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磁州窯是中國北方地區(qū)最大的民間窯口,最遲于東晉已燒瓷器。東晉、南北朝、隋主燒青瓷,但其生產(chǎn)規(guī)模較小,產(chǎn)品種類少,瓷質(zhì)偏劣,僅供本地及周邊州縣人群使用,可以說在當時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窯口。
唐、五代時期主燒白瓷,亦燒青瓷、黑瓷,生產(chǎn)規(guī)模較之前代明顯擴大,一定數(shù)量的瓷器已通過大運河銷往外地,制瓷工藝技術有了長足進步。時至五代末年,磁州窯在北方窯口中無論是產(chǎn)品質(zhì)量,還是燒瓷規(guī)模均處前列。唐、五代時期,磁州窯生產(chǎn)的瓷器均已在器胎上施白色化妝土。筆者2007年在宿州市埇橋區(qū)發(fā)掘大運河時,便于唐代文化層中出土一件磁州窯白釉小執(zhí)壺,其胎上勻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器表的白度、亮度均好,器型工整、典雅,僅次于邢窯、曲陽窯的同類產(chǎn)品。
迄止北宋,作為北方民間窯口的磁州窯生產(chǎn)場,在白瓷的基礎上借鑒唐代長沙窯、越窯、壽州窯等窯口的釉下點彩工藝技術,創(chuàng)燒了有鮮明北方文化特色的白地黑花瓷。白地黑花瓷的創(chuàng)燒,奠定了磁州窯在中國制瓷業(yè)的地位。僅數(shù)十年間,使得磁州窯一躍成為中國著名的窯口。2006年、2007年,筆者在二次發(fā)掘大運河北宋文化層時,出土的白地黑花瓷片占總出土瓷片的二分之一強,可想它的外銷規(guī)模之大、名氣之大。由于磁州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又將它列入中國八大窯系之中。我認為就瓷器特色、影響力度方面,磁州窯亦可與“汝、哥、官、鈞、定”五大窯口并駕齊驅(qū)。
白地黑花瓷,自北宋創(chuàng)燒以來,經(jīng)久不衰,歷經(jīng)金、元、明、清,新品層出不窮,對中國其他知名窯口影響很大。是故,潛心深層次地研究北宋白地黑花瓷,對于我們準確了解北宋以后的中國瓷器工藝技術演變與發(fā)展,意義相當深遠。
二、胎、化妝土、釉
北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瓷胎土,使用的是當?shù)靥N藏量較大的一種次高嶺土,由于風化程度低,多數(shù)呈較致密塊狀存在,在研磨時很費功夫,尤其是研磨成勻細粉末狀更加不易,原料加工成本很大。加之白地黑花瓷主要的消費群體是廣大中低層民眾,因此在降低制瓷成本的因素左右下,胎土多未精細研磨,導致胎中有較多的細砂狀顆粒不均勻分布,使瓷胎面粗糙,另外由于所用的胎土不純,雜有多種礦物質(zhì),燒成的瓷胎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瓷胎呈灰白色,主要是胎土中含鈦偏多;呈灰褐色,主要是胎土中含鐵偏多。由于胎土除高嶺土以外,還雜有黃土、青土、缸土、紫砂等成分,造成燒出的瓷器胎質(zhì)不致密,較為疏松,類似于一般定窯瓷胎密度。為了解決瓷胎面粗糙及呈色不美觀這一問題,便用純細白色優(yōu)質(zhì)的瓷土為原料,將之用水調(diào)成漿狀均勻地施在胎面上,不僅遮掩粗糙的胎面,同時增加了燒成瓷的白度、亮度。胎面施過化妝土后,待之晾干,然后在化妝土上用筆蘸斑花石顏料漿汁繪出所要的紋飾,再勻施一層透明釉,在高溫(1250度左右)下便一次性燒制成白地黑花瓷器。
三、紋飾、種類
北宋白地黑花瓷的裝飾手法為釉下彩繪,它是在借鑒長沙窯、越窯、壽州窯釉下點彩的技法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北宋初年的白地黑花瓷的紋飾中仍有唐代、五代點彩的遺痕。紋飾題材大凡可分為:花卉、動植物、禽鳥、人物、文字五大類?;ɑ芗y飾主要有荷花、牡丹、菊花、梅花、蘭花等。動植物紋飾主要有鹿、虎、獅、馬、牛、羊、龍、麒麟、忍冬、纏枝、卷草、竹、芭蕉、石榴、柳、荷葉、水草等。禽鳥類紋飾主要有喜鵲、杜鵑、翠鳥、鴛鴦、蘆雁、鷺鷥、孔雀、鳳凰等。人物類主要紋飾有名君、名賢、名臣、英雄豪杰的故事,稚童的玩耍嬉戲生活場面。文字類主要紋飾有歌賦詩詞、格言、警句、諺語、福、壽等吉祥字。無論是何種紋飾,其內(nèi)涵直接反映了北宋某時間段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信仰及中下層人群的心理狀況,可以說是某一時段總況的縮影。如白地黑花荷花紋枕、白地黑花竹葉紋枕,它們不僅通過畫面給夏時用枕人帶來心理感受的涼爽,還反映出社會安定的狀況下,人們安居樂業(yè)、寧靜從善的心境。再如某瓷器上所題寫的“孤館雨留人”五字,它便是用該句孤獨凄涼的內(nèi)涵,反映出這個時段人們對北宋政局不穩(wěn)、社會動蕩、經(jīng)濟衰微、民心不寧狀態(tài)的一種由衷表露。紋飾只是一個載體,不同的社會狀況下,人們借這個載體來坦明對社會的感受、評判。假設就紋飾論紋飾,只著眼繪制紋飾的技法、水平等諸多藝術問題,那便難以看清紋飾的作用及其引申意義了。為此,深入研究北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瓷的紋飾,能由它的內(nèi)涵涉入社會某一時段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對我們準確判定某一瓷器何時燒成意義非同小可。
北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瓷種類繁多,常見器物有碗、盞、杯、盤、碟、渣斗、瓶、壺、盆、缽、洗、水盂、硯滴、鎮(zhèn)紙、爐、燈、奩盒、枕等。其中枕最有代表性,在北宋一改前代脈枕,而主燒寢枕。由于瓷枕在夏時人們枕之可以產(chǎn)生清涼祛熱的物理功效,不僅市場銷路廣而且社會需求大,上至中小官吏、文人墨客、下至商賈民眾多好用之。因此寢枕種類頗多,主要有長方形、如意頭形、雞心形、腰圓形、花瓣形、六角形、八角形、銀錠形、虎形、孩兒形、侍女形等。
北宋白地黑花瓷的出現(xiàn),它不僅是對唐、五代釉下點彩瓷的傳承,而且是在傳承中創(chuàng)造出的新品,具有劃時代意義。北宋磁州窯燒瓷的人們在白地黑花瓷的形制、紋飾上,敢于掙脫前代枷鎖,以北方自身地方文化為基點,盡情表露灑脫、飄逸的秉性,使別具匠心的白地黑花瓷走向輝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中國南北地區(qū)及中原諸多窯口的制瓷,甚至影響到中國周邊許多國家的制瓷,值得磁州窯瓷器的研究者、愛好者的深思。筆者諸上闡述僅是管見,懇待大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