qū)的普米族則直接以鐵三腳代替“宗巴拉”,鐵三腳中有一只腳朝向“宗巴拉”位置,這只腳下放一塊較為平整的寬大的白石片,用一根鐵鏈把這只腳與床頭柜腳相連,禁止任何人穿過或跨越。敬獻茶飯時每只腳頂上都撒一點,大祭時則必須在三腳下的白石板上點燃香柏枝條,祭品要煙酒俱全。在臘月三十過除夕時,要放火炮三響,吹海螺,撒豬膘肉祭鍋莊神。[3](P118)

        同西南的氐羌族群一樣,普米族的火塘白石在生活中尤為重要。普米族每日三餐前要祭鍋莊,由家長進行簡單的祭祀,在節(jié)慶之日則隆重祭祀,過“吾昔”新年或逢祖先生辰日時要舉行特別的“瑪尼得焦責(zé)”祭祀儀式,這些祭祀的目的旨在祭祖。普米族家人外出回歸,親友來訪時所帶的食物,都先置于鍋莊石上,都必先取少許食物置于鍋莊石上,以表示敬獻白石神。普米人在收獲糧食時,也必須先祭鍋莊,表示請祖先神嘗新。祭祀要在鍋莊石及火塘三角架上燃燒酒水,念誦《獻食經(jīng)》。如果火塘里的火焰旺盛,火星迸濺,就象征著本家吉祥興旺,并預(yù)兆將有貴客來臨,或者將會財富豐裕。反之,若火焰忽明忽暗,火勢不旺,則象征晦氣不吉利,預(yù)兆將有災(zāi)難降臨,家人定要為此懊惱不已。

        此外,白石崇拜在普米族喪葬儀式中也有反映。在寧蒗地區(qū)普米族人的喪葬儀式中,當(dāng)老人死亡的征兆一旦顯現(xiàn),在場的親友立即用一張白紙或一塊白布將“宗巴拉”覆蓋,將火塘里的柴火撤至堂屋下端生火,熄滅主火塘。覆蓋“宗巴拉”表示祖先神未能保佑好逝者,因此無顏見子孫,而熄滅主火塘則象征生者的悲痛與家族的損失。此后,將逝者放入“茍”(棺材)內(nèi),在棺前的靈桌上則擺放一塊稱作“古達普米”的白石,其前用植物油點一盞長明燈,此時,“宗巴拉”前的燈則須熄滅。而蘭坪地區(qū)的普米人則在裝有逝者的棺材蓋板上放13顆白石子。普米族喪葬儀式中的白石,都有助火或引領(lǐng)逝者走向光明之意。作為氐羌族群的普米人,歷史上就盛行火葬,認為火葬是火神把死者靈魂送入光明境界的過程,故享受火葬者必須是正常死亡的人。在韓規(guī)教的宗教觀念中,認為只有進入光明境界的靈魂才能轉(zhuǎn)生??傊?,無論火塘的“括魯”還是神龕的“宗巴拉”,白石在普米族精神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位置。

        普米族火塘的“括魯”與神龕“宗巴拉”所反映的白石崇拜,究竟起源于近代還是更為久遠的歷史時期,由于傳統(tǒng)的普米族社會缺乏文獻記載而難以考察。但普米族世代相傳的神話傳說,卻為白石崇拜的起源提供了一種解說。在普米族創(chuàng)世神話中,與昆侖母山相愛的玉龍?zhí)焐癖惶焐褓H到地上成為玉龍雪山。玉龍神后與昆侖結(jié)為夫婦,生出許多大山,最后一胎生下普米族祖先。后來天鬼危害人間,昆侖山飛來壓死天鬼,但也毀壞了普米族原來居住的地方。幸存者將親人尸骨與昆侖山石放入袋中,遷移到寧蒗。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先人的尸骨已與昆侖山石合二為一,于是便將石頭放在火塘邊作為祖先祭祀。普米族的這則創(chuàng)世神話,回憶祖先的尸骨已與昆侖山石合二為一,如此祖先即為白石,白石即為祖先。這則神話為普米人祭祀火塘“括魯”的習(xí)俗,其實質(zhì)是崇拜白石祖先神提供了很好的解說。

