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大學語文邊緣化的現狀談起,旨在說明大學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作用,以及大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使命與出路。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人文素質
收稿日期:2010-09-0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
作者簡介:金晶(1980-),女,河北榮城人,黑龍江東方學院講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
一、大學語文教學現狀
近年來,論述大學語文教學邊緣化現狀的文章浩如煙海,學者們復興大學語文的多方呼吁似乎也無力改變大學語文身處的尷尬之境。在不少高校的課程改革中,一旦需要緊縮課時,大學語文就先被“砍掉”;一旦課時量不飽滿,又將其“補上”。這使得學生對語文也格外不重視。同為公共課,在學生看來大學語文遠沒有政治、外語、計算機那么有用。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很多高校開設的大學語文課實際上是喬裝改扮應用寫作課。這種課程設置的思路恐怕是:學生們只要像背英語作文模板似的學會應用文寫作的套路就可以在社會上立足了。其直接負面結果是,有些學生畢業(yè)后到外企工作,英語說的很棒,但外企老板卻不滿意,他們的理由是英語說得好的人我們國家多的是,我們要的是能把英語翻譯成漢語的人才。
一些高校的功利主義課改觀念、學生們的功利主義學習觀念,造成了今天不少大學生有能力、而無修養(yǎng);重實際,而無精神信仰;講利益、而不關心善惡對錯。那么,大學語文教學中,在有限的課時內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起人生的價值感、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理想則是大學語文面對危機時的使命與出路。
二、搞好大學語文教育要致力于在傳統(tǒng)文化之根上開花結果
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生活帶來的浮躁情緒和大學校園里追求個性解放和個性張揚的普遍風氣,使得很多大學生在坐了十二年的冷板凳之后,很難再沉住氣學習古文中的“之、乎、者、也”。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十二年的語文基礎教育已使得學生具備了基本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所以沒有必要再重復高中語文要完成的任務,而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傳統(tǒng)文化“文化層面”的教育上,如孔子之“仁”、孟子之“愛”、老子之“道”、莊子之“自然”,都是學生們平日耳熟能詳,卻從來不求甚解的問題,這類熟悉又陌生的問題往往能提起他們的興趣。再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鐘愛四大名著,但大部分學生對于名著的理解僅僅止于高中教材上節(jié)選的片斷。進入大學之后,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對名著進行總體闡發(fā)的宏觀層面上。當同學們知道《西游記》的人物形象是人心的外化時,《紅樓夢》的主題在一首《好了歌》中,寫的是“人生的虛空”時,他們學起語文來才覺得“解渴”。故在大學課堂上,傳講民族文學與文化,使學生在本民族文化之根上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這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
三、搞好大學語文教育要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道德素質和審美能力培養(yǎng)
在嚴峻的就業(yè)壓力下,很多高校都打出了培養(yǎng)應用型、職業(yè)型人才的口號,而用人單位又巧立各種名目,作為畢業(yè)生擇優(yōu)錄用的門檻。故從校園里開始,學生們就被灌輸要發(fā)展、要競爭、要第一、要鋒芒畢露,卻很少被教導要有社會責任感、要遵守倫理、要持守道德。學好大學語文并不意味著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但語文課傳遞的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價值。可悲的是中國學生已習慣于“反映了封建主義……揭露了資本主義……鞭撻了教會……贊美了勞動人民……”的思維套路,這等于將“人”學模式化、消隱真情,這也是很多大學生在未上語文課之前就存在逆反心理的原因。所以,編著大學語文教材時,要格外注意選入那些表達真、善、美的國內外文學名篇或選段。在講《簡愛》時要同學們思考什么是有道德的婚姻,講《巴黎圣母院》時要同學們領悟什么是真愛,講《敕勒歌》時讓同學們真正地去感受畫面和畫面背后的生活,講絕句時讓同學們理解起、承、轉、合的流轉之美,講律詩時讓同學們體會什么是整齊對稱的意象拼貼。注重思維能力、道德素質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大學語文教學走出個性色彩的出路。
總之,大學語文負擔著傳承民族文化、德育、美育等多項功能,所以大學語文的教學工作只有切實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大學語文才真正地實現其存在的價值。
[責任編輯:李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