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艷麗
乙性肝炎后肝硬化伴發(fā)糖代謝異常的臨床分析
康艷麗
目的研究乙性肝炎后肝硬化伴發(fā)糖代謝異?;颊叩囊葝uβ細胞的分泌功能。方法乙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0例,經(jīng)口服糖耐量試驗分為糖耐量正常組、減退組及糖尿病組,另健康體檢者6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比較各組之間的胰島素釋放、C肽釋放、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Homa、Homaβ)。結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糖耐量正常組、減退組存在高胰島素血癥,糖耐量正常組、減退組及糖尿病組均存在胰島素敏感性(IS)降低,糖尿病組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HBCI)降低,與正常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q=3.89、5.02、4.07、5.09、7.72、3.80,P<0.05或0.01)。結論乙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糖耐量正常與減退者其胰島β細胞仍有一定的分泌功能,當發(fā)展為糖尿病時其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明顯降低。
乙型肝炎;肝硬化;糖代謝異常
肝臟是人體重要器官,乙型肝炎是導致肝硬化的主要的病因,當肝細胞受損時,糖代謝發(fā)生障礙,可引起肝源性糖尿?。?]。為了解乙性肝炎后肝硬化伴發(fā)糖代謝異常的特征與病因,對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間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伴發(fā)糖代謝異?;颊叩牟±Y料進行分析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間共收治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45~76歲。健康體檢者60例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5~75歲,體質量與標準體質量差別<5%,排除肝源性疾病患者,近期未服用影響糖代謝藥物。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糖耐量試驗開始前1 d停用影響糖代謝的藥物。采清晨空腹血標本。用穩(wěn)態(tài)模型(Homa)計算β細胞功能[Homaβ=20 ×空腹胰島素/(FPG-3.5)]和胰島素抵抗(Homa IR=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22.5)[4]。血糖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胰島素以放射免疫法(中國原子能研究所)測定,C肽以化學發(fā)光法(試劑盒由天津德普公司提供)測定。
1.3 診斷標準 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診斷參照1995年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2];②肝源性IGT和DM的診斷標準: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199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診斷糖尿病的標準,有慢性肝病史且此前無IGT和DM史,無DM家族史,無甲狀腺、腎上腺疾病,排除藥物引起的糖代謝紊亂。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分析,用方差分析及q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糖代謝異常的發(fā)生率 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合并糖代謝異常44例(73.3%),其中糖耐量減退者30例(30/60,50.0%)及肝源性糖尿病者14例(14/60,23.3%)。
2.2 各組間血糖、胰島素、C肽和胰島素活力比較 正常組與肝硬化各組間相比空腹胰島素、餐后2 h胰島素及Homa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q=6.14、12.45、4.79,P<0.05);糖耐量正常組與糖耐量減退組餐后2 h血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q=5.14,P<0.05);糖耐量正常組與糖尿病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島素、餐后2 h胰島素及Homaβ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q=5.18、9.21、7.85、11.35、6.12,P<0.05);糖耐量減退組與糖尿病組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島素、餐后2 h胰島素餐后2 h C肽及Homa IR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q=5.21、6.17、8.68、15.24、5.17、6.32,P<0.05 見表1,表 2)。
表1 各組血糖和胰島素的測定結果(例,±s)
表1 各組血糖和胰島素的測定結果(例,±s)
分組 例數(shù) 血糖(mmol/L)胰島素(mU/L)2 h正常組 60 4.65±0.82 5.17±1.46 14.75±3.13 51.05±3.18空腹 餐后2 h 空腹 餐后糖耐量正常組 16 4.85±2.16 6.38±3.45 26.15±7.73 95.58±15.78糖耐量減退組 30 5.40±2.87 11.04±2.59 29.28±3.86 132.4±19.38糖尿病組 14 8.17±3.25 17.15±3.97 16.75±5.36 52.75±10.72
表2 各組C肽、Homaβ和Homa IR的比較(例,±s)
表2 各組C肽、Homaβ和Homa IR的比較(例,±s)
胰島素活力空腹 餐后2 h Homaβ分組 例數(shù) C肽(mU/L)Homa IR正常組 60 2.75±1.06 8.56±3.25 85.56±15.76 7.45±5.56 14 3.15±1.75 6.72±4.87 21.25±4.76 2.15±0.72糖耐量正常組 16 2.58±2.06 9.85±5.45 58.24±12.45 5.68±3.48糖耐量減退組 30 2.98±3.84 11.14±6.89 36.78±8.73 2.41±1.37糖尿病組
乙型肝炎后導致肝硬化是乙型肝炎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肝臟在糖代謝中起重要作用,當肝臟功能受損,常出現(xiàn)糖耐量減退或糖尿病。Fraser等[3]報道,肝硬化患者比常人更容易并發(fā)糖尿病,肝硬化患者80%伴有糖代謝異常,30%發(fā)展為糖尿?。?]。本研究表明,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合并糖代謝異常44例,占73.3%,其中伴發(fā)糖尿病者14例占23.3%,與文獻報道一致[5]。
本研究表明,乙型肝炎后導致肝硬化患者高胰島素血癥與正常組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胰島素敏感性與正常組相比均降低(P<0.05)。糖耐量正常組、糖耐量減退組在β細胞功能指數(shù)(Homaβ)方面與正常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而糖尿病組β細胞功能與正常組比較明顯下降(P<0.05),表明糖耐量正常和糖耐量減退患者其β細胞有一定的代償功能。當乙型肝炎后導致肝硬化發(fā)展為糖尿病時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明顯下降。所以作者認為對乙型肝炎后導致肝硬化患者應定期檢測血糖,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可以延緩胰島β細胞功能的減退,促進糖代謝異常的改善。
[1] 張霞,沈鼎明.肝源性糖尿病的研究進展.中華肝臟病雜志,2002,10(6):476-478.
[2] 朱禧星.現(xiàn)代糖尿病學.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7:27.
[3] Fraser GM.Diabetes mellitus after liver transplant new etiologic clues and cornerstones for understanding.Transplant Proc,2003,35(4):1466-1468.
[4] 吳邦富,林麗莉,胡品津.肝硬化患者口服糖耐量試驗的變化.實用肝臟病雜志,2004,7(1):25-27.
[5] 王昕紅,張光文,禹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發(fā)糖代謝異常97例.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18(3):303-305.
47100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貴賓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