        而關(guān)于祭祀“宗巴拉”的由來,普米族同樣有一則神話傳說。相傳普米族祖先“昂姑咪”在萬物幫助下把宇宙分開,使天、地、山、海、日、月、星、云等出現(xiàn)。后來,“昂姑咪”又得石頭的精氣懷孕,生下六男六女,他們長大后相互婚配繁衍了人類?!鞍汗眠洹睘槠彰兹说纳?,前往陽赤山向天神討火種,自己為延續(xù)火種、變成了一塊帶火星的火石——“宗巴拉”,因而受到普米族的崇拜[2](P36)。

        上述普米族有關(guān)白石的神話傳說,大致可以推測白石崇拜起源于遠古時期,確乎是長期影響普米族社會精神生活的文化習(xí)俗。普米族韓規(guī)經(jīng)還有白石生火的神話記載,更反映出普米族白石信仰的源遠流長。

        二、韓規(guī)經(jīng)白石生火神話的內(nèi)涵

        在普米族傳統(tǒng)宗教韓規(guī)教中,“韓規(guī)”在為人消災(zāi)祛病,驅(qū)鬼逐邪,施行巫術(shù)法事時,要借助火神的威力。尤其是在韓規(guī)驅(qū)逐全村寨性的瘟疫鬼時,必定要手執(zhí)火把,舞刀,撒碎白石,以示驅(qū)逐鬼邪。在現(xiàn)有的六十余部用藏文拼寫的普米語韓規(guī)文經(jīng)典中,有專門贊頌火神的經(jīng)文及口誦經(jīng)。其中,《麻肯》經(jīng)①《麻肯》經(jīng)為韓規(guī)經(jīng)卷之一,意為給逝者火。此經(jīng)主要用于普米族葬禮中,全經(jīng)共4函。以神話敘事的方式,記載了火的起源與白石的關(guān)系。經(jīng)書中說到,古時某人拾到一片“鐵冗目堆”(雷擊后留下的堅硬器物),與地上白石碰擊后產(chǎn)生火花,引燃一叢干枯的“畢崩”(一種火草),人類從此學(xué)會用火。

        普米族韓規(guī)經(jīng)《麻肯》對白石功能的敘述,為我們探討普米族的白石崇拜,提供了有價值的民族志資料。普米族宗教信仰中的白石崇拜與火崇拜相關(guān)聯(lián),韓規(guī)經(jīng)中“白石生火”的神話敘事,透露出白石崇拜信仰源于遠古時期的信息。在普米族韓規(guī)經(jīng)《麻肯》(給逝者火)中有這樣的描述:

        遠古時期,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吃生,“森季尼塞”(普米語:意為捕殺到的動物)只能生吃。有一天,“鐵冗布年”(普米語:普米族宗教觀念中生活在“日若愣布”頂亦即天上能夠造雷的家族),向“日若愣布” (指地球)擲下“目堆”(雷器),正好擊打在一顆石頭上,現(xiàn)出火花,引起森林起火。居住在“日若愣布”上的人紛紛去觀看究竟,看到燒焦的動物尸體,揀起食之,味道甚好。之后的一天,地球上的又一個人,揀到一片“鐵冗目堆”(雷擊后留下的的堅硬器物),將其撞在石頭上,碰擦出了火花,于是叫伙伴觀之。眾人將其撞在石頭上,都能擦出火花。當(dāng)擲到一塊白石上面時,火花正好濺在白石旁邊一叢干枯的“畢崩”(一種火草)上,燃起了火。地球上的人從此會用火了。捕殺到動物也可以用火燒著吃了。

        圖2 借用藏文拼音寫成的普米語韓規(guī)經(jīng)《麻肯》(給逝者火)片段

        韓規(guī)經(jīng)《麻肯》講述的“白石生火”故事,是普米先民典型的神話敘事。我們對“白石生火”神話敘事的解讀,需要找出敘事文本中隱喻的邏輯。正如美國學(xué)者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在談到庫克船長在夏威夷被殺這一歷史事實時,分析了“歷史”與“神話”的認知界線,認為“神話(所表達的內(nèi)容)或許未必是(夏威夷的)歷史事實,但它卻不折不扣是它(所存在文化)的真理——它的‘詩性邏輯’”。[4](P10)神話為人類社會對各種現(xiàn)象的理解提供了具有自身邏輯的解讀,“神話思想中的邏輯同現(xiàn)代科學(xué)中的邏輯一樣嚴密,它們之間的區(qū)別不在于思維過程的性質(zhì),而在于思維對象的本質(zhì)”[5]。從韓規(guī)經(jīng)《麻肯》的敘述內(nèi)容可以看到,火的出現(xiàn)最初是由于天上居住的“鐵冗布年”向地球拋下雷器而產(chǎn)生,這可視為對普米先民觀察到雷擊起火這一事實隱喻的表達;而“鐵冗目堆”與石頭碰撞產(chǎn)生火花,從而引燃“畢崩”的表述,正好反映了普米先民擊石取火的生活經(jīng)驗,由此普米先民產(chǎn)生了“白石生火”的觀念。

