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以藝術史和圖像分析為基礎的傳統(tǒng)藝術評論,新藝術評論,或者說現當代藝術評論,頻頻出現西方20世紀以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符號學、解構主義、后殖民理論、視覺文化等。西方20世紀以來的理論話語對藝術評論的介入之深,甚至呈現出哲學、文化批評等學科的文本相互難以厘清的狀況——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這些術語的真正含義:表征、客體、意識、圖式、解構、后現代等。這是因為舊有的評論話語對藝術現狀的判斷已經“失靈”——藝術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精英往大眾轉向,與社會現實產生著更多更密切的聯系。
盡管將批判理論已經廣泛應用于藝評寫作中,但浩如煙海的闡釋會使讀者感到困惑不解,將嚴肅的藝術評論拒之門外甚至嗤之以鼻。也許這份批判理論起源分布圖可以為我們提供穿越這篇理論斗爭迷霧叢林的一條道路,它為這些近代理論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語境,直至追溯到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興起的分析傳統(tǒng)之中。如果說理論是寫作的武器,那么理論同樣是讀者解讀藝評的線索。需要注意的是,在藝評寫作中批判理論僅僅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后現代哲學家如德勒茲(Deleuze)、朗西埃(Ranciere)、鮑德里亞(Bourriaud)、齊澤克(Zizek)等人的觀點也常常在藝術評論中看到,而他們并不在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