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大計量單位課堂教學
【文獻編碼】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5.030
大計量單位的教學,常常為眾多一線教師所不愿展示的“風景”,究其原因,教學的重點側重于計量單位的感受,而不是方法的“探究”。而“千米”“噸”“公頃”這些大計量單位,又不能在課堂上“很實在”的讓學生進行感受,所以“紙上談兵”“空口白話”這些現(xiàn)象在課堂中比比皆是。筆者認為,在大計量單位的教學中,做好“三功”,可以使教學煥發(fā)精彩。
一、 課前做好熱身功
再多的理論都抵不上直接的經(jīng)驗來得深刻?!扒住薄皣崱钡冗@些大計量單位,上課時將它們?nèi)鐚崕У浇淌沂遣滑F(xiàn)實的。所以,在學習這一類知識前,教師應設計相應的課前活動,讓學生到生活中去真實地接觸,這是解決室內(nèi)授課與生活脫軌的一種有效途徑。
比如,學習《認識千米》一課,可以讓學生課前在學校跑道上走上一兩圈,甚至4圈(跑道250米一圈);也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他們熟悉的一段直行的道路長1千米的起點和終點,讓學生利用周末和家長一起感受這段直行道路的長度。再如,學習《認識公頃》一課前,教師可以選擇周邊一些1公頃左右大小的場所,如廣場、公園等,讓學生去親身去體驗。
這樣,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熱身運動”,在生活中有了相應的經(jīng)驗,才能從知識、思維、方法、思路等方面拓展,為進行“大計量單位”的學習做好“課前功”。
二、 課中做好感受功
1. 視頻再現(xiàn),將大計量單位“搬”進教室
“1千米”有多長,“1公頃”有多大,教室無法展示,而把它們按比例縮小,放在“視頻”上,教師再巧妙地將學生帶進視頻,學生定會產(chǎn)生設身處地的感受。
如,《認識千米》一課中,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1千米”有多長,帶領學生進行了如下“1千米”的旅程:同學們,現(xiàn)在讓我們坐上大巴,一起感受1千米的長度。視頻再現(xiàn):一輛大巴從人民路環(huán)西文化廣場出發(fā),前進400米,到達人民路肯德基店;繼續(xù)前行200米,到達大潤發(fā);再繼續(xù)前行400米,到達家樂福。那么,大巴的行程就是1千米。
在這一段視頻中,播放的是學生熟悉的人民路、環(huán)西文化廣場、肯德基、大潤發(fā)等地點,學生“坐”在大巴中,跟隨大巴前行,當動態(tài)的“旅程”定格后,學生切身感受了“1千米”的真實長度。教者利用視頻的實景再現(xiàn),將室內(nèi)學生無法感受到的大計量單位“搬”上視頻,使學生真切地感受了大計量單位。
2. 實物感受,體驗大計量單位
在《噸的認識》一課中,一位教師將“10袋大米”搬進教室,目的是讓學生在感受大米重量中,嘗試體驗“1噸”的重量。
教學片段如下:
師:這是一袋大米,它的重量是10千克,誰來搬一搬?
(一生毫不費力地搬起了這袋大米)
師:看來搬一袋大米,對同學們來說,不在話下。搬兩袋,誰來試一試?
(一生上前,搬起了2袋大米,顯示出不太吃力的表情)
師:三袋大米,誰來試一試?
(一生上前,很吃力地搬起來)
師:四袋大米,誰來試?
(同學們公認的大力士上來搬,很吃力地搬了起來。)
師:10袋?誰來試一試?
(太重了!連大力士都望而卻步了。)
師:這樣的100袋大米合在一起,重量會是怎樣呢?
(學生一片嘩然,這是一個很重的重量啊?。?/p>
……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教師將10千克的大米逐漸增加袋數(shù)讓學生“搬一搬”,當搬到第三袋、第四袋時,學生已很“吃力”,教師提出搬10袋時,學生“望而卻步”,再讓學生推測100袋會是怎樣的重量時,學生“一片嘩然”。從學生這一系列的反應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親身體驗了“10千克”“20千克””30千克”等重量后,通過推測已可感悟到“1噸”之重。教師將“大米”搬進教室,目的就是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去推測,進而真切感悟大計量單位“1噸”之重。
三、 課后做好強化功
“千米”“噸”這些大單位來源于生活,同時為生活服務。所以,學生在學習了相應的大計量單位后,教師除了相應的習題訓練,還應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應用。比如,認識了“千米”后,可以在節(jié)假日讓外出旅行的學生搜集高速公路上有關千米的信息;認識了“平方千米”后,可以讓學生學會觀察地圖,在地方地圖、中國地圖、世界地圖中尋找“平方千米”,拓展知識面等等。
總之,“大計量單位”由于自身知識的屬性,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將學生學習的課前、課中、課后的“三功”做到位,學生的學習同樣會有另一種精彩!
(責編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