        韓規(guī)經(jīng)白石生火的神話思維,我們運用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在《結(jié)構(gòu)人類學(xué)》中的結(jié)構(gòu)分析方法,不難看出存在以下神話單元的對立:無火——火;吃生的——吃熟的;人——動物;“鐵冗布年”——“日若愣布”;“鐵冗目堆”——“白石”。在普米族白石生火的神話敘事中,作為居于天上的“鐵冗布年”家族,是天界神圣的象征,向作為世俗象征的地球投下雷器,由此產(chǎn)生了對普米族生活至關(guān)重要的火。火一方面因來自天上而具有神圣的屬性,同時它也成為神圣與世俗之間的中介,體現(xiàn)了對于普米人的重要作用。而普米人通過白石碰撞生火,擁有了使用火的能力,產(chǎn)生了人與動物的分界,“神圣”的火為“世俗”的人所用,白石又成為使人擁有“神圣”能力的工具,因而普通的白石通過這神話敘事就具有了神圣的地位。

        無獨有偶,在同為氐羌民族的羌族社會,也同樣有白石生火的不同文本的神話。羌族神話故事《蒙格西送火》[6]①關(guān)于蒙格西、燃比娃白石與火的故事還有諸多版本,如“燃比娃取火”,“送”與“取”的差異,反映了敘事者不同的語境。正如布魯納(Bruner)在談及特定敘事“執(zhí)行力”時提到,敘事在未經(jīng)證實而充滿變數(shù)的條件下,為詮釋留下了空間,并促使聽眾以自身的觀點填補故事的空白。,也有關(guān)于白石生火的敘事。古代人神共存于世,大地一片荒涼,沒有火種?;鹕衩筛裎髋c地母神如布西有了私情,送其鮮紅仙果。后惡煞神降雪,人間有了冬天。如布西生下一娃,名燃比娃。燃比娃長大后,經(jīng)過三災(zāi)八難見到蒙格西,取得火種,但因惡煞神喝都所阻撓而失敗。后燃比娃在蒙格西的幫助下,將火藏在白石中,帶回家鄉(xiāng),以石相碰而生火,故此火傳于人世。

        蒙格西送火的神話故事具有了更多的情節(jié)與故事單元。取火的過程更加跌宕起伏。它同樣擁有類似的神話單元的對立:神——人;嚴冬的寒冷——火的溫暖;火神的拯救——煞神的阻撓?;鸬钠鹪床皇抢讚?,而直接出自神靈,白石在敘事中直接成了神火的載體,反映了不同族群神話敘事的社會環(huán)境差異。

        韓規(guī)經(jīng)《麻肯》的神話敘事,還反映出普米族先民親屬關(guān)系的結(jié)構(gòu),白石崇拜在親屬關(guān)系中所起的特定作用。

        后來,生活在地球上的“恰若達巧外溫”與“塞酋秋木”(女子名)成為一家,生育了四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名為“牙拉帝督”,他向普米人教授了開墾種糧、設(shè)陷安扣捕獵的方法。

        一天,牙拉帝督到森林里觀察設(shè)陷安扣情況,正好碰到下雨,雨三天三夜沒有停下來,牙拉帝督全身被雨水淋透,在冷杉樹林里,沒有把火生出,最后冷得倒在了那里,只有了一點氣。幾天之后,他的外甥亦去樹林里下扣,看見了舅舅在此奄奄一息,于是將其抱到一棵杉樹下。杉樹下有一顆白石頭,外甥用白石頭擊打火草,摩擦第一下(打下第一次沒有撞上)未起火;摩擦第二下,天地之間的“辛布瑪”雷電閃現(xiàn)(照亮大地);第三次打下,生出了火,如太陽、月亮般光明、溫暖。外甥將舅舅放在火旁邊烤熱,舅舅慢慢的蘇醒了過來。

