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俊峰
(遼寧省鳳城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 遼寧鳳城 118100)
腦分水嶺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Z)也稱腦交接區(qū)梗死或腦邊緣帶梗死,是指發(fā)生在2支或3支腦主要動脈末梢交界區(qū)的梗死。過去CWI僅能通過病理解剖診斷,自CT和MRI應用于臨床后臨床診斷成為可能,其發(fā)病率約占缺血性卒中的10%左右。近年來,有關CWI影像學研究報道較多[1],而臨床治療研究很少。中分子羥乙基淀粉可以增加血流量[2],改善腦灌注損傷[3],動物試驗顯示羥乙基淀粉可以減少栓塞性腦梗死的體積[4],本研究目的是驗證中分子羥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療急性腦分水嶺梗死的療效。
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神經內科病房住院患者100例,所有病例均行顱腦CT或MRI檢查,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5]。入院標準:(1)具備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表現(xiàn);(2)經顱腦CT或MRI證實為CWI;(3)發(fā)病48h以內;(4)排除腦出血、心肌梗死、自發(fā)免疫性疾病、腫瘤,入院時發(fā)生感染性疾病(如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熱等),嚴重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及肝腎功能損害者。
為單盲對照的完全隨機化研究,將計算機產生的隨機號封入一卷袋內,按入選對象登記號順序拆開卷袋,按其指定的藥物治療方案進行分組。
表1 2組患者性別、年齡和分型比較(±s)
表1 2組患者性別、年齡和分型比較(±s)
?
表2 2組入組時,治療后第7,14天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s)
表2 2組入組時,治療后第7,14天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
表3 組時治療后第7,14天Barthel指數(shù)比較(±s)
表3 組時治療后第7,14天Barthel指數(shù)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
對照組給以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小板、脫水及神經營養(yǎng)等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除給予常規(guī)治療外,應用中分子羥乙基淀粉(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yī)藥有限公司)500mL靜脈滴注,1次/d,共14d。治療過程中均給與康復治療。
所有病例均按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會議推薦的《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進行評分,評定2組治療后7、14d的神經功能變化,同時采用日常生活活動(ADL)量表中的Barthel指數(shù)以評定2組治療后7、14d的生活能力。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對計量資料進行成組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組時2組患者腦分水嶺梗死的分型性別構成,年齡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過程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無流失病例,見表1。
入組時2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后第7、14天治療組評分下降較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組入組時治療后第7、14天Barthel指數(shù)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腦分水嶺梗死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發(fā)病率占10%,對于頸內動脈和大腦中動脈狹窄所致的腦分水嶺梗死早期的研究認為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狹窄動脈腦血流動力學障礙,屬于低灌注腦梗死,有證據(jù)表明血流動力學障礙是腦分水嶺梗死,尤其半卵圓中心串珠樣腦梗死發(fā)病的主要機制[5],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微栓子栓塞也是其主要的發(fā)病機制[1]。因此腦分水嶺梗死是腦低灌注和微栓塞共同作用結果。一般認為腦分水嶺區(qū)距心臟最遠,最易受低血壓和低血容量的影響,因此腦分水嶺梗死的主要原因是體循環(huán)低血壓和低血容量,而頸內動脈狹窄時更易發(fā)生,本研究通過比較神經功能缺損,Barthel指數(shù)變化,發(fā)現(xiàn)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其可能機制為:(1)中分子羥乙基淀粉擴充腦分水嶺梗死患者的血容量,改善由于低血壓和低血容量引起的腦分水嶺區(qū)血流灌注不足;(2)稀釋血液,改善血液高黏狀態(tài),降低紅細胞聚集能力,從而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3)抗炎作用。本研究未見嚴重不良反應,可能與入組時排除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障礙患者有關??傊?中分子羥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療急性腦分水嶺梗死安全、有效。
[1]聶志余.重視腦分水嶺梗死[J].中國卒中雜志,2006,1:243~245.
[2]馬騏,張濤.最新一代血漿用品-中分子羥乙基淀粉(賀斯)[J].德國醫(yī)學,1999,16:241~242.
[3]吳震,田玉科,張傳漢,等.羥乙基淀粉對大鼠全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J].天津醫(yī)藥,2004,32:498~500.
[4]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科分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379~383.
[5]王哲銀,任永功,王定一,等.中分子羥乙基淀粉對血液改變學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5,15:35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