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一切的黑夜,無邊蔓延的潮水,電話中斷斷續(xù)續(xù)的呼救聲,夾雜著閩南語和英語,風浪中搖晃的直升飛機,海浪中的人忽隱忽現(xiàn),掃描、定位、黑屏、重復,《浪》一開始,艾薩克朱利安就用從空中俯視的鏡頭,扮演先知者的視角,讓觀眾在不安和恐慌中感受到他要敘述的事實:我們都被欲望所苦,對幸福的憧憬和追逐往往換來悲劇的結局。
欲望啊、無邊無際
潮水沒頂冰封咽喉
返鄉(xiāng)的路上再無月光
最后的型光已消失在北威爾士海浪
“人們?nèi)绾沃楹吻案昂罄^、踏上一段段似乎沒有終點的旅程,只為尋找個人的涅磐與重生?”2004年2月5日晚,來自中國的非法移民在英國莫克姆灣(Morecambe Bay)拾貝,但在下一次漲潮來臨時,工頭卻沒有及時通知他們。被遺棄在海灘上的拾貝人很快被潮水吞沒,在黑暗中無處逃生。當救生人員趕到時,只救起一人,共有21人遇難,2人失蹤,全部是來自中國福建的非法移民,年齡在78到45歲之間。英國導演艾薩克,朱利安的新作《浪》(Ten Thusond Waves)正是鏡頭對準在異國他鄉(xiāng)辛苦打拼、追逐理想的勞工群體,探討人類為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而甘心冒險的欲望。
艾薩克并非第一個記錄莫克姆灣慘案的電影導演。2007年,英國導演Nick Broomfield就以此事件為題材拍攝了紀錄片《鬼佬》。艾薩克說:“我搜查了RTHK2004年拍攝的紀錄片,我的許多理解來自Nick Broomfield的《鬼佬》。但我一直很清楚,我想做的作品,和這些都不同……”他的確做到了這一點,莫克姆灣慘案之于《浪》,僅僅是一個開始,對飄渺幸福的追求自古是永無止境的,背后的人性悖論才是艾薩克的焦點。艾薩克,朱利安通過演員的角色、民間傳說的演繹、音樂的氛圍烘托和書法的穿插融合,刻意將欲望的現(xiàn)實主題淡化,使用9個屏幕的切換和蒙太奇的剪輯方式,將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拆解為零碎的影像,實現(xiàn)了電影導演向影像藝術家的轉(zhuǎn)化。
張曼玉扮演的角色的出現(xiàn),是影片中現(xiàn)實與傳奇的轉(zhuǎn)折,是本片中詩性語言的載體。中國東南沿海的女神媽祖穿行山水之間,保佑著出海的漁民平安歸來。從遙遠的莫克姆灣,到寧靜的福建海邊,她悲傷焦慮的面容長久停留在主屏幕的特寫中,與酣睡在林中的年輕農(nóng)民沉寂到幾乎定格的畫面相對比,與福建村莊里暮色中搖動的雙槳相對比,與恒久涌動的暗黑色海浪相對比,預示了游子們不能避免的悲劇。媽祖出現(xiàn)在這里,不僅僅因為莫克姆灣主角來自福建,更可以看作千萬期盼兒女歸來的母親的化身。“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蓖跗恋脑娭校摹墩谢辍放c孔子論語融為一體,“東方不可以托些……南方不可以止些……”牽掛、思念、囑托,又怎么比得過盲目幸福的追逐和催促。媽祖的悲哀是現(xiàn)代社會的悲劇,是人性永恒的悖論。
與張曼玉相呼應的角色,是趙濤扮演的上海女子。雖然艾薩克說過,這個角色是對《神女》一片的致敬,不過趙濤在影片中身份并不那么明確,時而是花街柳巷的流鶯,時而是游蕩在街頭的孤魂,時而暗示失去親人的女兒,時而又充當穿針引線的旁觀者,唯一可以定位她的特質(zhì),是靈魂的失落感和永恒的尋找,為了生存、為了愛或者為了孤獨,不管她的表情的喜怒哀樂,她的腳步始終沒有停下??梢愿杏X到的是,艾薩克在影片中沒有刻意指導演員的表演方式,張曼玉的眼神中依然帶有俠女的堅毅果斷,趙濤游蕩在街頭的回眸一笑沾染了些賈樟柯式的冷漠,甚至客串的楊福東,一言未發(fā)而感性不變。也許在這里艾薩克把自己徹底脫離開導演的位置,拋棄主管掌控,試圖從“上帝”的視角關注一群疲于奔命盲目的蕓蕓眾生。