        于是,普米族的先人仿造“目堆”(雷器)打造“砂木”火鐮,出行時常帶“砂木”火鐮、“砂督”火石、“砂逼”(又稱“丁逼次仁”)火草取火;舅舅死亡,外甥都要用白石片打草取火焚燒其尸的習(xí)俗出現(xiàn)了。

        我們(普米族)有諺語:火之父是“鐵冗目堆”鐵器,火之母是地球上的白石頭……②上述兩部分普米族經(jīng)文引文出自本文作者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普米族韓規(guī)古籍譯注》之《麻肯》(給逝者火)。

        這個神話敘事表達了“外甥救舅”的主題,而白石在其中扮演了關(guān)鍵角色。我們在韓規(guī)經(jīng)中看到了特納(Victor Turner)“社會劇”(social drama)沖突、危機、改正、解決的范式。只不過在普米族的神話敘事中,戲劇不是以分裂而是以重新整合結(jié)束。牙拉帝督前往森林查看捕獵的陷阱,引發(fā)了整個故事的沖突。三天三夜的大雨讓他陷入昏迷的危機當(dāng)中。此時作為拯救者的外甥這一角色登場,他利用白石生起火來。在此過程中,外甥三次擊打白石,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引來天雷,照亮天地。在故事一開始引發(fā)火的天雷再次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原因是白石的敲擊,這強調(diào)了白石的神圣屬性。第三次敲擊白石便生出火來,而且是“如太陽、月亮般光明、溫暖”,詩性的描寫融入普米先民對白石的崇拜。最終“舅舅”得以生還,完成了敘事的解決環(huán)節(jié)。

        值得注意的是,神圣白石的使用者由火起源敘事中身份不確定的“一個人”,變成了牙拉帝督的外甥。“舅舅”與“外甥”角色的確立,是普米族對“舅權(quán)”(avunculate)的隱喻表達。在母系氏族社會中,舅舅是男性性別角色的最高認可[7](P20)。而在普米族傳統(tǒng)社會中,母親的兄弟(舅舅)是子輩最尊重的男性親長,他們對甥兒女負有教育之責(zé),而舅舅則由甥兒女負責(zé)養(yǎng)老送終[8](P45)。

        在普米神話敘事的表述中,作為“舅舅”的牙拉帝督,成為普米族農(nóng)耕打獵技術(shù)的擁有者和傳授者,獲得了崇高的社會地位。外甥對舅舅的拯救,象征前者對后者的贍養(yǎng)責(zé)任,并通過神話敘事將之確立為應(yīng)盡的義務(wù);舅舅去世后,外甥用白石片引火焚尸的敘述,再次強調(diào)養(yǎng)老送終的責(zé)任。而貫穿其中的白石,則自然地成為了神圣的象征,受到普米族的崇拜。

        從上述兩部分神話敘事來看,白石承擔(dān)了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是將“神圣”之火帶入“世俗”,使普米族擁有使用火的能力;二是作為拯救“舅舅”的工具受到尊崇。

        普米族神話傳說中關(guān)于白石的敘述,無論是天雷引火,外甥救舅,其中都離不開“白石生火”這個主題。普米族白石生火的觀念,有力說明白石崇拜與用火有關(guān),這是西南地區(qū)羌族、藏族、納西族白石崇拜中所反映的共同文化現(xiàn)象。按照神話—儀式學(xué)派的觀點,神話和儀式關(guān)系密切,早期神話和儀式是共同存在的,神話表達的信仰通過儀式得到肯定,白石生火神話蘊涵著普米族原始宗教祭祀活動的意義。由此我們就有理由推測普米族的白石崇拜及其儀式,起源于普米族原始宗教存在的遠古時期。

