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堿:鮮黃花菜里含有這種物質(zhì),有較大的毒性,能刺激胃腸道黏膜和呼吸系統(tǒng),食用時應先用沸水燙2~3分鐘,然后用清水浸泡1~2小時后食用。
龍葵素:龍葵素又稱茄堿,是一種膽堿酯酶抑制劑,有一定毒性。正常情況下每百克馬鈴薯中含龍葵素10毫克以下,食用是安全的。當每百克含量達到38~45毫克時,便會引起中毒。被日光照射、發(fā)芽或青皮的馬鈴薯,其龍葵素的含量每百克可高達500毫克。因此,馬鈴薯應避光保存,食用時應削皮,挖凈芽眼,再用清水浸泡后烹制,以降低龍葵素含量。
草酸:草酸是一種有機酸,在菠菜、莧菜、茭白、竹筍、毛豆等中含量較多。草酸在體內(nèi)與鈣、鐵結(jié)合,可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鈣、草酸鐵,影響鈣、鐵的吸收。長期食用含草酸高的食物,可導致腎結(jié)石;草酸可溶于水,在烹調(diào)含草酸多的蔬菜前,將其在開水中燙一下,可除去大部分草酸。
植酸:植酸也是一種有機酸。植物性食品中大都含有。其中谷類、豆類和硬果中含量較高。植酸在人體內(nèi)能與蛋白質(zhì)、無機鹽類結(jié)合成復合物,影響其吸收利用。人體內(nèi)能破壞植酸的酶叫鋅酶,缺鋅則鋅酶活力降低,因此,多吃些富含鋅的食物,如牡蠣、魚、蝦、動物的肝臟等,可破壞食物中的植酸。
棉酚:主要存在于棉籽中,是一種危害細胞、血管及神經(jīng)的有毒物質(zhì)。棉酚能損害心、肝、腎中的細胞和神經(jīng)、血管,并導致體溫調(diào)節(jié)障礙、生殖系統(tǒng)障礙和血壓降低等中毒癥狀。因此,應禁食未精煉的棉籽油。
芥子甙:芥子甙在于油菜、芥菜、甘藍等植物種子中。芥子甙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可生成毒性很強的腈類和異腈類化合物,對動物生長和人的心肌有害。菜籽油中含有少量芥子甙,精煉后可基本去除,故未精煉的菜籽油最好不吃。
胰蛋白酶抑制素:這是一種能抑制體內(nèi)蛋白酶活性的物質(zhì),攝入過多會影響人體對蛋白質(zhì)的消化吸收,并對胃腸有刺激作用。豆類和馬鈴薯中含有這種物質(zhì)。它耐高溫,需要較高的溫度才能破壞,所以吃豆類和馬鈴薯時應徹底加熱做熟。
巢菜堿甙:巢菜堿甙是一種有毒物質(zhì),主要存在于蠶豆中,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俗稱“蠶豆病“。兒童不要生吃鮮嫩蠶豆。食用蠶豆時,應先用清水將其浸泡漂洗幾次,去掉黑水。再充分煮熟,方可食用。
氣化酶:吃甘薯后常有肚子不舒服的感覺,這是因為甘薯中含有氣化酶。生甘薯或沒有充分煮熟的甘薯,在氣化酶的作用下,會使胃腸中產(chǎn)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引起腹脹、打嗝和排氣。因此,食用甘薯不宜過多。用它做主食時,蒸煮時間應長些,同時應吃些咸菜,以破壞氣化酶。
白果酸和氫氰酸:白果酸和氫氰酸主要存在于白果(銀杏)仁中。這兩種物質(zhì)均有。兒童生食5~6粒白果即可中毒,炒熟煮透后食用可降低毒性,但亦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