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上海大學學生世博志愿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思想動態(tài)的分析,為探討如何將志愿精神的培養(yǎng)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和促進大學生的發(fā)展成才,提供借鑒。
關鍵詞:世博志愿者;思想動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0-09-08
作者簡介:陳錦(1983-),女,江西人,上海大學房地產(chǎn)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自1994年團中央實施“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并向社會推出“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大學生投身到青年志愿者行列中,利用自身的才能、技術、時間和精力,為社會提供志愿服務。而隨著2010上海世博會的召開,“世博會、世博志愿者”成為了當前學生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大學生世博志愿者作為志愿者中數(shù)量較大、學歷較高的一支隊伍,通過對這一群體的特點和思想動態(tài)的全面把握和剖析,為探討如何將志愿精神的培養(yǎng)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和促進大學生的發(fā)展成才,提供借鑒。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我們設計了《大學生世博志愿者思想動態(tài)調查問卷》,本次調查以上海大學房地產(chǎn)學院大二和大三的世博志愿者為對象,共發(fā)放問卷110 份,回收有效問卷94 份。
(一)關于政治敏銳性調查顯示
問題1:對于世博會在上海舉辦,82人感到非常自豪(占87.2%);11人感覺無所謂(占11.7%);1人感覺勞民傷財(占1%)。
問題2:對于長江大學大學生英勇救人的事跡,64人了解這一事跡(占68.1%);20人大致知曉(占21.3%);10人不知曉(占10.6%)。
問題3:對于臺灣問題和西藏問題等,52人非常關注(占55.3%);40人一般關注(占42.6%);2人不關注(占2.1%)。
問題4:對目前我國經(jīng)濟形勢,60人認為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占63.8%);28人認為現(xiàn)階段發(fā)展快,問題不少(占29.8%);2人認為表面發(fā)展快,實際效益差(占2.1%);4人認為形勢嚴峻,面臨不少危機(占4.3%)。
問題5:關于申請加入共產(chǎn)黨的動機,36人表示因為信仰共產(chǎn)主義(占38.3%);38人想為他人和社會多做貢獻(占40.4%);12人想早日成才(占12.8%);8人沒有這個想法(占8.5%)。
可見,大部分同學對于時事熱點問題都非常關注,對于我國的經(jīng)濟形勢和時局也有自己的思考。此外,其申請入黨的動機大都積極向上,很少出于功利的考慮。
(二)關于思想素質調查顯示
問題6:在無人監(jiān)督下,是否能按道德要求行事,88人表示會(占93.6%);1人不會(占1%);5人要看情況(占5.3%)。
問題7:在公共汽車上,83人會主動讓座(占88.3%);11人要看情況(占11.7%)。
問題8:對于考試作弊,?86人堅決反對(占91.5%);7人認為可以理解(占7.4%);1人要看情況,也許會嘗試(占1%)。
問題9:申請到國家助學貸款,94人都表示會按時歸還(占100%)。?
問題10:對于遲到、曠課等現(xiàn)象,83人堅決反對(占88.3%);10人認為可以理解(占10.6%);1人要看情況(占1%)。
可見,對于主動讓座、考試作弊、遲到曠課、歸還貸款等問題,大家基本上都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判斷,能夠按照道德標準行事。
(三)關于人生觀調查顯示
問題11:給自己的學生生涯打分(100分為滿分),7人自評為60分以下(占7.4%);12人為60-75分(占12.8%);47人為75-85分(占50%);28人為85-100分(占29.8%)。
問題12:關于人生目標,55人有1~3年的目標(占58.5%);15人有3~5年的目標(占15.9%);20人有長期的目標(占21.3%);4人還沒有目標(占4.3%)。
問題13:關于選擇職業(yè)的標準,20人看重經(jīng)濟收入(占21.3%);2人看重社會地位(占2.1%);25人看重深造機會(占26.6%);43人看重工作條件(占45.7%);4人沒有明確想法(占4.3%)。
問題14:對于人生前途,48人充滿信心(占51.1%);42人比較有信心(占44.7%);4人信心不足(占4.3%)。
問題15:當遇到挫折,50人會找身邊人傾訴(占53.2%);10人會生悶氣(占10.6%);19人會運動減壓(占20.2%);5人上網(wǎng)發(fā)泄(占5.3%);10人會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占10.6%)。
可見,半數(shù)以上的同學對自己的學生生涯比較滿意,自評75分以上。大多數(shù)人有長期或短期的人生目標,較少處于迷茫狀態(tài),對人生前途也充滿自信。而在遇到挫折時,能選擇傾訴和運動減壓等比較健康、合理的方式來處理和應對。
(四)關于志愿者活動調查顯示
問題16:關于之前有無志愿者經(jīng)歷,53人有過志愿者經(jīng)歷(占56.4%);41人沒有(占43.6%)。
問題17:世博會結束之后,77人選擇會繼續(xù)做志愿者(占81.9%);3人不會繼續(xù)做志愿者(占3.2%);14人要看情況(占14.9%)。
問題18:關于有無報酬,56人認為是無償?shù)模ㄕ?9.6%);18人認為要有適當?shù)膱蟪辏ㄕ?9.1%);20人無所謂(占21.3%)。
可見,盡管有近半數(shù)同學之前并沒有參加過志愿者活動,但大多數(shù)都選擇了在世博會結束之后繼續(xù)做志愿者。大家對于志愿者活動比較認同,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較高。
