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交的演出還是讓我們領(lǐng)略到不一樣的音樂表達,演繹俄式作品的技高一籌還是他們馳騁世界樂團的本錢。倫敦站的演出結(jié)束之后他們?nèi)鄱”だ^續(xù)獻上了柴科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后來據(jù)聽過愛丁堡演出的朋友介紹肖斯塔科維奇第15號交響樂讓愛丁堡Usher音樂廳變得瘋狂,甚至超過了同期演出的克里夫蘭交響樂團。
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闊別倫敦逍遙音樂節(jié)已14個年頭。今年8月18日這個團再做“逍遙”游。演出在開場前基本滿座,很多人也是剛剛得知普雷特涅夫的缺席。但頂替他的俄羅斯老鄉(xiāng)安德雷·包列伊科(Andrey Boreyko)今年剛剛上任德國杜塞爾多夫交響樂團(Düsseldorfer Symphoniker)首席指揮,近些年也頻繁客席指揮俄羅斯國交,還算合作默契,7月指揮家還剛剛參與了和上海交響樂團一起在紐約曼哈頓公園的紐約愛樂夏季音樂演出。
音樂會以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開場,俄羅斯國交給人的感覺的確很大氣,在演繹貝多芬作品上有著俄羅斯貴族的傲氣,但遺憾的是樂手們始終游走在作曲家的主基調(diào)之外。指揮包列伊科的拍子太提前,在這個序曲的處理上樂隊的節(jié)奏被他帶得過于拖沓。弦樂方面很有氣勢但呈現(xiàn)不是很分明,幾處齊奏時有一些渾濁。整曲下來太過粗線條,聽不出科里奧蘭序曲中該有的悲劇色彩。之前DG出版的普雷特涅夫與俄羅斯國交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也給了我這種印象,很氣勢磅礴但細節(jié)的處理上往往缺乏該有的雕琢。很多人認為雖然這支交響樂團是最西化的俄羅斯樂隊,但還是延續(xù)了其民族的風(fēng)格特點。還好接下來樂隊帶來的曲目是拉赫瑪尼諾夫和老柴。首先是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鋼琴變奏曲》。鋼琴獨奏是尼科萊·魯崗斯基(Nikolai Lugansky),由他演奏的俄羅斯作曲家唱片張張精彩,雖然還很年輕但已經(jīng)是演奏普羅科菲耶夫和拉赫瑪尼諾夫的權(quán)威。這支作品是在24個變奏小節(jié)里完成,對演奏者技巧要求很高,魯崗斯基演奏這個如小品拼湊出來的作品時很輕松,他的速度變化之快無人能及,例如最后一個小節(jié),在若干次漸強之間,能夠收放自如慢得下來,足見功力。通過序曲的打磨,樂隊也漸漸找到感覺,在第16小節(jié)各種樂器的配合、和最著名第18樂句中樂團奏出了充沛的感情。
下半場的柴科夫斯基“第三號樂隊組曲”很少有機會演出,以往的音樂會也只會演奏第四部分“主題與變奏”。俄羅斯國交前幾年在荷蘭五音公司錄制過本套組曲,指揮是小尤洛夫斯基。這次現(xiàn)場演奏全曲自然讓人期待,對于包列伊科短時間內(nèi)能夠帶來怎樣一種詮釋并不重要,我相信俄羅斯國交已有自己的風(fēng)格,換句話講就是按照普雷特涅夫自然寬松的方式去演出。演出中俄羅斯樂團特有的豪放與不羈放到這個作品里面是那樣和諧統(tǒng)一,樂隊的行進有條不紊,木管和弦樂不時對答,好似閑聊一般,這便是普雷特涅夫的樂隊。整曲中,最精彩之處還是“主題與變奏”這一章節(jié),在皇家阿爾伯特廳現(xiàn)場更有強烈的感覺,以往第四章節(jié),總覺得很零散,但在俄羅斯國交演繹下,這些碎片變得更有邏輯,注入新生,他們的首席Alexei Bruni老先生太棒了,他在首席位置起到了小節(jié)間銜接很明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