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6****5974
準備十一去云南旅游,除了葫蘆絲,朋友還介紹說云南還有種樂器叫做巴烏,不知道叮咚能不能給介紹一下。
叮咚:巴烏,簧管樂器,也叫“把烏”,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哈尼族稱“各比”,彝族稱“比魯”或“烏勒”,侗族稱“拜”,常用于獨奏或為舞蹈和說唱伴奏。巴烏的品種較多,在哈尼族,有單管、雙管之分,由于竹管長短、粗細的不同,還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烏之分。
巴烏用竹管制成,有八個指孔(前七后一),在吹口處置一尖舌形銅制簧片,演奏時橫吹上端,振動簧片發(fā)聲。巴烏音量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區(qū)的人們稱它為會說話的樂器。在民間以單管者為主,亦有雙管合并而成者,稱為雙眼巴烏。傳統(tǒng)演奏方式均為直吹。常用音域多不超過八度。巴烏的音色非常柔美悅耳,很像一對戀人在竊竊私語,低訴衷腸,所以每到晚間,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談戀愛時,常用它抒發(fā)自己的衷情,傳遞愛慕。近幾十年來,巴烏經(jīng)不斷改革,音色不變,音域擴大,音量增加,適于演奏寬廣、抒情的音調(diào)。合奏時,它也可以作為高音樂器與低音樂器的橋梁。
2.133****6690
叮咚好,總聽有人說“飽吹餓唱”這個詞,不知道有沒有道理?
叮咚:吹奏樂器的人,必須得吃飽喝足了,吹奏起來才底氣十足;唱歌的人講究氣發(fā)丹田,得給腹腔騰出地兒來,不能把飯吃得頂住嗓子眼兒,唱什么聲音就都橫著出來了。所以不管是“飽吹”還是“餓唱”,都是職業(yè)特點的需要,在運氣發(fā)聲方面是很有科學(xué)性的。
發(fā)聲學(xué)原理上:雖然吹奏與唱歌呼吸方法要求類似,但吹奏時發(fā)聲主要依靠樂器(以笛為例),在笛腔;唱歌主要依靠聲帶發(fā)聲,要求胸腔的震動對音色、音質(zhì)進行調(diào)節(jié)。飽時胸腔容積顯然小于餓時,振動感也不好??赡苓@就是所謂的“肚餓嗓寬”。
氣息的控制上:吹奏主要依靠唇部和面頰的肌肉,胸腹部肌肉是次要的;唱歌時主要依靠胸腹部肌肉調(diào)節(jié)氣息的震動。飽時和餓時胃容積對膈肌的影響從這角度看就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