問題19:你更愿意參加哪種志愿服務?(多選)
志愿服務人數(shù)百分比義務獻血3335.1%支教3132.9%助老扶殘3638.3%社區(qū)服務4851.1%幫困扶貧3335.1%大型活動的志愿服務6569.1%宣傳環(huán)保知識等活動4851.1%運用專業(yè)知識提供志愿服務4750%可見,大部分學生傾向于為大型活動提供志愿服務。而社區(qū)服務、宣傳環(huán)保知識,以及運用專業(yè)知識提供志愿服務也是學生喜歡的項目。
問題20:你做志愿者的動機是:(多選)
動機人數(shù)百分比一種職責5659.6%增加閱歷6872.3%幫助他人5154.3%增加競爭力2223.4%周圍參與者多,所以也參加77.4%可見,增加閱歷是大多數(shù)人參加志愿活動的主要動機。多數(shù)人也秉承著幫助他人的心態(tài),把志愿服務當作一種職責,而因為盲從而參加的人較少。
問題21:做志愿者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多選)
能力人數(shù)百分比表達與溝通8893.6%團隊合作8893.6%語言理解8489.4%毅力8085.1%應變能力8287.2%責任心8186.2%抗壓能力7377.7%總體看來,7種能力所選擇的人數(shù)基本相當,可見志愿者活動是鍛煉個人綜合素質的良好平臺。
問題22:志愿服務對你有哪些方面的幫助或提高?(多選)
幫助或提高人數(shù)百分比思想境界8489.4%求職就業(yè)4244.7%出國2728.7%人生閱歷8388.3%處事能力7781.9%溝通表達7680.9%成就感4244.7%社會價值7175.5%尊重和信任9%可見,志愿者大都認同,志愿服務對于思想境界和人生閱歷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對于處事能力、溝通表達、社會價值,以及獲得尊重和信任也有很大的幫助。
問題23:志愿活動中最大的困難或障礙是?(多選)
最大的困難或障礙人數(shù)百分比沒有時間3739.4%家人不支持44.3%沒有經(jīng)費支持2627.7%不被周圍人理解1819.1%不知道參加的途徑3031.9%身體吃不消3132.9%缺乏工作經(jīng)驗5659.6%業(yè)務不熟悉6063.8%可見,業(yè)務不熟悉和缺乏工作經(jīng)驗是志愿活動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難。
問題24:你對志愿精神的理解是?
從結果看來,大部分同學對志愿精神的理解為無償性、自愿性、公益性,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等。
二、關于志愿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志愿者活動契合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開辟了高校德育工作新空間。[1]如何通過志愿精神引領校園文化的建設,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成才,探索出一條新的高校德育途徑,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引導學生端正心態(tài),培養(yǎng)志愿精神,投身志愿活動
從問題17和24看出,大多數(shù)同學對志愿精神的理解比較到位,對志愿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也較高。但問題19表明,大部分同學更傾向于為“大型”活動提供志愿活動。而選擇參加義務獻血、幫困扶貧等“微型”志愿活動的人較少??梢姡瑢W生對志愿精神的理解和實際行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對等。[2]
國際上通用的志愿精神的定義,一是志愿,二不為報酬,三是利他。志愿服務幾乎是每個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志愿者,不僅要充分認識和領悟志愿精神,更應該在實際行動中,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端正好心態(tài),這才是發(fā)揚志愿精神,實踐志愿服務。
(二)積極創(chuàng)建平臺,令學生有更大施展才能的空間
人們用“鳥巢一代”來描述“80后”,是因為奧運會志愿者讓“80后”有了一個展示自身形象的新平臺。而上海世博會則讓“海寶一代”的“90后”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而志愿活動不僅是展現(xiàn)個人形象的良好平臺。從問題22看出,志愿服務對于個人的思想境界、人生閱歷、處事能力、社會價值、尊重和信任都有很大的幫助。這些方面正契合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心。
我們要通過志愿者活動,為學生積極創(chuàng)建平臺,給他們提升素質和施展才能的空間。志愿活動的選擇既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又要貼近大學生的特點,最好結合其專業(yè)特點,開展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提高志愿服務的文化含量。此外,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志愿者的付出,制定相應的激勵計劃,才能促進志愿者活動的長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聚華.論加強大學生的人文教育.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10).
[2]張宇斌,王偉鑫.當代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工作之現(xiàn)狀調查分析.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
[責任編輯:杜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