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除設立收藏作品展之外,令人關注的是年會特別安排的主題論壇。來自中國內地、港澳臺及東南亞的重要當代藝術藏家以及批評家出席了年會主題論壇。私人收藏當代藝術的現(xiàn)狀、未來與價值,如何發(fā)展當代藝術收藏的社會網(wǎng)絡,當代藝術如何發(fā)展其公共性等問題在論壇上得到討論。
近日,“第二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在成都舉辦。本次年會同期舉行的“收藏家藏品邀請展”,展出來自25位中國內地,港澳臺,及東南亞的23位重要藝術收藏家的25幅中國當代藝術經典作品,涉及油畫、裝置、影像、圖片等藝術種類,其中包括何多苓的《失樂園》、周春芽的《太湖石》、楊福東的《國際飯店》等,據(jù)透露,此次展覽作品價值不菲,藏品投保保額達到了4個億。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2009年9月由收藏家李冰、國家發(fā)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yè)研究所副所長陳喆發(fā)起,“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暨收藏家藏品邀請展”分別在宋莊和靜園藝術館舉辦,此后計劃是在不同的城市每年舉辦一次。兩位發(fā)起人試圖通過舉辦收藏家年會而建立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市場規(guī)范,集藝術家、收藏家、藝術批評家等多方之力,探討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價值標準,其一可以為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作品樹立價值的標桿,其二也能引起社會更廣泛的重視、拉近藝術同民眾之間的距離。本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除設立收藏作品展之外,令人關注的是年會特別安排的主題論壇,論壇共分為兩場主題演講“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在當代藝術產業(yè)發(fā)展的作用”和“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價值標準與發(fā)展方向”、兩場圓桌會議“收藏回到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立場和策略”和“國際的協(xié)作——在中國當代藝術國際化進程中的藏家角色”以及三場專題論壇“崛起的現(xiàn)實——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現(xiàn)狀與問題”、“收藏的力量——推動私人藝術收藏的公共性”、“有機的體系——發(fā)展私人藝術收藏的社會網(wǎng)絡”。
私人收藏當代藝術的現(xiàn)狀、未來與價值
第二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的演講嘉賓包括:國家發(fā)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yè)研究所所長陳喆,李川,北京和靜園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收藏家李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栗憲庭、呂澎,藝術家周春芽、葉永青,美國佩斯畫廊中方代表冷林。
首屆年會主席栗憲庭為中國當代藝術藏家年會貢獻不少,他在本次年會的發(fā)言中先重申了首屆年會的期望:第一是中國需要收藏自己的藝術作品,避免流失;其次,建立收藏的價值準則;最后,通過民間力量建立美術館,公諸于社會,共同打造一個文化事業(yè)。在民間收藏的價值和方法上,他指出民間收藏可以補充國家對當代藝術收藏缺失,豐富當代藝術收藏的多元性:“民間收藏的自主性和多元性,這會彌補由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局限和官方審查體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中國藝術價值偏差和單~的國家情勢?!耖g收藏的自主性,就是強調藝術價值系統(tǒng)的獨立性,既不拒絕全球藝術的普世價值。同時強調藝術的地域文化特性;既不受意識形態(tài)的干擾,又強調與人的日常生活乃至政治生存感覺相關聯(lián)。