        三、藏彝走廊諸族群白石崇拜的互滲

        除中國西南的普米族人外,白石崇拜還見于西南其他氐羌族群中,將普米族與羌族、藏族、納西族的白石崇拜進行比較,有助于加深對普米族白石崇拜文化內(nèi)涵的認識。岷江上游羌族有信仰白石的習(xí)俗,羌寨每座碉樓和屋頂上都放有一塊白石,這是羌族人供奉的白石神。白石,羌語稱之為“阿渥爾”,白石是羌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圣物,是各種神靈的化身。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記載,漢代巴蜀漢人就將汶山郡的羌人稱為“白石子”,此稱呼是緣于羌人先民對白石的虔誠信仰。羌人的白石是從人跡罕至的高山請來,將白石供奉在每家屋頂上和村寨的神林中,作為天神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屋頂是羌人家庭私祭白石神的地方,神林是羌族村寨公祭的場所。有的地區(qū)的羌族將白石置于屋脊、門窗甚至室內(nèi),認為可保佑全家人畜平安。

        汶川縣雁門鄉(xiāng)小寨子羌族,在村寨附近山頂神樹林中的石碉上供奉7個白石神,即山神、天神、地神、山神之妻、關(guān)圣、龍王和羌語稱為“勒波”的神。理縣通化鄉(xiāng)西山一帶羌族,則在屋頂上供奉9個白石神,即開天辟地神、地母神、還愿開路神、山神、建筑房屋之神、指導(dǎo)戰(zhàn)爭之神、天門神、冬藏神或歲序完成神、傳說中代表神意的聰明人“馬吉”。四川省理縣桃坪鄉(xiāng)增頭寨羌族白石崇拜習(xí)俗,是每家在火塘邊豎3塊白石,分別代表3個神靈。

        四川藏區(qū)藏族原始宗教有祭白石的儀式。白石是每戶供奉于屋頂東端的3塊(或5塊、7塊)潔白石頭,四川藏族稱為“木補”,意為石神。四川藏族或遭災(zāi)有病,命運多蹇,即行祭祀白石之禮。白石還被四川藏族視為家庭保護神,是藏民經(jīng)常進行的祭祀活動。任乃強《西康圖經(jīng)·民俗篇》載所見民國時期四川藏民祭家神白石說:“家神在屋頂上,為直立之杉木條,上懸經(jīng)旗,其下有白石,或建有焚香之爐,或代以瓦罐,或并無之?!保?](P517)四川嘉絨藏族則在屋頂四角都供奉一塊白石,白石是嘉絨人信仰的神靈,每逢播種、收獲、年節(jié)祭祖,嘉絨人都要祭祀白石神。嘉絨藏族供奉于門框上的白石代表雪山,表示對神山的崇敬,嘉絨藏族門頂框裝飾的2塊長片白石刻有經(jīng)文,嘉絨藏族相信這白石能祛除鬼神,這是古羌人白石崇拜具有族群特色的象征表現(xiàn)。

        川南藏族支系納木依人和拍木依人①被識別為拍木依人的藏族支系,學(xué)界認為其實就是普米人。也有白石崇拜的習(xí)俗,他們從人跡罕至的高山上揀回3到7塊白石,將白石神供奉在屋脊上,認為可以保佑人畜安全。在納木依人和拍木依人的宗教觀念中,認為白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20世紀20年代,進入四川藏區(qū)考察的美籍傳教士葉長青(J.H.Edgar),就記錄了所見四川藏區(qū)的白石崇拜?!霸谒拇ú貐^(qū),人們堆起石英和花崗巖石塊來請‘天神’和‘山神’下凡降臨到這上面來。在甘孜,有一個圓錐形的石頭,很明顯是一塊石英,它是一塊立在街上的敬拜物。它是一個‘藏區(qū)的偶像’,被稱作‘地神’或‘土神’……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我們見證了一個特定的儀式,白石的碎片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保?0](P57-62)

        云南納西族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舉行“美不”祭天,人們在祭天場上栽上若干棵樹,每顆樹前分別安放一塊白色的石頭,以象征拯救并幫助過納西族始祖的善神美利東子和美利色子神,同時,還要在祭天場中間壘一座由三塊白石構(gòu)成的鍋莊,每日要向白石祭獻飯食?!懊啦弧奔捞旖Y(jié)束,還要舉行謝石儀禮。此外,在一些偏遠山區(qū)的納西族人家居前,一左一右總要豎兩塊上尖下寬,高尺余的白石頭,逢年過節(jié)要舉行特別的“打茨湯”祭獻石頭儀式,東巴要念禱詞:“白石億年歲,東色(神)身托石、聲傳石、魂附石、事傳石,白石永佑人”。

