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40歲時,相士胡文炳為他算了一卦,說他63歲生子,76歲壽終。后來,袁枚果然是63歲生子。欣喜之余,他禁不住暗自思忖,若胡文炳的話應(yīng)驗,76歲當是自己的生死大限。想到這兒,袁枚頓時變得惴惴不安。
或許正應(yīng)了那句“疑心生暗鬼”,到76歲這年,袁枚的身體果然大不如前,先是夢見僧道言死,繼而又“忽嬰腹疾形神枯”。袁枚深信自己死期將至。面對死亡,他的第一反應(yīng)是寫詩自挽。
袁枚的自挽詩題目很長,叫《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體,不限韻》。詩云:“人生如客耳,有來必有去。其來既無端,其去亦無故。但其臨去時,各有一條路……逝者如斯夫,水流花不住。但愿著翅飛,豈肯回頭顧?偉哉造化爐,洪鈞大鼓鑄。我學不祥金,躍冶自號呼。作速海風迎,仙龕陪白傅?;蛴翁焱馓?,目睹所未睹。勿再入輪回,依舊詩人作?!?/p>
袁枚不光寫自祭文、自挽詩,還廣泛號召同仁好友給他寫挽詩。朋友們不好意思為活著的人寫挽詩,響應(yīng)者寥寥,他又寫了《見諸公挽章不至,口號四首催之》,對大家進行引導和鼓勵。其中三首寫道:
久住人間去已遲,
行期將近自家知。
老夫未肯空歸去,
處處敲門索挽詩。
莫怪詩人萬念空,
一言我且問諸公。
韓蘇李杜從頭數(shù),
誰是人間七十翁?
臘盡春歸又見梅,
三才萬象總輪回。
人人有死何須諱,
都是當初死過來?
第一首是說自己不想空手離開人世,所以要大家多為自己寫點挽詩。第二首是說韓愈、蘇軾、李白、杜甫等大家都沒能活到70歲,而自己已經(jīng)76歲,相比之下,很滿足了。第三首是說人皆有一死,不必忌諱,更何況人人都是從死那里生出來的。
在袁枚的一再索求下,趙翼、姚鼐、孫士毅、錢維喬、法式善、洪亮吉、錢大昕等三十余人被迫寫了挽詩。這些詩或調(diào)侃,或挽留,或贊美,一時成為文壇佳話。
這年年底,一直處于惶恐之中的詩人越發(fā)認為自己生死大限到了。除夕之夜,他將家人召至身旁,一一話別,靜靜等待死亡降臨。
隨著一聲雞叫,76歲這年快成為過去,袁枚苦苦等待的死神并沒有降臨。全家人欣喜不已,袁枚更是高興得手舞足蹈,一邊跳一邊大叫:“我要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劉更生’,不,不,應(yīng)該叫‘李延年’!”
為了表示慶賀,袁枚一口氣寫下七首《除夕告存戲作七絕句》。其中三首寫道:
八十三齡老姊扶,
白頭內(nèi)子笑提壺。
倘非造化丹青手,
誰寫隨園家慶圖?
生壙司空久造成,
家家生挽和淵明。
如何竟失閻羅信,
唱殺陽關(guān)馬不行。
過此流年又轉(zhuǎn)頭,
關(guān)心枕上數(shù)更籌。
諸公莫信袁絲達,
未到雞鳴我尚愁。
第一首講全家人的歡慶景象無法用人間圖畫表達。第二首講自己早做好了歸天的準備,可惜閻羅王沒有按時來迎接,結(jié)果送行的挽歌唱了一遍又一遍,卻無法成行。第三首說自己并非真正的曠達之人,雞鳴天亮之前,依然憂心忡忡地害怕死。
在給友人的信中,袁枚這樣坦言他的生死態(tài)度:“人在天地間,不有生,何有死?若云死可悲,當知生已誤?!薄叭酥杂兴郎撸?;其所以命有長短者,氣數(shù)也;其所以有氣數(shù)者,雖問圣人,圣人亦不能知也,任其自然而已?!?/p>
正是因為對死泰然處之,袁枚才有興致以自己的死作為“聊以自娛”的題材,不僅寫自祭文、自挽詩,而且邀請別人寫挽詩。也正是因為曠達的人生觀,他才能在關(guān)鍵時刻看破生死,成為名傳后世的一代文星。
(摘自《西安晚報》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