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中關于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案件普遍存在,由于立法上缺失,司法審判實踐也未形成統(tǒng)一的做法,故而有必要對該問題進行研究。本文粗淺的闡述了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基本理論及其與補充責任的區(qū)別,及其司法上的意義。
關鍵詞: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
1 概念之思辨
不真正連帶責任制度起源于德國法,它是建立在德國普通法時期對連帶之債二分論(共同連帶、單純連帶)基礎之上的,并逐步從單純連帶中引申演化而來,圍繞這一理論,盡管學說各異,爭論不休,但早為法院判例所接受。
不真正連帶責任制度是指各債務人基于不同的發(fā)生原因而對于同一債權人負有以同一給付為標的的數(shù)個債務,因一個債務人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均歸于消滅,此時數(shù)個債務人之間所負的責任即為不真正連帶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多數(shù)責任人基于不同發(fā)生原因而偶然產(chǎn)生的同一內容的給付,各負全部履行的義務,并因債務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人的債務均歸于消滅的一種責任方式。不真正連帶責任屬于廣義請求權競合的一種
2 通說的悖論(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之比較)
2.1一種通說
一種日益流行的通說概念,即補充責任的性質屬于不真正連帶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是補充責任的上位概念,補充責任是下位概念,但兩者畢竟是階位不同的概念,有著顯著的區(qū)別。不真正連帶責任債權人可以向任一債務人請求,每個債務人都有給付全部債務的義務。如果終局責任人履行了全部債務。整個其他債務人的債務就歸于消滅,不發(fā)生任何追償關系,如果非終局責任人債務人履行了全部債務,就有權向終局責任人進行求償。而補充責任的履行則有嚴格順序,在能夠確定加害人時,由加害人或其他負有責任的人承擔責任,補充責任人不承擔責任。只有加害人或者對損害負有賠償責任的人的資力不足以承擔全部責任時,剩余的部分才由負有補充責任的人承擔,補充責任的承擔類似于先訴抗辯權和追償權。
2.2解構的反抗
筆者認為,不真正連帶責任并非補充責任的上位概念,二者之區(qū)別也并非是屬性內的差異。恰恰相反二者通過對立法目的、構成要件、起因及程序責任等因素的比較,可以得出二者的差異是不同屬性的同位概念的差異。原因如下:
2.2.1立法目的和宗旨不同
“任何歸責原則的形成都具有其自身的目地和宗旨”,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立足的目的和宗旨是不同的。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產(chǎn)生是為了解決在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了各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以不同的法律事實為基礎,相同的給付純屬偶然巧合;各責任人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實而產(chǎn)生的債務,只要當中任何一個人履行,便可以使全體債務歸結于消滅。其宗旨在于避免權利人的不當?shù)美头线^錯責任的歸責原則。
而補充責任產(chǎn)生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平衡受害人的利益要求與間接責任人的利益。在適用不真正連帶責任歸責時,受害人所起訴的責任人基于各種原因沒有能力履行賠償義務或者不能完全滿足受害人的賠償請求權。一為避免受害人的權益應基于不真正連帶責任歸責而落空,二為當以間接加害人為債務人時,勢必加重間接加害人的責任,而使得直接加害人免于處罰,與罪責相適應的原則不符,也與公平的理念不相吻合,最終不利于社會發(fā)展。
2.2.2構成要件不同
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的適用,關鍵在于區(qū)分二者,而區(qū)分的標準在于構成要件的差異。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構成要件為:(1)多數(shù)責任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對權利人負有相同的債務。引起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原因和法律事實各不相同,但造成的結果是唯一的,各責任人對這一結果負有責任。(2)權利人對數(shù)個責任人均享有請求權。權利人可以基于這一損害結果向各責任請求賠償。(3)數(shù)個債務偶然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損害的形成純屬于一種意外的巧合。(4)數(shù)個債務人對同一個損害結果均負獨立的責任。也就是說各責任人對相同的損害結果的清償不分比例、數(shù)額,每個債務人均負有全部清償?shù)牧x務。(5)因任意一責任人的給付使全體債務歸于消滅。權利人基于唯一的損害結果,任意選擇一責任人行使賠償請求權,一旦行使而使全體其他責任人的義務歸于消滅。
而補充責任的構成要件為:(1)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是損害事實發(fā)生的直接根本原因。(2)對侵權的發(fā)生未盡合理限度的安全保障義務,是侵權成立的條件,間接原因。(3)第三人侵權與法定義務人或者約定不作為行為發(fā)生竟合。簡而言之侵權行為為直接原因,未盡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發(fā)生竟合。補充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在成因上都是侵權與約定義務的組合。
2.2.3責任承擔不同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在責任的承擔方式上不同。不真正連帶責任各責任人的責任承擔以全部損害的標準,承擔責任的形式也只有一種任意一責任人履行債務而使全體的債務歸于消滅。而補充責任在責任的承擔形式上呈現(xiàn)多樣性,大致有三種:補充責任人可以因直接原因責任人的承擔而無需承擔任何責任;只要承擔直接原因責任人不能履行的那一部分責任:補充責任人因直接原因責任人的不能履行而承擔全部責任。
2.2.4引起的原因不同
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在其誘因上表現(xiàn)不一。不真正連帶責任引起的原因各自獨立,不存在相互間的作用而影響責任人對責任的承擔,每個責任人基于各自獨立的原因對全部損害負有賠償義務。而補充責任在原因上有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之分,因原因的劃分將最終影響責任人對責任的承擔和各責任人內部追償關系。
2.2.5訴訟的程序限制不同
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在訴訟程序上的限制不同。不真正連帶責任在訴訟程序上權利人對各責任人具有任意選擇的權利,其請求權的競合基于權利人行使選擇權而消滅,由一種特殊的廣義的請求權變成為一般的訴訟,自然應遵循一般的訴訟原則。比如萊甲乘坐公交車與違章行駛的某乙相撞而受傷,對某甲而言,公交公司的違約行為與某乙的侵權行為形成了不真正連帶責任,某甲可以選擇公交公司或者某乙作為被告,但一經(jīng)選擇某乙則喪失了對公交公司的請求權。若某乙經(jīng)判決不能履行賠償義務則某甲不能以公交公司違約為由再次提起訴訟。
而補充責任在訴訟程序上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而有所不同。例如,某甲在酒店進餐,被某乙傷。某甲起訴直接侵權人某乙,經(jīng)法院判決,某乙承擔賠償責任但某乙沒有能力履行,此時某甲還可以以酒店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為由在提起訴訟。主要因為對第一個侵權的訴訟的直接責任人的訴訟已做出了判決但是對第二補充責任法院并沒有審理,需要進行審理。在補充責任人在新的一個訴訟中被判決承擔責任在履行判決確定是義務之后,他還可以起訴第三人行使追償權權利。
3 結語(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司法意義)
不真正連帶責任存在終局責任人。如果終局責任人履行了全部債務,整個其他債務人的債務就歸于消滅,不發(fā)生任何追償關系,如果非終局責任人履行了全部債務,就有權向終局責任人進行求償。這也是不真正連帶責任存在的司法意義之所在。