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達 周 元 蔣松琪
食管胃交界部是指連接食管遠端與胃近端的區(qū)域,發(fā)生在該區(qū)域的腺癌稱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目前常用的AEG分型是德國醫(yī)生Siewert提出的Siewert分型[1],SiewertⅡ/Ⅲ型AEG在生物學上更接近于胃癌,通常遵照胃癌的處理規(guī)范。其手術方式有近端胃切除及全胃切除術,目前對2種術式的選擇尚存在一定爭議。我院近年來將改良空腸間置術應用于SiewertⅡ/Ⅲ型AEG術后的消化道重建,并與傳統(tǒng)的食管殘胃吻合術進行對比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3月,對70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因術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改良空腸間置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28~76歲,平均年齡51歲;對照組(食管殘胃吻合組)3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53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TNM分期經統(tǒng)計學檢驗無差異。
作上腹部正中切口,充分顯露術野,行規(guī)范的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術。實驗組:將距Treitz韌帶15 cm和60~70 cm處的空腸作Braun吻合,形成1個長約40~50 cm的空腸袢,結腸前提上,將袢中間長約15~20 cm的空腸間置于食管和殘胃間(以兩處吻合口無張力為原則),分別行食管-空腸端側吻合和殘胃前壁-空腸側側吻合,再分別于殘胃前壁空腸吻合口遠側2 cm及輸入袢距食管空腸吻合口5 cm處,各用絲線結扎阻斷腸管(圖1 ),對照組常規(guī)行食管殘胃吻合,見圖2。
圖1 絲線結扎阻斷腸管圖 圖2 常規(guī)食管殘胃吻合圖
全組患者術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均為術后1年,其中實驗組隨訪30例、失訪5例;對照組隨訪32例、失訪3例。觀察兩組術后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生情況,并通過胃鏡檢查了解炎癥的程度。反流性食管炎的診斷和分級采用1999年我國反流性食管病研討會制定的內鏡診斷及分級標準[2]:0級,正常;Ⅰ級,點狀或條狀發(fā)紅、糜爛,無融合現(xiàn)象;Ⅱ級,有點狀或條狀發(fā)紅、糜爛,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Ⅲ級,病變廣泛,發(fā)紅、糜爛融合呈全周性或潰瘍。營養(yǎng)狀況判斷指標:患者術后1年體重變化及血漿營養(yǎng)參數(血紅蛋白、總蛋白)。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中5例出現(xiàn)燒心、返酸癥狀,胃鏡檢查均為Ⅰ級,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生率為16.7%;對照組32例中有26例出現(xiàn)返酸、吐苦水等癥狀,胃鏡檢查Ⅰ級2例、Ⅱ級10例、Ⅲ級14例,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生率為81.3%,兩組術后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生率比較,差異顯著(P<0.01),且胃鏡檢查結果顯示對照組反流性炎癥要嚴重。
術后1年,實驗組血紅蛋白及總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而體重下降幅度小于對照組,兩組術后營養(yǎng)狀況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營養(yǎng)狀況(± s)
表1 兩組術后營養(yǎng)狀況(± s)
組別例數血紅蛋白(g/L)總蛋白(g/L)體重下降(kg)實驗組3011.4±2.7△60.3±9.0△2.0±2.5△對照組3210.2±2.155.6±7.33.3±2.7
注:△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
近20年來,由于AEG的發(fā)病率持續(xù)上升,因而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對于SiewertI型AEG行近端胃及部分食管切除已無異議,而對于Ⅱ/Ⅲ型AEG是行近端胃切除還是全胃切除術目前尚有爭議[3]。傳統(tǒng)的近端胃切除、食管殘胃吻合術,由于操作簡單,消化道重建后接近于正常生理功能,而在許多醫(yī)院廣泛開展。但人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近端胃切除、食管殘胃吻合術后由于噴門的缺失,機械性抗返流結構的破壞,術后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生率高,給患者帶來持久痛苦,造成患者飲食種類、數量嚴重受限,甚至拒食,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甚至衰竭[4],我院既往也曾有類似的病例發(fā)生。因而部分學者主張放棄近端胃切除,而以全胃切除代替,最常用的手術方式為食管空腸Roux-en-Y吻合。此術式可有效防止食管反流,并有吻合張力小、可對腫瘤進行大范圍的根治性切除等優(yōu)點。但術后存在因食物過快進入小腸引起的傾倒綜合癥,且全胃切除、十二指腸后機體對鐵、維生素B12等的吸收減少,可導致患者術后出現(xiàn)貧血、營養(yǎng)不良等情況。
為避免以上2種重建方式的缺點,近年來一些新的術式不斷出現(xiàn)。我們從改良空腸間置術在全胃切除的應用中受到啟發(fā)[5,6],將其應用于Ⅱ/Ⅲ型AEG術后的消化道重建,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改良空腸間置又稱為功能性空腸間置,由于15~20 cm長的順蠕動空腸間置于食管和殘胃間,能有效阻止和緩沖消化液的反流,因而實驗組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同時間置的空腸增加了殘胃儲存量,延緩了食物的排空,而食物又經過十二指腸,與膽汁胰液充分接觸,直接刺激了各種消化酶的分泌,從而使得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更為完全充分,本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體重的恢復,營養(yǎng)狀況的改善要優(yōu)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當然,本實驗操作相對復雜、費時,圍手術期潛在風險加大,其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但此術式能在保證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遠端殘
胃,避免了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接近正常生理通道,且有效降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生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得以改善,因而,我們認為,本術式在AEG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術后的消化道重建中,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1]Siewert JR,Feith M,Stein HJ.Biologic and clinical variation of adenocarcinoma at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relevance of a topgraphic-anatomic subclassification〔J〕.J Surg Oncol,2005,90(3):139.
[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中華消化內鏡雜志編輯部.反流性食管病(炎)診斷及治療方案〔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9,16:326.
[3]苗智峰,王振寧.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診斷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5):406.
[4]Kim EM,Jeong HY,Lee ES,et al.Comparision between proximal gastrectomy and total gastrectomy in early gastric cancer〔J〕.Korean J Gastroenterol,2009,54(4):212.
[5]郝希山,李 強,尹 健.全胃切除術后不同代胃術式的評價〔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3,8:34.
[6]薛英威,叢玉布,楊明德,等.胃癌全胃切除術后3種消化道重建術對比觀察〔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4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