        關(guān)于納西族的白石崇拜,納西族學(xué)者周源還認為,如今在麗江北岳廟所立的“三多(朵)”神是納西先民所幻想虛構(gòu)出來的民族保護神。其前身是一塊巨大的白石。相傳,這塊白石是塊神石,是一納西先民在玉龍山中發(fā)現(xiàn)后背回來的,起初“其輕如紙”,繼而卻越背越重,背至如今廟址(今麗江白沙北岳村北),落地小憩,遂“重不可移”,鄉(xiāng)人神之,便立祠以祭之。如今的“三多(朵)”,一個真人模樣的塑像,然而他終究也離不開白色,穿著白盔白甲,騎著白馬,手執(zhí)白矛,一應(yīng)具白,這不過是白石的一種象征,不過是白石的具體人物形象化[11](P33)。

        巧合的是,今麗江北岳廟所在的“白沙”村①“白沙”是納西語,“白”為納西族人對現(xiàn)今被劃作普米族、普米藏族人的民族稱謂,“沙”有殺或死之意。“白沙”就是白人被殺(死)之地。著名文化人宣科先生也在《白沙細樂探源》一文中指出:“白沙”,名從其主(納西語),則應(yīng)是“崩be時she”,崩者,今普米族之意;時者,死也。,正好是歷史傳說中發(fā)生在普米族人與納西族人之間“黑白戰(zhàn)爭”之地。由此,白石將納西族與普米族的歷史聯(lián)系在了一起。

        20世紀40年代,胡鑒民曾赴岷江上游羌族地區(qū)考察,后撰寫《羌民的經(jīng)濟活動型式》一文,在論及羌族的鍋莊文化時說:“‘鼎鍋灶’,土名三腳,現(xiàn)在有鐵制之三腳,但其原始形態(tài)則為三塊石頭。此為羌民的固有文化。羌民以為每塊石頭都有一神靈,此物羌語稱‘格尼’goni,西番亦有此物,稱‘血米’Sheimi。氐、羌民族的原始經(jīng)濟形態(tài),都是隨畜遷徙,鼎鍋灶是與此流動生活最相調(diào)適的文化要素?!保?2]西番是清代以來漢人對普米人、嘉絨藏族的稱呼,胡鑒民此處所論的“西番”,應(yīng)是操爾蘇、貴瓊和納木依等語言的族群。胡鑒民在岷江上游的民族調(diào)查中,得出羌人和普米人的鼎鍋灶類同的認識。至今仍逐水草而居的四川嘉絨藏族牧區(qū),在帳篷中央還設(shè)有用三塊石頭支起的火塘,嘉絨藏族稱之為三鍋莊。

        我們知道氐羌先民在藏彝走廊遷徙生息,鍋莊是賴以取火、煮食、御寒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民族學(xué)界普遍認為氐羌族群鍋莊的原始形態(tài)為三白石,而關(guān)于此白石的來歷各族群有著生動的神話傳說。在普米族的歷史記憶中,白石是昆侖山神保佑祖先的信物。而在羌族《羌戈大戰(zhàn)》的神話傳說中,羌族祖先用白石戰(zhàn)勝了戈基人,白石是天神阿爸木比達的象征。白石崇拜貫穿氐羌族群生命史的全部過程,普米族老人去世要用白石殉葬,而據(jù)20世紀30年代英國傳教士陶然士(T.Torrance)對汶山郡羌族習(xí)俗的觀察,羌族人死后同樣也是用白石殉葬[13](P151)。

        普米族、羌族、藏族、納西族的火塘鍋莊,作為家庭精神生活的靈性世界,有著內(nèi)涵相同的宗教禁忌。火塘鍋莊是祖先神靈所在,決不能行吐痰、跨越等褻瀆之事,火塘作為光明的象征,其鍋莊之火要終年不熄。

