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元年(1662)前后,在南京的牛首山,住著一位善病而耿直的高僧,過著閉關(guān)掩竇、一鐺一幾的簡樸生活。他習(xí)慣于在朝夕焚誦之余,登山選勝;一有所得,便隨筆作山水數(shù)筆,或字一兩段。這幅《秋山晴嵐圖》,就是他這樣花了四年時間而精心運就的一件山水名作。而此時的他,正處于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和風格的成熟期。
這位高僧就是明末清初野逸派畫家——石谿。石谿(1612—1673),湖南武陵人,俗姓劉,法名髡殘,字介丘,又號電住道人等。早年父母強婚不從,棄舉業(yè)而歸佛門。甲申之變,避亂于武陵桃源山中,歷經(jīng)磨難。清順治末年,年逾而立的石谿赴南京,拜于以“禪律精嚴、儒釋淹貫”著稱的道盛門下,成為曹洞宗青原系的傳人,先后駐錫于城南大報恩寺、牛首山祖堂及大歇堂等地。62歲病逝于祖堂幽棲寺。與其交游唱和者,多為明朝遺逸名流,如錢謙益、周亮工、方文、錢澄之等,同門有龔賢、方以智、大汕等。而其知己之交,則是當時就與之并稱“二溪”的青溪程正揆。
《秋山晴嵐圖》為山水立軸,紙本,水墨淺絳,畫高山流水之景,構(gòu)圖上以高遠、深遠取勢。近景為水邊斜坡亭臺,枯柳雜樹;中景溪壑宛轉(zhuǎn)、夾岸高樹,崖畔平地有茅屋數(shù)椽,一高士隱于丹楓黃葉清泉白石之間;遠景一主峰郁拔而起,回抱處有危塔挺出,溪云上而鎖其腰,飛瀑下而帶其麓。整體畫面,讓人感覺到溪壑深美,秋意正濃。
就畫面筆墨而言,山石土坡的處理,先以禿筆渴墨勾勒大形,略分陰陽向背之后,凹陷處再層層積墨,墨中略參花青,沉穩(wěn)而透氣。正面向陽處留出,以赭色暈染。最后輪廓再以或焦枯、或濃濕的墨筆勾勒提醒。雜樹則先以中鋒勾勒枝干,筆觸生拙遲留,出枝偃仰生姿。岸邊枯柳一株,取勢巧妙,用筆精審,枯濕相參,尤有意度。葉法圈、點、勾并用,小混點、芥子點、垂葉點、米點、松針等各得其宜。樹身亦以色筆點染,以示前后向背。遠處主峰上群松也用點法,筆法細密,轉(zhuǎn)巔下澗,蓬蓬在望。點景建筑物,用筆寫出輪廓,略施敷染而有點睛之妙。云水作留白處理,惟有水紋略以寥寥枯筆勾出態(tài)勢。其云之縹緲空靈,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妙;而水之曲折逶迤,則似聞潺諼淙淙之聲。水邊崖隙,點綴雜草,方向各異,活躍畫面。總而言之,整個用筆從容不迫,緩疾有勢,筆斷意連,生辣厚重;用墨則干濕濃淡,互相生發(fā),枯而帶潤,濃而不塞;設(shè)色淡雅,與墨色形成了柔和的冷暖對比。
石谿在山水師承上,以巨然為宗,尤其得力于元之王蒙、黃公望,并旁參梅道人、倪迂、文征明、董其昌等。其好友程正揆富于書畫收藏,黃公望《九泖三峰讀書圖》、王蒙《惠麓小隱圖》、《紫芝山房圖》等為石谿的取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就《秋山晴嵐圖》的風格而言,即使拋開他所臨仿的具體作品不論,我們也可以從這幅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枯筆渴墨基調(diào)、構(gòu)圖上的取勢穿插,與現(xiàn)在傳世的如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王蒙《青卞隱居圖》之間,存在著間接歷史的淵源。
《秋山晴嵐圖》體現(xiàn)出來的畫格,乍看之下,如粗服亂頭、似殘山剩水;而仔細體會,實則卻有一種孤高奇逸貫穿其中。石谿繪畫具有的這種品質(zhì),在當時即得到了特別的評價:如龔賢謂之“逸品”,石濤謂之“高古”。當然,這種品質(zhì)與他的人格和修養(yǎng)是分不開的。石谿雖然遁入空門,但江山改易,他依然心懷故國之思。他鑒于當時禪宗各派存在著的門戶之見和名權(quán)之爭,婉拒乃師關(guān)于曹洞宗壽昌系的托付,在當時禪林氣象凋落之際,寵辱不驚,始終倔強。而就修養(yǎng)而論,石谿主張博覽書史,胸有丘壑。他駐錫南京之初,曾參與??髨蠖魉掳妗洞蟛亟?jīng)》的活動。在師法造化上,曾自稱“嘗慚愧兩腳不曾游歷天下名山、又慚眼不能讀萬卷書,閱遍世間廣大境界”。早年避兵桃源深處,經(jīng)時三月,歷數(shù)山川奇僻,樹木古怪。平時在南京,常于晨夕登峰眺遠;又曾游黃山,每于四序之交,觀朝夕晴雨之變。
石谿常常以禪論畫,又借畫談禪。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評價其“筆墨高古,設(shè)色精湛,誠元人之勝概也。此種筆法,不見于世久已,蓋從蒲團上得來”。石谿在這幅《秋山晴嵐圖》上的一段長題,說他這是用了四年時間精心運就而成,非同一般率爾應(yīng)酬之作:“住世出世我不能,在山畫山聊爾爾。莊齋破衲非用錢,四年涂抹這張紙……只知了我一時情,不管此紙何終始。畫畢出門小躋攀,爽爽精神看看山”。書法用筆圓渾流美,墨色濃淡有致,風格有近參董其昌、遠法顏真卿《爭座位帖》的意味。其內(nèi)容則明確地體現(xiàn)了他的禪學(xué)修為與繪畫的關(guān)系。
此圖曾經(jīng)清代中期收藏家陸時化(1714—1779)之子陸愚卿、近代收藏家韓斗文等人遞藏。裱邊為民國書畫界和文化界名流:馬一浮(1883--1976)、張宗祥(1882--1965)、瞿兌之(1894—1973)、高存道(1876--1960)、鐘毓龍(1880--1970)、龐國鉤(1885--1966)等人于1960年前后的鑒識題跋。其中,龐國鈞的題跋云:“斗文每得名跡,必攜之高氏書畫舫共賞”,這里所謂的“高氏”,即指民國杭州三高:高野侯、高存道、高絡(luò)園兄弟。這為我們道出了馬一浮、張宗祥等人為《秋山晴嵐圖》書寫題跋這一翰墨因緣的歷史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