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中山音樂堂之外的空曠場地較之音樂廳內更適合舉辦類似默片音樂會。那電影放映機投射出的一線無聲的期待,不正是城市之光嗎?
在西方,電影院里播放古典音樂和歌劇已蔚然成風;8月24日晚中山音樂堂卻把電影請進了音樂廳。兩臺老式的電影放映機在音樂廳舞臺背景的幕布上播放卓別林的最后一部默片《城市之光》譯制片。隨著拷貝卷片的馬達聲,傳來的是夏佳三重奏在全黑舞臺上的即興演出。
鍵盤、貝斯和司鼓不時奏出契合影片故事心情的旋律,經由各樂器加花變奏,有點像脫口秀中制造氛圍的樂隊的延伸版。濃郁的爵士樂在影片播放間精彩迭出,比如男主角與盲女結識、晚間舞會、拳擊及片尾場景,影音配合如魚得水,氣氛渲染恰到好處。當然也有男主角第一次探視盲女住所片段,三重奏使用簡單的固定旋律重復,好似簡約派音樂,試圖描繪出屋里屋外的心情對比。整場音樂既有傳統(tǒng)爵士風,也有夏佳專門創(chuàng)作的一些旋律,也有格倫·米勒In the Mood等大樂隊的搖擺經典穿插其中。片尾,舞臺亮燈,三重奏結束演奏,博得陣陣歡呼。
這種風靡默片時代的影音結合,也屬于復古和反潮流風尚,至少在國內并不多見。而為默片現(xiàn)場伴奏雖是一門大學問,但在國內無疑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夏佳三重奏此番借《城市之光》起到了開默片伴奏先河的效用。如果說人們記住了電影情節(jié),音樂會不久會被人淡忘,那演出操辦者的大膽創(chuàng)意靈光乍現(xiàn),的確是打造出了多媒體音樂會中最有品位和涵養(yǎng)、亦是極少數(shù)影音均無版權后顧之憂的一例,也可以專題演出形式打包巡演至全國各地。既有先例,今后類似默片音樂會,則可在伴奏形式和舉辦場地上大做文章。恰如演出當晚,郎朗與中國愛樂樂團正在天壇舉辦夏季音樂周開幕式。筆者在最后一刻由中山公園趕到天壇,深為戶外演出效果所震撼。也許中山音樂堂之外的空曠場地較之音樂廳內更適合舉辦類似默片音樂會。那電影放映機投射出的一線無聲的期待,不正是城市之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