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新濤
奧美拉唑三聯法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療效比較
樊新濤
目的觀察以奧美拉唑為基礎聯合兩種抗生素的三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Hp)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差異。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123例Hp陽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病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20 mg,2次/d、阿莫西林1 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1]。觀察組給予奧美拉唑20 mg,2次/d、阿莫西林1 g,2次/d、左氧氟沙星200 mg,2次/d。療程均為2周,療程結束4周后復診,觀察Hp根除率和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療程結束4周后復查Hp根除率,觀察組為91.9%,對照組是90.1%,前者較優(yōu)于后者,但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副反應發(fā)生率前者14.5%,后者10.9%,前者高于后者,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的三聯療法根除Hp的療效較好,可以推廣于臨床,但應嚴密觀察其副反應。
三聯法;幽門螺桿菌根除;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
Hp感染是引起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性組織淋巴瘤及胃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2],目前美國FDA推薦的Hp根除方案是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1]聯合應用,但臨床中這種方案治愈率逐年下降,究其原因Hp的變異從而對抗生素耐藥是根除失敗的主要原因[3]。本文采用左氧氟沙星替代克拉霉素,觀察其根除效果和安全性差異。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消化內科門診和住院患者經電子胃鏡快速尿素酶檢測(RUT)和13C-呼氣試驗[1]均為陽性的慢性胃炎或者消化性潰瘍的病例,排除復合型潰瘍、卓-艾氏綜合征、幽門梗阻及合并嚴重心、肺、腦、腎疾病,排除2周內使用過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胃酸抑制劑等本文所涉及的藥物及對上述藥物有過敏的患者共123例,男66例,女57例;年齡(53±5)歲。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A組)、觀察組(B組),其中A組61例,B組62例。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根除方法 A組給予奧美拉唑20 mg,2次/d、阿莫西林1 g,2 次/d、克拉霉素 500 mg,2 次/d[1]。B 組給予奧美拉唑20 mg,2 次/d、阿莫西林 1 g,2 次/d、左氧氟沙星 200 mg,2次/d。療程均為2周,療程結束4周后復診,觀察Hp根除率和副反應發(fā)生率。
1.3 根除標準 療程結束4周后,經電子胃鏡快速尿素酶檢測(RUT)和13C-呼氣試驗均為陰性。(潰瘍患者須潰瘍面消失或愈合90%以上)。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比較兩種方法差異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B組Hp根治率91.9%,高于A組90.1%,但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副反應發(fā)生率B組14.5%,也高于A組10.9%,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副反應都較輕微,無1例因副反應而中斷治療,且治療結束后不良反應癥狀都全部消失。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幽門螺桿菌根治情況和副反應發(fā)生情況(例,%)
Hp理想的根治療法應該是根治率在90%以上,副反應少、患者依從性好和即使治療失敗也不增加Hp對抗菌藥的耐藥性[4]。
奧美拉唑能強烈的抑制胃酸分泌,增強抗菌藥物的活性和增長抗菌藥物的作用時間從而作為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首選藥物,同時可穿透黏液層與Hp表層的尿素酶相結合,抑制尿素酶的活性而達到根除Hp的雙重作用[5]。
左氧氟沙星半衰期長,性質穩(wěn)定,殺菌活性強且抗菌譜光,對Hp菌敏感性高。研究表明Hp對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耐藥率分別為27.6%,2.7%[6],但對左氧氟沙星均敏感。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副反應較高,可能與左氧氟沙星的化學性質、抗菌藥物聯合應用有關。但是副反應都較輕微,治療結束后癥狀都能很快消失,不影響治療過程。盡管如此,在治療過程仍要嚴密觀察患者副反應的發(fā)生。
總之,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三聯療法可視為一個滿意的治療方案,可以在臨床中加以推廣。
[1]王睿.幽門螺桿菌感染特點與抗菌藥物治療.臨床抗感染藥物治療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1):1220-1228.
[2]劉炯.幽門螺桿菌與消化性潰瘍關系的研究進展.現代消化與介入治療,2006,11(2):77-78.
[3]張萬岱,簫樹東,胡伏蓮,等.幽門螺桿菌共識意見(2003年安徽桐城).中華消化雜志,2004,24(2):126-127.
[4]王文勇.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臨床體會.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9):6.
[5]劉宇宏,王世鑫.近年來轉子泵抑制劑的研究進展.中國新藥雜志,2001,10(3):161-164.
[6]成虹,胡伏蓮,謝勇,等.中國幽門螺桿菌耐藥狀況及耐藥對治療的影響.胃腸病學,2007,12(9):525-530.
473058南陽醫(yī)專一附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