同時自主性,也是強調收藏家及其藝術伙伴個人在學術和愛好上的合理性,不同的藏家由于經歷、學識以及他們認同藝術伙伴的差別,一定會出現(xiàn)有個性的藝術品收藏線索,這種差別和個性會避免收藏上的一窩蜂現(xiàn)象,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差別,這種差別的存在,同時也是藝術品收藏多元化的前提?!?/p>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AMRC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負責人趙力討論了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私人收藏當代藝術的狀況,他認為:“由于中國正處于個人財富加速增長的歷史時期,尤其是中國的高凈值財富人群在滿足了物質生活需求之后,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帶動了向藝術品收藏的轉向。然而中國的私人收藏,由于缺乏家族傳承的渠道,因此從藝術品市場中購買就變成了主要途徑。隨著近年來的發(fā)展,中國國內私人收藏的購買力對國內外藝術品市場的影響力也越加明顯。與藝術收藏相比,現(xiàn)階段的中國藝術消費擴張得很快,但仍同樣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滯后性。進入21世紀,藝術投資逐漸成為了社會性話題。從中國藝術品市場來看,藝術投資的理念已經從意識啟蒙逐漸成為了某種共識與行為實踐。現(xiàn)階段中國國內的藝術投資,在給予藝術品市場更多流動性資金的同時,也給藝術品市場帶來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導致市場行情的不穩(wěn)定或過度波動。即便如此,在2009年的北京、上海兩地,財富人群選擇藝術品投資的比例為18.3%,排序僅在房地產、股票之后,可以看到藝術投資在國內投資人群中的上升趨勢。”
私人藏品與社會網(wǎng)絡
從此次出席年會的藏家名單上可以看到,年會是一場收藏界的“嘉年華”,嘉賓包括收藏了眾多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印尼余德耀美術館館長、收藏家余德耀,臺灣中華文物學會會長王定乾,上海龍美術館創(chuàng)辦人、收藏家王薇,長沙譚國斌美術館館長、收藏家譚國斌,香港收藏家劉祖貴,藝術北京執(zhí)行總監(jiān)董夢陽,北京收藏家喬志兵,新加坡收藏家Susanna Yang等。在年會論壇上,私人藏品如何進入公共視野、如何發(fā)展私人收藏的社會網(wǎng)絡為本次年會中藏家和當代藝術從業(yè)人員的又一熱點話題。
收藏家余德耀在發(fā)言中提出了他收藏的兩點理念:傳統(tǒng)的積累和未來的發(fā)展,這與呂澎所說的收藏“藝術史”判斷標準異曲同工。除了對有歷史價值的作品進行收藏,余德耀在年輕藝術家的實驗性作品上也著力不少。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收藏”只是一個開始,收藏家要有社會責任感,帶動整個社會的收藏風氣,因此,余德耀對于下一步的規(guī)劃是考慮如何將自己的收藏展示給公眾。據(jù)介紹,他正在上海籌建的私人美術館將會是一個藝術主題公園性質的美術館,有藝術酒店,公共藝術作品以及一些國際藝術項目、建筑群等的展示。在收藏理念上,與會的藝術史家呂澎和余德耀有著共同的認識:第一是收藏歷史的、積淀性的作品,其次是收藏年輕藝術家、實驗藝術家的作品,以續(xù)寫歷史。
來自臺灣中華文物學會的會長王定乾分享了臺灣藝術的發(fā)展經驗。王定乾認為有兩個因素對藝術收藏影響很大:一是批評家的正義感,他認為批評家應該對作品的評價再犀利一些,以免影響收藏家的判斷;二是媒體對藝術的推動作用是一把雙刃劍,在為藝術推波助瀾的同時也有一些信息誤導了藏家對藝術的認識。
批評家冷林指出現(xiàn)在中國藝術界對藝術的認識是以拍賣為主導的,而批評制約系統(tǒng)缺失,收藏標準無從建立,分析藝術市場的規(guī)劃和收藏品位的提高就受到制約,藝術生態(tài)發(fā)展很不均衡。現(xiàn)在的中國藝術環(huán)境同美國六七十年代很像,收藏市場剛剛開始,不管在創(chuàng)作、市場還是價格方面收藏家規(guī)模還比較狹小,未來有無限遐想空間。但目前亞洲對當代藝術的收藏情緒確實是非常高漲的,發(fā)展非常迅速,未來或許會有上千個私人會所轉變?yōu)槊佬g館,以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這是獨有的中國特色。冷林也強調了收藏要建立自主意識,創(chuàng)作是自由的,收藏也應該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