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哲學(xué)家培根年輕時曾是一名法官。一次,一個青年喝醉酒后跟人打架,被告到法庭。培根負(fù)責(zé)審理這個案子。
這個年輕人為了減輕罪責(zé),一上來就施展花言巧語:“首先,我想向法官提幾個問題?!?/p>
“你問吧?!迸喔f。
“我如果吃了沙棗,會有什么不好嗎?”
“沒什么不好。”
“如果我再喝些水,會有罪嗎?”
“當(dāng)然沒罪?!?/p>
“然后,我躺在地上曬一會兒太陽,這是不是犯法?”
“不是?!?/p>
“那為什么我喝了一點用棗加上水釀成的東西,在街上曬會兒太陽,你們就說我有罪呢?”年輕人質(zhì)問。
培根想了想,沒有直接回答,反問:“年輕人,現(xiàn)在,我想向你提幾個問題,請你也認(rèn)真回答。”
“你隨便問吧?!?/p>
“我向你潑一點水,這會使你受傷嗎?”
“不會!”
“我再往你頭上倒點黏土,你會殘廢嗎?”
“當(dāng)然不會!”
“那么,我把這些黏土摻些水做成磚頭,放在太陽下曬曬,然后用它打你的頭,會有什么后果?”
“當(dāng)然……當(dāng)然會打破我的頭……”
“很好,”培根說,“雖然水和黏土都不會有害,但用水和黏土做成的磚頭卻能砸破你的頭。同樣,雖然喝點水、吃點沙棗并不犯法,但用這種棗和水釀成的酒卻能讓你失去理智,觸犯法律?!?/p>
年輕人再也沒說出一句話,乖乖地等候判決。
(摘自《科海故事博覽》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