        我們從白石崇拜盛行的普米族、羌族、藏族、納西族的分布地域,可以清楚看出事實上存在的西南白石崇拜文化圈。西南六江流域所在的岷江、雅礱江、大渡河、金沙江、瀾滄江地區(qū),也就是西南白石崇拜文化圈的分布范圍。時至今日,我們只要走進這個文化圈的地域之中,到處可見豎立于山頭,房頂和門楣之上的白石,作為祖先神、土地神、家宅神的象征,仍然受到各族群的崇拜。走近普米族、羌族、嘉絨藏族、納西族的民居,更可以深切感受各族群白石信仰的氛圍。白石崇拜具有多重文化內(nèi)涵,作為圖騰象征物它具有保護部族成員的功能,西南各族群供奉白石圖騰象征物,是期望得到圖騰神靈的有效保護。普米族、羌族、藏族、納西族先民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時期中,在藏彝走廊遷徙、征戰(zhàn)、交往、融合,作為氐羌族群共有的白石崇拜也經(jīng)歷了長期的文化互滲,以致在藏彝走廊狹長的地域范圍內(nèi),形成諸族群大同小異的白石崇拜文化圈。諸族群對白石的崇拜不僅是象征祖先神靈,也是古羌集團源遠流長的尚白心理的反映??梢哉f,白石崇拜長期影響著普米族、羌族、藏族、納西族的精神生活,也是沿襲數(shù)千年而至今不衰的文化傳統(tǒng)。

        結(jié)語

        普米族韓規(guī)教經(jīng)書有關(guān)白石崇拜的神話,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普米族白石文化的新材料,通過比較普米族與藏彝走廊諸民族的白石崇拜,可以正確解讀作為宗教文化符號的白石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探討普米族白石崇拜的民俗活動,并從韓規(guī)教經(jīng)書神話敘事中的隱喻出發(fā),分析白石在普米族宗教中的作用與意義。我們認為白石神話反映了普米先民的集體心理,白石神話是普米族原始宗教觀念形態(tài)的反映。藏彝走廊諸族群祖先流傳下來的崇拜白石神的古老習(xí)俗,至少可以追溯至諸族群原始宗教生成的起源時期。我們在討論普米族白石崇拜的基礎(chǔ)上,同時與藏彝走廊諸族群的白石信仰相比較,這一跨文化比較的大視野,將有助于揭示西南各族群白石崇拜文化內(nèi)涵。

        [1]楊照輝.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普米族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9.

        [2]章虹宇.普米族的“括魯”與“伸巴拉”[J].民俗研究,2000,(3).

        [3]熊貴華.普米族志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4]Marshall Sahlins.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

        [5]列維-斯特勞斯.結(jié)構(gòu)人類學(xué):巫術(shù)·宗教·藝術(shù)·神話[M].陸曉禾,黃錫光等譯.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9.

        [6]汶川縣人民政府.羌族釋比的故事[M].汶川:汶川縣史志辦公室,2006.

        [7]彭兆榮.西南舅權(quán)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8]普米族簡史編寫組.普米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9]任乃強.西康圖經(jīng)·民俗篇 [Z].新亞細亞學(xué)會,1934.

        [10]J.H.Edgar.The White Stone[J].Journal of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1922-1923.

        [11]周源.試論納西族白石崇拜[J].云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1,33(3).

        [12]胡鑒明.羌民的經(jīng)濟活動型式[A].民族學(xué)研究集刊[M].1944(4).

        [13]T.Torrance.The Basic Spiritual Conceptions of the Religion of the Ch`iang[J].Journal of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1926-1929,3.151

        猜你喜歡
        普米族鍋莊火塘
        口述史視域下的鄉(xiāng)城鍋莊研究
        “鍋莊”與“達爾尕”:他者話語與民間表述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
        民族音樂(2018年6期)2018-01-24 15:11:13
        普米族醫(yī)藥調(diào)查及發(fā)展初探
        鍋莊舞與學(xué)校體育文化融合研究
        火塘邊的鄉(xiāng)愁
        淺談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風(fēng)格與技巧
        民族音樂(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1
        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視角看鍋莊舞的活態(tài)傳承
        中央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5年4期)2015-06-11 03:41:48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在线中二区| 亚洲AV无码国产成人久久强迫|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电影| 男女啪啪动态视频在线观看 | 学生妹亚洲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另类国产18p|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久久|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超薄肉色丝袜一区二区| 久久洲Av无码西西人体| 国产视频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尤物在线精品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二区|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综合av| 亚洲va无码手机在线电影| 国产福利片无码区在线观看| 综合久久加勒比天然素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狂猛xxxxx深喉| 无码高潮久久一级一级喷水|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爽av大片 |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国产| 蜜桃色av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777久久|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免费网站内射红桃视频| 久久人妻公开中文字幕| 蜜桃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选自拍视频网站|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精品动漫h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