水在影片中具有豐富的象征意味,成為連接幾個部分的橋梁?!兑纳綅u的故事》中那條水龍在勢不可擋的漩渦里顯得如此威猛而具象;外灘,不僅是一片繁華喧鬧游樂場,也是繁忙的港口和經(jīng)濟騰飛的溫床,“水”在這里曾經(jīng)扮演了侵略與戰(zhàn)爭領路人的角色。片中幾部分現(xiàn)實的影像穿插都沒有離開水,包括開頭莫克姆灣的警方紀錄、三峽大壩的修建和上海外灘上的建筑工地。
在艾薩克看來,水之于人類有警示的作用,提醒我們對于金錢和權勢的追求會讓我們付出高昂的生態(tài)和人文代價。9個屏幕上反復出現(xiàn)的海浪、江岸之外,在影片中段有一段水的影像令人印象深刻:書法家在玻璃上撰寫“千層浪”,之后立即有一群年輕工人上前用抹布和水將其擦掉,層層墨跡慢慢暈染開,如黑色的重重海潮將他們的形象吞噬,然后消失殆盡,玻璃明凈如初,但總有些痕跡是擦不干凈的。娓娓道來、攝人心魄,同時充滿創(chuàng)造性和沖擊力,令人折服。
世間的夢不是你們的夢
世間的欲望不再屬于你們
拋棄眼中的躁動和失望
讓月光流入你的胸腔
啊,劃呀,我們舉漿劃呀
不吃不喝,直到龍的故鄉(xiāng)
也許,生存不僅僅是茍且活命,“天遠難窮休久望,樓高欲下還重倚?!痹鯓拥睦硐胧抢硐?追求理想要付出多少代價?這不是艾薩克能給我們的答案,而是他丟給我們的問題。
艾薩克·朱利安:
1960年生于英國倫敦,是英國首屈一指的導演、影像裝置藝術家。他的作品結合了電影、舞蹈、攝影、音樂、戲劇、繪畫和雕塑等不同的藝術,并將它們組建成一個豐富而強大的視覺敘事。朱利安的作品被世界諸多著名美術館廣泛收藏,其中包括英國泰特美術館、紐約現(xiàn)代藝術館、巴黎蓬皮杜中心、以及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7989年艾薩克·朱利安憑借處女作《尋找蘭斯頓》(Looking for Longston)獲得電影界的關注,1991年的《年輕的心,叛逆的心》(Young Soul Rebels)是他的劇情片處女作,為他贏得了當年戛納電影界國際影評人周的最佳影片獎(Semaine de la Critique prize)。2001年憑借《長路通往瑪莎特蘭》(1999)(The Long Road to Mazatlan)和《流浪者》(2001)(Vagabondia)被英國最重要的藝術大獎特納獎(Turmer Prize)提名。同一年,他還獲得美國Eugene McDermoott術獎,同時獲獎的藝術家還有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
艾薩克朱利安同時還作為哈佛大學Afro-American學院視覺環(huán)境研究中心的客座教師,和惠特尼美術館的獨立研究項目的主持者。他的研究還包括和倫敦的高德史密斯大學、Serpenfine畫廊的一系列合作。在2001年,艾薩克,朱利安獲得了聲望很高的麻省理工學院的Eugene McDermott術獎,在2003年獲得科隆的Kunstfilm雙年展的評審團大獎。2008年,他與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合作的反映英國天才導演德里克·賈曼(Derek Jarman)生平的紀錄片《賈曼》(Derek)參加了美國的圣丹斯電影節(jié),此片獲得當年柏林電影節(jié)泰迪熊獎(Teddy Awerd)、第34界西雅圖國際電影節(jié)紀錄片獎以及米蘭國際同性戀電影節(jié)的最佳紀錄片獎,同時獲得了英國獨立電影獎、圣丹斯電影節(jié)、以及Gucci集團獎等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