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因為它自身的噯昧不明而獲得另眼相待。它不能被馴養(yǎng),其肉也不能食用,它擁有人一樣的智慧并且獵食的方法也跟人類相近。因此它成為游走在邊緣的半合法的族群的象征。
對于狐仙的崇拜傳統(tǒng)已經(jīng)深深植根于跨度千年之久的中國歷史中。在中國古代文獻里,狐貍常常被用作預兆的符號。記載為數(shù)眾多的大荒之山、遠陌之海、奇異的動植物種群和傳說般生物的《山海經(jīng)》就介引了大量有關(guān)狐貍和像狐貍一樣動物的記錄。它們的出現(xiàn)預兆著戰(zhàn)爭與災禍。特別是,它在幾個地方提到九尾狐:“又東三百里,日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p>
在六朝《道論·抱樸子》中說:“狐貍、豺狼,皆壽八百歲,滿五百歲,則善變?yōu)槿诵巍!痹诹男≌f和文稿中有大量關(guān)于狐貍變?yōu)槿搜挠涊d,這與當時志怪小說的盛行有一定的關(guān)系。六朝的人喜歡把事物和妖魔鬼怪聯(lián)系在一起,而由于狐貍長得既漂亮又狡猾,人們便把狐貍想象為可以變成人。但這里的狐貍,從詞義上來說還是屬于動物。直到北宋以后,狐貍才開始產(chǎn)生象征意義。狐貍不再單指一種犬科動物,人們逐漸從六朝的志怪小說中提取了具有狐貍特性用在人身上。首先,在北宋小說《太平廣記》中述到:“狐貍者,接人矣,一中其媚,禍必能及。”這里是指狐貍化做人的樣子去狐媚別人,使人遭受禍害。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基本上就是說狐貍怎樣成為妲己并把湯朝斷送掉。如《封神演》的判詞到:“正是:狐貍聽旨施妖術(shù),斷送成湯六百年?!贝藭r的狐貍,不僅是人化了,而且在詞義的感性色彩上加深了,貶義程度更加大,從先秦的豺狼似的兇殘,到現(xiàn)在的禍國殃民。其次,狐貍的性別也開始轉(zhuǎn)變。在多神崇拜時期,狐貍的神性被定為中性(即可男可女),但是到了魏晉時候,狐貍開始以女性的性別出現(xiàn)了,而到了元代,這種趨勢不斷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